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博士界的論辯

  

博士界的論辯

  安羅支博士著

  

劉慧時居士譯

  

第一章 緣會

  

第二章 經驗

  

第叁章 業果

  

第四章 識神

  

第五章 勸導

  

第六章 歸依

  

附錄:成佛之啓端

  

  

  第一章 緣會

  有一天,倫敦學術界中心的學術研究會,正要開演說會的時候,一般素有研究科學、哲學、神學的各位大博士,個個笑容滿面高視闊步的都前來集會,濟濟一堂,將要發表他們所研究的心得,互相來交換意見和討論。當時有一位身穿深黃色衣服,手拿黑缽,好像錫蘭仰光所有的佛教徒模樣,很安祥的慢慢走到這座莊嚴偉大的學術研究會場門前。這種奇裝異服,爲倫敦一般人所不能常見到的緣故,所以很惹路上行人的注目,並且有很多人隨行,尤其兒童婦女占大多數,因此人聲漸漸的嘈雜,同時有一位博士自己駕著車子正待下車想進入學術研究會,忽然看見一群人圍繞著一個奇裝異服的人,感到驚訝。經過細細的察看後,才知道並不是印度或緬甸種族,實在是道道地地的條頓種族人,于是走到這個人面前,不由脫口叫道:“你不是五年前公布所著的“唯物哲學新研究”之後,遠道去遊曆東方的柏克森博士嗎?今日怎麼也仿效穿著印度比丘的衣服?這不是沾染了他們的習氣,故意做出這種奇怪形狀嗎?也許是故作神奇,以博得親朋故舊們的一笑吧?”說完了哈哈大笑不止。這位端莊嚴肅沈默穿著比丘服裝的人,也擡起頭來向他望了一眼說:“唉!你不是我的老朋友麥惕遜博士嗎?我確是柏克森,我之所以如此,大有因緣。也是我遊曆東方所獲得的大利益,決不是像你所說的那樣,特別是我所研究的心得,也很不容易找個機會告訴你們。”麥惕遜驚愕了片刻又說道:“你說的,我有點不大明白,好像你的性情似乎都改變了,我們在這裏談話,我不大了解您的意思。但是今天是學術研究會召開每年例定的大演說會,你從前也常到這裏演說,屢次都以你的研究心得給大衆報告。我想你也還能夠記得吧。你的一些老友,亞賽波脫博士、薩蒂爾博士、溫特式利文博士、約翰默得博士、漢留生博士等,自從與你分別以後,他們都時常思念著你,假若他們知道你回來了,早已跑到你的面前來歡迎你了。現在他們這些人,想必都已聚集在會場裏了,你看怎樣?我們一同進到會場敘敘多年來闊別的情況。同時我還要請教你,走吧!”柏克森點點頭接受他的意見,于是和麥惕遜一同進入這學術研究會的大門。

  柏克森博士才四十來歲的人,亞賽波脫和約翰默德,已成爲白發蒼蒼的老博士,麥惕遜也有五十多歲了,五年前,柏克森和這些博士,時常以學術互相切磋,交誼的感情,如同師友一般,當麥惕遜偕同柏克森走進會場的時候,會場裏大衆的眼光都爲他們所吸引,不期然的聚集在一起。最先發言的人爲漢留生博士,他很驚奇詫異的說:“奇怪!麥惕遜博士,和你同來的這位,莫非是往年的同學柏克森博士嗎?怎麼仿效印度乞徒的裝京呢?”麥惕遜答覆著說:“是,是,他正是柏克森博士!他正是柏克森博士!”于是會中,百數十位的科舉、哲學、神學大博士,有看,看柏克森的;有聽,聽柏克森的,柏克森博士于是成爲衆博士精神貫注的焦點,大家都若已忘記他們今天來到此地是爲參加演說的事了。柏克森前所發布的“唯物哲學新研究”一書,旨在排斥神教,破除迷信,于科學上、哲學上頗具有價值,早爲一般學者所熟讀深知和景仰欽佩的人,所以不唯是素來相識,並且對這位闊別五年的老友,爲之驚喜交集;即或聞名還沒有見過面的人,也莫不歡欣鼓舞,卻又繼之以面面相觑的神色。柏克森則雍容自若,和顔悅色的微笑,慢慢將手中所持的黑缽放置腰間,向衆大博士行合十禮。于是衆博士們請柏克森坐于上座,個個博士漸次各就各的座位坐下。

  亞賽波脫博士對大衆宣告說:“我的意思以爲今天是柏克森博士離國很久遠遊才回來,又爲這一個特別奇異的裝束,使我們的神經都爲他所激動,極想和他作一個長談,以便知道他遊曆所得的究竟。打算將演說會改在明天舉行,今天專和柏克森博士作一席的談話,各位博士想必定都能贊成我的提議吧。”所有博士們大家都鼓掌贊成,于是亞賽波脫博士對柏克森說:“自從你到東方去遊曆後,倫敦方面的朋友們迄未得到你的一點消息,我們對你遊曆的情況一無所知,就是你對于歐美間幾年來所發生的事情,大概也不大明白罷!你所著的“唯物哲學新研究”出版後,一賣而光,連續發行至十七版,法、德、美等各國都出了翻譯本,有的還數次再版,早已風行一時了,所以你的人離開了歐洲很久,你的心卻把歐洲也忘記了,但是你的聲譽卻是與日俱增的名滿歐美兩洲。我們大家都正在希望你能步我國奈端達爾文的後塵,增加我國學術的光榮于世界,你今天忽然現出印度乞徒的形相,不將令人疑惑你得了神經病,你未必不珍惜你的令名美譽吧?”說罷,大家都很爲他婉惜。柏克森博士反而怡然自得的說:“老博士對我的厚愛,我應當先向你致謝,但是老博士,你恐怕人們將疑惑我是個瘋子,那你們是從表面看我,因我好像是帶有點瘋癫的特征,或者僅以我的儀態禮貌與衆不同吧?”亞賽波脫又說:“你的頭腦很冷靜鎮定,你的精神是和平統一,怎麼說你是瘋癫?使人對你疑惑的,唯一的原因,是你爲什麼要仿效印度乞徒的形狀?”柏克森說:“那麼老博士你不認爲我是有絲毫神經病的人了,我生平的性情,對“理”務求其真,對“事”應證其實,不想稍涉些微的虛僞,以诳騙炫耀于人,當然早已爲老博士和諸位博士所深信的,我縱然愚蠢,從前也曾得隨從老博士和諸位博士一道研究學術,共同討論,主持正義,我確實自信爲一有志之士,諸位博士和邦人君子,衆口一詞贊譽我爲能另樹一幟于學術界的人,我並非喪心病狂,不知自愛,貿然出此下策,以贻愛我的人之羞恥。諸位!你們當知道我以數年時間的研究,精勤、權衡、細密、審慎,然後才毅然決然的敢冒天下的大不韪,以自行其心之所安,我現在所修證的確有自得的樂土,絕不是向物質尋求追逐什麼?或是見異思遷來開倒車的。我是因另一種思想力量已動蕩我的心弦,使我無法不信仰它。各位老博士們!請你們想想,當知其中必有根深蒂固的道理和真理,請相信我決不是貿貿然隨便改變了我的思想和信仰,至于我以前所著“唯物哲學新研究”的拙作,我經常責備我自己認爲問世太早,正在十二萬分的忏侮,怎麼敢望人們所妄加于我的謬譽呢?”

  溫特式利文博士又說:“柏克森博士所說的很好,我們大家是主張思想自由的,以柏克森博士酷愛自由,酷愛真理的人,今天毅然決然穿著比丘的衣服,說比丘的話,作比丘的行爲,必定是已獲得思想上自由研究考察的結果,而確實地有至精至當的真理存在。所以我很願意聽聽柏克森博士東遊五年間所經過的情形,和所以忽然成爲一個佛教徒的緣故,以及做了佛教徒後所修證悟得的真理,對我們詳詳細細的報告,使我們得以了解佛教的真谛,那就深深感謝了。”座中各位博士一齊鼓掌贊成,都爲了柏克森的道氣禅光所潛移默化了。

  第二章 經驗

  柏克森說:“善哉!溫特式利文博士,你真可謂先得我心的了,我這次回國來,固然我常常發願以我東遊所得的正法傳給國人,展轉流傳公布于歐美各國,以共同來樂受這無上真正的正道。在我未曾東遊之前,也常自悄悄地學習一點印度的梵文、波黎文(即巴利文是南印度一種方言)既然到了印度,就專心一致的從事研究語文,一年之後,就對印度古今的典籍,日日涉獵,得以盡量窺探婆羅門古教的四吠陀典,和數論、離系勝論、順世吠檀陀諸哲學派的書籍,終于更進一步探討了佛教的法藏。開始的時候,常常拿佛學和我們歐美的哲學和科學的理想相衡量,尚覺得格格不相入例。以我從前所持的學理思想,比較研究考核以後,我漸漸的失去了自信心,又久而久之,幾乎完全打破了我唯物論所建立的基本思想,大有茫茫然怅怅然,急于想另求得一安身立命的淨土,于是重行取出古今東西的各種宗教、哲學思想一一羅列其大概,精密詳細審查抉擇,至其究竟,乃斷然取得佛教爲最安穩鞏固的歸依地了。

  在我初到印度的時候,根據我們的文明,認爲他們是野蠻的,我們是主人,他們是奴隸的舊有思想。又看他們的土人,知識學問工作能力,事事相形見拙,處處都不如我們白種人,于是蔑視他們的種族,看見他們好像一群蝼蟻似的,就是我從他們學習語言文字,也常常存著一種不屑和他們爲伍的心理。久之漸漸覺得他們民族性的慈祥和霭,恺切平易,沈毅寬宏,又非我們所能及的。由是漸生向往愛慕的心情,樂于和他們往來交接。後來又經常遊曆于山林曠野,常見到有許多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刻苦修行的人,考察其內在的原因,他們精神的恬靜安適,生活的閑情逸致,絕非我們歐洲學者,日日憧擾其心思于外界的人所可比擬的啊!有一位長老的仙人,經常幾個月間閉著眼睛安詳的坐著,不講究穿衣和吃飯,不出入行動,乃至不臥不起,而其門徒經常有數十百人膜拜頂禮于其座下,數月或數年難得看到他一微笑,或一張目,因而悟道的人,屢見不鮮。我因此很奇怪,就帶了糧食前往,從事觀察,大約經過了一月之久,終于我所挾持的歐洲粗濁空氣及俱來的驕傲習氣,全浸潤消化于不知不覺中了。我又時常遊曆于靈鹭山很高深的地方,遇見一位老人,我和他攀談,也不大拒絕,後來和他相處久了,他才告訴我說:…

《博士界的論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