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略论▪P20

  ..续本文上一页集学论中引说一切有教云:若诸苾刍,于发爪塔生起净心,由诸支分而作敬礼,覆此地下乃至金轮尽其中间所有沙数,则此苾刍应受千倍尔许转轮王位,乃至,又此善根,若于同梵行所而为疮患,为疮患已消灭永尽。故于枯树且不应起损害之心,况于有识之身。坏善根义者,少许智者作如是说:摧毁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反而先感嗔等之果,非后遇缘不生自果。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此理不定,如诸异生以四对治力净治不善所获清净,虽非断种,然遇后缘其异熟果定不生故,又加行道得忍顶时来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不生恶趣故。又如前引诸业于生死随生随先熟一善不善业,暂遮余业成熟之位,仅以此义不能立为坏善不善,亦未说故。又异熟暂远不能立为坏善根义,若不尔者,应说一切有力不善业,皆坏善根故,故于此中清辨论师如前所说,由四种力对治不善,及由邪见损恼心二者,毁坏善根,俱如败种,虽遇助缘而不生芽,纵会多缘亦不生果。又如前说,虽以四力对治所集罪业,而至清净,而与上道生起迟缓无违。有一类师,虽坏布施护戒之果,身财受用圆满。然不能壤修习能舍及能断心作用等流,后仍能生施戒善根。又有一类,虽坏施戒作用等流同类相续,然未能坏发生圆满身资财等,又有一类如前所说,若不嗔恚受记菩萨,一劫所能圆满道证,由起嗔心,自相续已有之道,虽不弃舍,然一劫中进道迟缓,总之如净不善,非须尽净一切作用,故坏善根亦非坏尽一切作用,此极重要。

  唯应依据佛陀圣教,及其正理,而善思察,故当善阅经教而予思择。如是能引极不可爱粗猛异熟及能减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非现前可见之过患。现法过患者,意不调柔心不寂静,又先前所有喜乐失坏,后不复得,睡不安眠,心不平等而住,若嗔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亲眷厌舍,虽以施摄亦不安抚,又入行论云:无如嗔恚恶,无如忍难行,故应种种理,殷重修堪忍,故应思维功德过患,从多种门而修堪忍。然能双具引大异熟,及坏善根所有恶行,除嗔而外当多,谓诽谤因果之倒见及谤五法,并于菩萨上师起轻蔑心及起我慢等,如集学论应当了知。

  如是修习能忍损害之理者,谓先观察,作及不作损害,有无自在,若有自在,应不起害,然起损害欲者,是由宿习烦恼种子境界现前,非理作意因缘和合,由此复起损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补特伽罗无少主宰,以他亦随烦恼自在,为烦恼使而随转故。若他自已全无自在,为他所使作损害者,亦不应嗔,譬如有人中魇,为魔所使,于来解救饶益我者,反作损害,起捶打等行,应作是念,此为魔使使无主宰,故如是行。毫不起嗔,仍勤努力令离魔恼,如是菩萨亦应如是行。如四百论云:嗔虽由魔使,医生不动恼,能仁见烦恼,非惑缠众生。月称论师亦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己,不嗔诸有情。复次由作损害感受所生苦者,是受先所集积恶业之果直至受尽其所造业。若是于此修忍,不再新造感受后苦之因。若起嗔恚,业力增长,当受大苦。如为医治重病,当忍针灸等方便,为灭大苦,而忍小苦,极为应理。

  修习忍受苦报理趣者,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则其意,无须不喜,若不可治,纵不欢喜,亦无利益,非但无益,且有过患,若过娇爱虽极微苦亦极难忍,若不娇爱,苦虽极大亦能安忍。

  心于苦类受持理趣者,若无如是苦,不起出离欲,故有激励其意解脱功德,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遣除傲慢功德,若受猛烈苦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其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由此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于此等苦,心能坚住,数数修心。如云:学而不易成,其事定无有,由修忍小恼,当忍大恼害,若能执持受苦意乐坚甲,杂诸小苦次第修习,则忍苦力渐次增广。

  修习于法坚定心胜解忍者:一清净境者谓三宝,二现证境者二无我,三乐欲境者佛菩萨广大神力,四五取舍境者谓妙行恶行因及此等果,六七所修境者,谓当得义大菩提,及得此方便菩提学道。八闻思境者,谓十二分教正法,于此等理,无所偏执,而修信解。

  寅四精进分三: 卯一 精进自性, 卯二 精进差别, 卯三 相续行理。 今初。

  菩萨地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住直前,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卯二 精进差别分三: 辰一 被甲精进, 辰二 摄善法精进, 辰三 饶益有情精进。 今初。

  谓诸菩萨于发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迈,被意乐甲,虽以大百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劫,为除一有情苦故,唯住地狱,乃至成佛,我亦勇迈。为圆满菩提所作精进,既发精进终不懈废,况时间较短,其苦较微,如是名被意乐甲。

  辰二 摄善法精进。

  为修六度故,修彼加行。

  辰三 饶益有情戒。

  如前所说。

  卯三 相续行理。

  勤修精进利益,如庄严经论云:善资粮中勤最胜,谓依于此后得,被精进现法乐住胜,能得世出世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集净妙善,精进能坏萨迦耶,精进能满胜菩提。摄波罗密多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无有不得不证者。又云:非人且喜勤利益,能得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过,功德资粮无缺劣。胜过人法大义利,如青莲华欣向荣。不精进过患者:海慧请问经云:凡懈怠者:菩提最极遥远遥远,凡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有智慧。凡懈怠者,无利他行。念住经亦云:唯一烦恼根,此即是懈怠,谁有此懈怠,即无一切法。正修精进有二违缘:一于善法,虽见能修而不趣入,二因怯弱谓我岂能如是修习,初又分二:一推延懈怠谓念后时有暇能修,二虽非如是,然由贪著覆蔽诸下劣事。对治前者,谓所得身,速当坏灭,命终之后当堕恶趣。难得如此善巧人身。修此云者,前已解释。对治后者:谓观正法是能出生今后无边喜乐之因,无义谈论,掉等散乱,是能失坏现前大义,明见后世当生众多苦处而正灭除,第二怯弱亦分三种,一于应得无边佛功德谓我不能得,二布施手足等无量难行谓我不能行,三生于轮回处所须无数次,尔时思及生死苦所恼害,便尔怯弱。初对治者,住昔诸佛,亦非先得甚深道,是唯如我道渐升进而得成佛。佛薄伽梵尚且授记,劣于我者,能证菩提,我若不舍精进,何故不能证得菩提。次对治者,舍身等行,若起难行想时,不须即舍,舍如给菜,不难而舍,如是当思。后对治者,菩萨已断过恶,不起过恶苦受之果,坚固通达生死无有自性,如幻如化,故心无苦。身心安乐增盛,虽处生死,无厌患义,思此便能遮止怯弱。

  正修精进依止顺缘分四:初胜解力者,谓修善果,能引取舍二种欲故。

  二坚固力者,未善观察,不当趣入,既善观察而趣入已,即于彼事而至究竟。

  三欢喜力者:如童子贪著游戏,无有饱足,如是精进亦复如是。止息力者:谓发精进身心疲劳,须暂止息,休息无间,仍起精进。如是依止顺缘,遮止违缘,能令身心轻快,犹如棉絮,随风而舞,翻腾之间,精进不懈。正修此时,当具六波罗密多者,谓自住精进已,令他安立精进,此谓精进施,余如前说。

  寅五 禅定分三: 卯一 禅定自性, 卯二 禅定差别, 卯三 相续行理。 今初。

  住所缘善,心一境性,是名禅定。

  卯二 禅定差别。

  就自性分,有世出世间定。就品类分,有奢摩他毗钵舍那及止观双运三者,就作业分,有身心现法乐住定,引发功德定,饶益有情定,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静虑,二谓能引神通解脱遍处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三谓有定能成办十一种饶益有情事。

  卯三 相续行理。

  谓当思维修定德益及不修过患,此于奢摩他时当广释之,禅定当具六波罗密多者,自住禅定亦安立他,是禅定施,余如前说。

  寅六 智慧分三: 卯一 智慧自性, 卯二 智慧差别, 卯三 相续行理。 今初。

  慧谓于所观事,能简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

  卯二 智慧差别。

  谓通达胜义慧,通达世俗慧,通达饶益有情慧。初谓有从总相觉悟或由现量觉悟无我真实。次谓善巧五明处慧。三谓通达有情现法后法能引无罪义利。

  卯三 相续行理。

  谓思维生起智慧德益及未生智慧过患,初如般若百论云:慧为见不见,一切功德本,为成办此二,故当摄受此。菩萨将自血肉施给求者,如同撷药,无慢平等分别变异,此因智慧现证真实,又由般若能见三有涅槃衰损,为利他故修学尸罗,能令戒净,由慧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降伏其心,邪行及苦无能劫夺。由慧明辨所应精进事,即勤修彼道而获升进。又住真实义所有静虑最胜喜乐,亦是由慧依止正理而能引发,故净施等前五波罗密多,以慧为依。又二功德虽似相违,由具足慧,则不相违,譬如菩萨作转轮王,王四大洲,然能不随欲尘而转,是因具足慧臣仆力,如是见诸有情极可悦意,虽生猛利慈心,然无少分贪欲杂染。见有情苦,虽生恒常猛利不忍大悲,然无懈怠忧恼不乐善行,又虽具足欢喜无量,心于所缘全无散动,又虽具足大平等舍,然于有情所有义利刹那不舍,均是由慧所成。以慧力故灭除此等对等力障。如赞应赞云:不弃舍法性,亦随顺世俗。谓诸相缚所执之事,虽微尘许亦不可得,故于法性,获大定解而不弃舍,且与世俗,内外因缘,各别生果,所获定解随顺无违,又诸余人认为极相违事,由有慧力,均无相违,如前论云:若开若遮者,佛语或决定,或则无决定,均彼此无违。谓大小乘经咒二者之中见有众多开遮不同,如以一人双喻二事,寻求无边经论密意时诸无慧力者,虽觉相违,然诸智者实见无违。亦因慧故。无慧过患,若离智慧,施等五度,不能清净。如摄波罗密多论云:无慧求果报,施体不能净,利他为胜施,余唯为增财。又云:无破闇慧光,不能成净戒,…

《菩提道次第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宇宙万有本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