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由無慧故,屍羅成雜染。又雲:慧倒心混濁,不信住忍德,不樂辨善惡,如無道國王。又雲:智士所贊揚,無比最深細,欲塵所不障,直指心要道,無慧不能住。又雲:心不勤修慧,其見不能見。此中國王名稱,如無道國主,才正其位,即失其德。故須引發智慧,並隨力能,多閱起慧清淨經論,如攝波羅密多論雲:寡聞疑旨不知修,彼無多聞何所思,故應勤求多聞因,如思起修廣生慧。至尊慈氏亦雲:叁輪諸分別,許爲所知障,悭等諸分別,許爲煩惱障,除慧無其他,能斷此二障,聞爲勝慧本,故聞爲第一。集學論雲:應忍求多聞,次當住山林,精勤修等引。諸先德亦雲:前所聞法,浮現于心,數數思維稱量觀察,若忘其法,當學守持其心,則無助伴,故上品修者是上法師,修中品法者是中法師,如其所修僅知彼法,更須漸次增廣,如是思維,定解堅固,則諸惡友唱說,一切善不善思,皆是分別,悉應棄舍者,經中無有是語,善知識亦未宣說,便能不隨他轉,若無此解,唯信是奉,而無智慧,見哭則哭,見笑則笑,猶如流水,隨波逐流,以他所說,執爲真實。學般若時,具足六度者,謂自住般若,令他亦自住般若,是般若施,余如前說。
醜二 修學四攝能成熟他相續分四: 寅一 施攝, 寅二 愛語攝, 寅叁 利行攝, 寅四 同事攝。 今初。
施攝者,如前諸度時中所說。
寅二 愛語攝。
謂于所化開示諸度。
寅叁 利行攝。
謂如其教義,令所化機如實起行,或令正受。
寅四 同事攝。
謂教他修,自亦應修,與他同事,如莊嚴經論雲:施同示勸入,自亦隨修等,是許愛樂語,利行及同事。何故定爲四攝耶?爲攝受眷屬,令修善行故,首須令他歡喜,此亦先施以財,饒益其身,既歡喜已,引入于道,首須令知,如何應修,故以愛語宣說正法,除其無知,斷其疑惑,令其無倒受持正理。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自若不修而爲他說應取應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難,自且不修,何以教他,汝今當須爲他所訓,修則不爾,若自實修,教我修者,他亦自修,我若修此,必獲利樂,未修新修,己修不退,故須同事。佛說此爲成辦一切衆生義利賢妙方便,故攝眷屬,應須依此。如雲:諸攝眷屬者,應正依此理,能成一切義,贊爲妙方便。又此根本後得時,經如何修者?如尊者雲:菩薩廣大行,六波羅密等,根本後得行,堅修資糧道。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住資糧道,根本後得皆不出六波羅密多。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時所修,有者是于後得時修,謂禅定自性止,及慧度自性觀之一分,是根本定時修,前叁波羅密多及禅定般若一分,是後得時修,精進俱通根本後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根本定時亦修。如尊者雲:根本定起時,遍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後分別能淨,方便學爲主,正根本定時,止觀分平等,應常時修習。若是未習如是希有難行,聞而憂惱,應令菩薩于最初時亦不能行,然由先所了知,所作願境漸修,後可不得功力可任運轉,故其串習,極爲重要。若見不能正行,即便放棄,全不修心,是使淨道更爲遙遠,如無邊功法贊雲:凡所聞法爲令世間起怖畏,世尊于此亦經久遠未起行,佛于此等漸次串習成任運,故諸功德不修難增長。是故受持菩薩律儀者,無有不學方便諸行,諸有未受行心儀軌者,亦當勵力修求學心,若于諸行喜樂增盛而受律儀,則極堅固,故當勵力。茲已釋竟土士道次中,淨修願心,及學菩薩行總分道次。
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五
子二 次特于後二度學習理趣。
謂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二者,如其次第,即是禅定智慧波羅密多之所攝故。
此中分六: 醜一 修止觀德益, 醜二 宣示此二攝一切定, 醜叁 止觀體性, 醜四 雙修因相, 醜五 次第決定, 醜六 各別學軌。 今初。
解深密經雲:大小二乘,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均是止觀之果。意謂止觀,不說爲修所得相續之功德,而雲彼等一切功德均是此二之果,如何應理。如釋真實止觀時,說是修所得相續之功德,大小二乘一切功德,又非彼二之果。所以然者,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叁摩地,悉皆攝爲奢摩他品,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妙善慧,悉皆攝爲毗缽舍那品,故密意說,叁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無相違過。又解深密經雲:凡夫若能修,止及觀二者,當能從相縛粗重縛解脫。言粗重者,謂能緣顛倒增盛堪能心相續中所住習氣。言相者,謂于所緣顛倒耽著前後所生習氣。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說:前爲觀所斷,後爲止所斷,此等是引有止觀各自之德利,余未明說止觀二者名目,凡說靜慮及智慧德益,其義相同,應知亦是此二德益。
醜二 宣示此二攝一切定。
依解深密經說:大小乘無邊叁摩地,我說一切均爲止觀所攝。故凡求定者,不應尋求無邊差別,應善尋求攝一切叁摩地止觀修要。
醜叁 止觀體性分二: 寅一 止體性, 寅二 觀體性。 今初。
如解深密經雲:獨坐空寂處所,內正安住,如是善思惟法,作意思惟之複即于此能思維心內心相續作意思維,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經義是說,心不他散,相續作意,心于所緣,任運自住,爾時所起身心輕安之喜樂,此叁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內攝其心,不于外境馳散,即能生起,不須通達諸法真實。
寅二 觀體性。
即此經雲: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止,舍離心相,既舍離已,即于所善思維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如是即于叁摩地所行影像,于此所了知義,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周遍伺,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巧毗缽舍那。此中正思擇者,謂思擇盡所有性,最極思擇者謂思擇如所有性,尋謂粗思,伺謂細察,寶雲經雲: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毗缽舍那者謂正觀察。至尊慈氏亦雲:總攝諸法名,應知此止道。思擇諸法義,應知爲觀道。又雲:由依于正住,心安住于心,最極思擇法,應知是止觀。義謂依于正叁摩地而住其心,是爲止。最極思擇法慧,是爲觀。菩薩地亦同是說。修次中篇雲:既已止息外境散亂,于內所緣,恒常相續任運而轉,自心住于歡喜輕安,是名爲止。即由住于止時,思擇真實,是名爲觀。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亦如是說,如菩薩地及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雲:止觀皆能俱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是故止觀非就所緣境相而分,既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不通達空性之觀。凡是止心馳于外境,住內所緣,即名爲止,最極觀擇,即名爲觀。
有說內心不分別住,無明淨分,說名爲止。有明淨分,說名爲觀,此不應理。以與前引經論俱相違故。尤其此說叁摩地,僅以有無沈掉而爲差別故。以一切止叁摩地概須離沈,凡己離沈諸叁摩地,心皆定有明淨分故。故是否爲緣空性之定慧,是就其心證與未證二種無我隨一而定。以心未趣向無我真實者,亦有無量明樂無分別叁摩地故。雖未獲得真實知見,而持其心不作分別,現前正住故未解空性,生起無分別定,無少相違。如是由此久攝其心,由攝心力,氣生堪能,此既生巳,身心法爾能生喜樂,故樂生無違。喜樂生巳,即由喜樂受相明了力,心得明了,故說一切明了安樂無分別定,不能立爲通達真實。諸證空性妙叁摩地既有空樂無分別,所有未趣入空性叁摩地,亦有極多樂明無分別,故須明辨此二差異。
醜四雙修因相。
何故不可單修止觀一種而須雙修何也?答如夜間爲觀壁畫燃燈。若燈明亮無風擾亂,則能明見畫像,若燈不明,或雖明亮而爲風動,則難明見諸色,如是觀察甚深義,亦須定解真義無倒妙慧,及心于所緣如欲安住而無擾亂,乃能明見真實。或雖具有心不散亂無分別定,若無通達實性妙慧,于叁摩地如何薰修,終不能通達實性。或則雖有通達無我之見,而無正定令心專一堅固安住,亦定不能明見真實,故須止觀雙運。如修次中篇雲:離止唯觀,瑜伽師心,于境散亂,不能堅固,如風中燭,不生極其明了慧光,故當雙修。又雲:由止力故如無風燭,諸分別風不動其心,由觀力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爲他破。月燈經雲:由止力故無散動,由觀力故如山王。如是心無沈掉不平等慧,住奢摩他定,次由觀慧能證真實,正攝法有密意說雲:若心等住,乃能如實了知真實。修次初篇雲:心如流水,無止爲依,不能安住。心不等住,不能如實了知真實。薄伽梵亦說:若心等住,乃能如實了知真實。又若成就奢摩他,非僅能遮如理觀察無我性慧散動過失。亦能遮遣無常業果生死過患慈悲菩提心等,所修一切觀慧,于所緣境散亂過失。各于所緣無散亂故,所修衆善皆有大力。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故所修善,均悉微劣。如入行論雲:諸人心散亂,住煩惱隙中。又雲:雖經長時修念誦苦行等,心散所作業,佛說無義利。
醜五次第決定。
入行論雲:當知具止觀,能摧伏煩惱,故應先求止。先應成辦止,次依止故,乃修慧觀。若作是念。如修次初篇雲:此二所緣無定。是說止之所緣無定,前文亦說,止之所緣,統有法及法性,先行了解無我真實,緣彼而修,則心不他散之止,及緣空性之觀可同時起,如此何故先行修止後修觀耶?答,此中觀前而說修止者,非說引生通達無我正見,須先修止,田雖無止,亦能引生正見故。又此正見,內生強力覺受,亦不須以止爲先,以雖無止,僅由觀慧,數數思擇,能生強力覺受,不相違故。若是相違,則修無常,生死過患,菩提心行,引生強力覺受,皆須依止,太成疑問,理相等故。若爾觀前修止是如何者,此中是說引發毗缽舍那修所生慧,未生新生,是異生位。又特以通達空性爲境,修無我理,下當廣釋,但由住一所緣。此中波羅密多乘及下叁部密乘,于無我義,若不先以別觀察慧思擇而修之思擇修,則不能生毗缽舍那修所生慧,故先須思擇修。又未得止者,先求了解無我之義,次緣此養數數思擇,由此思擇不能得止,若不思擇安住而修,由此爲依雖可得止,然除修止之外而無…
《菩提道次第略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