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事義
蓮池大師
△第一卷
雲棲寺
宋鹹淳《臨安志》:「寺名雲棲(出「寺觀類」第十五葉),在錢塘五雲山後,詳具《雲棲碑記》。治平二年,改名棲真寺。」今曰「雲棲」,複其舊也。
知所先後
《大學·聖經章》:「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注》:「本始所先,末終所後。」
守約施博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注》:「守約,是修身。施博,是天下平。」
與知與能
《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即本智而求佛智
《華嚴玄談》雲:「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雙修,即本智而求佛智。」本智者,即衆生本有之智。佛智者,即究竟果佛之智。
畫虎不就
東漢光武時,伏波將軍馬援征蠻,遺書誡子曰:「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反落一籌
籌,算也。張良雲“請借前箸籌之」,是也。又古人飲博,以籌記罰。楊纂怒尹君不同己判,欲更之。執筆沈吟,久之,曰:「纂輸一籌。」
嫂溺援之以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倚門而望
王孫賈,齊愍王臣。淖齒弒愍王。王孫賈未有討賊意。歸甯其母,母曰:「汝朝出而晚歸,則吾倚門而望。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闾而望。汝今事王,王出走,汝不知其處,何面目立天下乎?」賈于是與國人攻淖齒。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論語》。
事必師古
傅說對商高宗:「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父曰吾怙,母曰吾恃
《詩經》:「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怙,覆冒之意。恃,倚賴之意。
劬勞之德,昊天罔極
《詩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螟蛉異姓
《詩經》:「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
懷慕終身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左右無方
《禮記·檀弓篇》:「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
定省不違
《禮記·曲禮上篇》:「凡爲人子者,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既竭心思
《孟子》曰:「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又曰:「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心之官則思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出《孟子》。「官」,猶「司」也,職掌之謂。「得」,得其理也。)
精誠之極,鬼神與通
《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將通之。非鬼神通之,精誠之極也。」
孺子封侯
漢高帝初起時,魏無知薦陳平才可用,以爲護軍中尉。及得天下,封功臣,陳平封曲逆侯。平曰:「臣非魏無知,何由得進?願讓封。」帝曰:「陳平可謂不背本矣。」乃更官魏無知。陳平微時,爲裏社分肉,甚均。社老稱:「孺子善宰。」平曰:「使平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孺子遂以此知名。
用蠡測海,恃管窺天
東方朔答客難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梃撞鍾,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淺深,發其音聲哉?」
蟻山風水
《蓮宗寶鑒》雲:「余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
田蛙井鲋
《莊子》曰:「田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墟也。」《易經·井卦》九二爻:「井谷射鲋。」
曝腮
《華嚴玄談》雲:「上德聲聞,杜視聽于嘉會。積行菩薩,曝腮鱗于龍門。」言積行菩薩不能入華嚴大道。如禹門叁級,魚躍不過者,曝腮而還。
永嘉擬之螢光
《證道歌》雲:「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
不淨錯施爐韛,數息不利冢人
舍利弗教二弟子修不淨觀,及數息觀。久之無益,心欲反道,往見佛。佛問:「在家業何行?」修數息者曰:「守墳冢。」修不淨者曰:「治金器。」佛令二人易觀修之。不久,皆證道果。
叁心圓發
《觀經》上品上生章:「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
幹曰大生,坤曰廣生
《系辭》雲:「夫幹,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寶鏡遁妖
隋王度得寶鏡。爲縣令。縣中有大樹,樹有神,令至者必祭,否則爲祟。度令人夜懸寶鏡于樹,其夜大雷雨,則晨視之,樹粉碎,有大蛇死樹下。又遇逆旅,見其家有女殊色。主人雲:「數月前有客攜至此,雲續當來取,迄今杳然。」度心疑其非人,潛出鏡。女即惶駭請死,曰:「我乃狐也,惑人多矣,今死于君手。乞藏鏡,即當受死。」度曰:「藏鏡,汝得無遁乎?」妖曰:「神物所燭,何處隱形?願得一醉而死。」與之酒,大醉而寢。就視之,老狐死于床上。其余種種靈異,不可盡述。
七年之病
《孟子》曰:「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叁年之艾也。」
如牛壞車
如牛以牽車爲苦,便壞其車,主人複造。如人厭身爲苦,速滅其身。不知此身雖滅,複受余身。
生身、尊特,猶待辯疑
有言六十萬億那由他之身,乃是生身。蓋淨土之身,勝于穢土。穢土生身丈六,淨土生身,宜爾許高大也。知禮法師以十叁重問答,辯此決是尊特身也。(出《妙宗鈔》)
菩薩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佛者,慈悲導師。念法者,叁世佛母。念僧者,人天福田。念天者,長壽安樂。念戒者,清淨身心。念施者,普濟貧窮。
十心向往
一、于衆生起大慈,無損害心;二、于衆生起大悲,無逼惱心;叁、于佛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不貪利養敬重,淨意樂心;六、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于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九、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于諸佛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諸天共器,食有精粗
《淨名經》雲:「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食色有異。」
叁獸同河,渡分深淺
《永嘉集》雲:「譬夫象、馬、兔渡河,足有短長,而分深淺。」
十門推本
一、音聲語言;二、名句文身;叁、通取四法;四、諸法顯義;五、攝境唯心;六、會緣入空;七、理事無礙;八、通攝所诠;九、事事無礙;十、海印炳現。
香飯作佛事
《淨名經》雲:「衆香國中,香積如來,以香飯而作佛事。」
尊者無說,我乃無聞
空生晏坐石室中,空中帝釋天散華供養。空生曰:「散華者誰?」曰:「我天帝釋也。」「何以散華?」曰:「以尊者善說般若。」尊者曰:「我本無說。」帝釋曰:「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乃真說般若也。」
宗有十門
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無;叁、法無去來;四、通現假實;五、俗妄真實;六、諸法但名;七、叁性空有;八、真空絕相;九、空有無礙;十、圓融具德。
支婁谶等五譯人
支婁谶,後漢時人。光武中興,故名後漢。明帝,光武子也。 康僧恺,魏人。曹丕繼漢,國號魏。 支謙,叁國孫吳時人。 宋法賢,趙宋時人。 元魏菩提流支,南北朝魏人。拓跋氏,改姓元,國號魏。〖校注:「支」原本作「志」。〗
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
周時有非子者,伯益之後,善養馬。周平王愛之,封于陝,國號秦,是爲嬴秦。嬴,其姓也。 苻秦,東晉時氐種也。苻堅強盛,據關中,國亦號秦,是爲苻秦。 姚秦,羌種也。姚苌爲苻堅將。後堅爲晉所敗。苌遂據關中,傳子興,是爲姚秦。
周禮掌四方之語
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皆官名。寄,言能寄寓風俗之異于此。象,言能仿象風俗之異于彼。鞮,則欲別其服飾之異。譯,則欲辯其語言之異。周官通謂之「象胥」,而世俗通謂之「譯」也。又「譯」,「釋」也,猶言「謄」也,謂以彼此言語,相謄釋而通之也。
遣將呂光
秦苻堅建元十叁年,使呂光伐龜茲,破之。擁衆歸,至涼州,因據州稱「涼王」。光死,侄呂隆降晉。乃迎什師入關,居逍遙園。
孤山十疏流通
《文殊般若經》、《佛遺教經》、《般若心經》、《瑞應經》、《四十二章經》、《不思議法門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阿彌陀經》、《首楞嚴經》。世稱「十經疏主」。
其麗不億
《詩》雲:「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寶王論》
草堂飛錫法師,作《念佛叁昧寶王論》。
龍舒等
龍舒居士王日休,作《淨土文》。無盡居士張商英,有《求生淨土文》。侍郎王古直,作《淨土決疑集》。吳郡沙門大佑,作《淨土…
《阿彌陀經疏鈔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