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通释

  因明入正理论通释

  单培根

  瑜伽师地论说,菩萨应于五明处学。什么是五明

  “明”字相当于哲学、科学的“学”字,是学问之意。一、声明,是声询学,语文学。二、工巧明,是工艺、技术、天文历算等科技之学。三、医方明,是医药学。四、因明,是论理学,即逻辑。五、内明,是佛学。作为一个佛教徒,主要是应当精研佛学,是在内所应当明的。但也应学些医方明,工巧明。声明更是一切学问的基本工具。尤其是因明,是用以辨真似、明正理的,在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更为不可缺少的学问。因明,今人名之为印度逻辑,因其与西方希腊以来的逻辑相烦。然两种逻辑,各自发展,条件不同,因之互有短长,用处也各有所异。可以比较研究,各取其长。若执着一方以衡量一方,必然只见到自己之长,甚至自己的短处也认为是长处,盲目的批评其他,必然陷于错误了。

  因明之书,传译到中国来的。先有“方便心论”,后魏西域三藏吉迦夜与沙门昙曜译。“如实论”,梁真谛译。这两部书都没有标明因明二字。玄奘所译的因明专着二种,皆标明因明之明。一部是商羯罗主造的“因明人正理论”,一部是陈那造的“因明正理门论”。此外,在其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气显扬圣教论”、“阿毗达磨集论”中,也都讲到因明。因明分古因明、新因明。瑜伽显扬集论中所讲的是古因明。陈那以后的因明为新因明。古因明与新因明的不同处,最明显的地方,是古因明用五支论式,自陈那起改用三支论式。

  因明原来叫正理,即梵语尼夜耶,印度原来盛行婆罗门教,印度人的思想很发达。在佛教的初期,婆罗门教中有六派哲学产生。一、尼夜耶派。二、侩法耶派,即数论派。三、毗舍迦派,即胜论派。四、瑜伽派。五、弥曼差派。六、吠檀多派。尼夜耶派即是以研究正理为主,相传这一派创始的祖师名足目。这一派的根本经典名为“尼夜耶经乙。窥基气因明入正理论疏”说:“劫初足目创标真似。—辨别真似的正理,是古代的足目始创的。佛教为了与外道的辩论,也运用了。在“瑜伽师地论”中,名之为因明,作了很详的叙述。说:“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然而尚不够完备。窥基说:“爰暨世亲,咸陈轨式。虽纲纪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二直到世亲,作了轨则、论式。虽已列出了大纲要纪,犹未深入细致地分析彻匠。所以在敌论宾主两方,对面漂举的时候,对于立与破的法则,还有使人生疑难决之处。窥基继续说:“有陈那菩萨是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迹岩薮,栖虑等持……于是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门论。陈那菩萨出世了,人们称颂他是贤劫中千佛之一佛。他摒绝社会的纷扰,隐避在山岩草泽寂静的场所,修养专心一境的静虑工夫,终于勤思精研,造成了“因明正理门论”之空前伟着陈那是印度最伟大的因明专家,其一生于因明的贡献最大。其着作中,先后有两部最为重要。一部即“因明正理门论”。一部名“集量论”。“集量论”未经玄奘译出。

  玄奘在印度学因明,窥基疏有说:“大师行至北印度境迦湿弥罗国法救论师寺,逢大论师侩伽耶舍,此云众称。特善萨婆多及因声明论。创从考决,便晓玄猷。后于中印度境摩揭陀国,复遇L罗跋陀罗菩萨等,重讨幽微,更精厥趣。”玄奘是在北印度境迦湿弥罗国中法救论师的寺,逢到侩伽耶舍,开始从学因明的。后来又在中印度境摩揭陀国,逢到尸罗跋陀罗菩萨等。重复探讨其中深徽的旨趣。回国以后,于唐贞观十九年,即公元六四五年,开始译经工作。贞观二十一年,译出“因明入正理论”。贞观二十三年译出“因明正理门论”。同时还为译场中工作的佛教学者讲说。当时随闻笔录以成注疏的,就有神泰、靖迈、明觉三家,从来又有文备,文轨等。因明是一门精细深奥的学问,在当时又是一门新鲜的学问。各人同听玄奘讲说,而领会不能一致,又各自加以引申发挥。于是各家注疏,未免异说纷歧。当时又有窥听的人,传闻略知而妄说的人,因之玄奘更加郑重。最后窥基总结各家异说,根据所得于玄奘亲授的,写了一部因明大疏,即气因明入正理疏”共六卷。各家注疏,都是“因明入正理论”。惟神泰有一部“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乙。自经会昌法难,五代战乱,各家注疏都散失。至明代虽有学者研究因明,为作注解,而由于缺乏参考资料,不免臆说失真。幸而唐代日本留学侩带去许多书籍,亦有关于因明的,在日本学习传承不断。清末扬仁山从日本取回窥基因明大疏,在金陵刻经处刊行,于是重复引起学者研究因明的风气。

  “因明入正理论”,题商羯罗主菩萨造。据窥基疏说,商羯罗意为骨锁,印度人奉事大自在天,说大自在天苦行时,饥饿赢瘦,骨节相连,形状如锁,故立此像,名骨锁天。作者父母,少无子息,求乞于天像而生育,因取名为天主。是陈那的弟子。此论在西藏有两种译本,初译的是从汉译本重翻。后译的是译自梵本。梵本一向认为已失传。后来发现于耆那教徒处。耆那教徒甚重视此书。十一世纪时,曾有师子贤为之作注。后来胁天、吉祥月又各作了复注。一九三〇年,印度将梵本出版。吕激曾用梵本及藏译本作了校订,在“藏要”本“因明入正理论”中,把重要的出入处都注明。

  因明入正理论,此题目从文义看,是明了因即可进入正理。此论所明是因,是人正理的因,正理是所入之果。疏说:“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由明此二因,入解诸法之真性。二一因是生因了因。说:“因体有二,所谓生了。”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因明是佛教中特有的名称。这门学问,在印度各家学派中通称为正理(尼夜耶一。所以因明即正理,正理即因明。这样,题名因明入正理,不等于即是因明入因明,或者正理入正理吗

  据吕激考校,梵本论题无“因明”二字,藏本论题“量论入正理论”。“因明”二字是玄奘翻译时加上去的。玄奘所以加这二字,是为了便于表明此书是因明一类,以简别其他着作。藏本的初译是从汉文翻译的,所以也在“入正理论”上加了“量论”的字。量论即因明。经陈那的改进,发展成为量论,作了一部“集量论”。又经后来法称大力发展,法称的学说影响极大。西藏是盛行法称学说的,所以译汉文因明人正理论为藏文时,把因明二字译为量论,也是当然的。这是一部正理论的入门书,故名“入正理论”。正理论可以指正理诸论,也可以切近的指陈那的气因明正理门论”。

  此论以一偈颂开始,以一偈颂终结,中为论文,文极精简。是一部因明的佳着。

  “能立舆能破 及似唯悟他 现量舆比量 及似唯自悟”颂分八门二益。八门明义,二悟别益。一、能立,提出正确的理由,加以证明,成立自己的意见,为能立。二、能破。对于他人的意见,举出其理由不充足或有错误,不能成立,为能破。旧疏有说:“此有二义。一、显他过,他立不成。二、立量非他,他宗不立。诸论唯彰显他过破。理亦兼有立量徽诘。”然立量非他,虽是能破,也是能立了。三、似能立。能立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能立,不能破。错误的能立,则能破。错误的能立,为似能立。四、似能破,能破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五、现量。量是丈量、量度。印度学者认为,求得知识是要用一定的工具,他们称此为量。如用眼看,用耳听。明显在现前的知识即名之为现量,相当于一般所谓感觉。由感觉而得到知识,即为现量。是感性认识。六、此量。比是比度、比较,也即推论、推理。以现量为出发点,从看到的听到的,推想到未看到的未听到的,是此量。进而重重推论,由此量到比量,层层深入,都是比量。这是要以意识思维为工具的。由此量所得的知识即名之为此量,这是理性认识。然而人们已是习惯于感觉与意识混杂在一起应用,难以严格的区别。所以现量和比量的界限,定义,各家学说,有不同的分岐。七、似现量。现量也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不正确的错误的现量,为似现量。八、似比量。不正确的,错误的比量,为似比重。现量此量是用以求得知识的,故用于自悟。当然,悟他要先自悟。未曾自悟,什么可以悟他

  所以古因明把现量、此量,还有圣教量,和宗,因、喻等都列为能立的一支。到了陈那,加以分别,说:“为自开悟,唯有现量及与比量。”又说:“应知悟他比量亦不离此得成能立。”将现量比量作为立具。疏说:“是真能立之所须具故。—问:要先自悟,方能悟他。为什么颂文颠倒过来,先说悟他,后说自悟

  又颂文漂宗,先能立能破,后现量比量。论文解释,为什么不依颂文的次第,改为先能立,次现量北量,后能破

  答:因明是由古代辩论术逐渐发展而成。到了陈那,虽已分别能立能破为悟他,现量北量为自悟。然因明还是主要用在悟他的。故颂文悟他在先,自悟在后。论文以现量北量作为能立之工具提出来说明,故紧接着能立后解释,列于说能破之前。后来陈那更进而发展因明以量的知识为主。造了“集量论”,才先现量,次北量,比量又分为自北量为他北量。而因明也成为量论了。天主是陈那弟子,他发展了陈那的“正理门论”。所造的“人正理论”,即是对陈那学说有所发展的着作。玄奘译了天主的气入正理论乙,后来也把陈那的“正理门论”译出来了。至于陈那的“集量论”,后来要到法称才大加发展,而盛行于世。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如是,指如颂所说。摄是包括。此句意谓,论文中的要义都包括在内了。因为论中所说即是这八义。

  吕澄考校梵本藏本都无“诸”字。“诸”字是玄奘译时加上去的。在玄奘之意,大概要人们知道,一切因明论所说都不外此八义。故疏说:“诸论者,今古所制一切因明。”

  气此中宗等多书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间者未了

  义故。”

  因明是从古代辩论术逐渐发展而成的。其用以悟他为主。故在八门义中,以能立…

《因明入正理论通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