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著力點
鄭石岩
第一篇 擁抱希望的勇氣
[篇頭語]
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會有欲的需求,欲是生命的本質。
人活在不斷的抉擇和改變之中,做得適當,就活得幸福;調適得好,人生與事業就容易成功。抉擇與改變的動力就是唯識心理學所謂的欲,它是一個人的希望或願景。每一件事,每一個行爲,乃至個人的生活史,是希望或願景的表現。所以唯識家把欲列爲影響個體行爲(別境)之首。
欲是精神生活的動能(dynamic energy),生活的現實受它牽引,我們所創造出來的藝術、文化、愛與價值,也都由欲所衍生。
就個人而言,俗的活動和表現的曆程,正是他的人生寫照。善于運用它,就生活得充實喜悅;扭曲或縱容它,就造成生命的困境和痛苦。正確的開展欲的動能,使人生有活力,生活與工作得到振奮。所以《成唯識論》中說:
“雲何爲欲?
于所樂境,
希望爲性,
勤依爲業。”
人之所以活得有希望、有意義和有價值,是由于欲的運作。正因如此,我們透過完成正當的目標和崇高的價值,而得到喜悅和滿足感。
不過,人類的一切罪業和苦難,也因爲欲而形成。暴力、淩虐、剝奪、敵意和仇視,都因欲的受挫而形成。因此,如何調整自己的欲,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生命價值觀,成爲精神生活的主軸。
欲望是人的需要。從最基本的圖存需要,到追求友誼、地位、權力,進而發展愛與自由,乃至生命意義的領悟和實現,都是人性的需求,都構成精神生活的動力。早期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它稱做欲力(libido),說它是一種追求快感的動力,心理學家稱它爲泛性論(Pansexualism)。後來,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爲動能的主要內容是力爭上遊;榮格(Carl G·Jung)則認爲它是一種一般生命力;蘇利文(Harry Stack Sulivan)認爲動能是兩個因素作用所構成,其一是安全與滿足的需要,另一是對自己有影響力的人之影響;至于羅洛·梅(Rollo May)則認爲它是原始生命力。一直到最近的人本心理學家,才把它做廣泛的解釋,認爲它是人的需求,從基本的生理需要,到高級的愛與自我實現,都是精神生活的動能。
我認爲無論欲的內涵是什麼,最重要的是它怎麼表現出來,怎麼影響人的行爲。依我看來,以上每一種動能都影響人的行爲,都一樣重要,問題是如何有效運用它,提升人的生活,促進生命的成功與實現。
生命的動能是現成的,關鍵是如何表現;因爲我們不可能樣樣得到滿足,也不可能事事順逐。所以我們既需懂得抉擇,也要學習容忍。從抉擇和獲得成功之中,我們得以存活,得到喜悅。當然,我們也無法避免失敗,必須容忍缺憾和挫折。
于是,生命是一直需要一個光明的靈焰,幫助人看清楚我要什麼,能要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正確。我稱這些生命的活動叫希望。人永遠要抱著這個希望,才能活得清醒,活得成功。所以這一篇的重點是:懷抱著希望才活得起勁。
首先,人要懂得做正確的抉擇。人的欲望無窮,不可能處處順心,樣樣得到滿足。你必須在紛繁的欲望中做抉擇,建立合理的抱負水准,選擇適當的目標,努力以赴,才會成功。抉擇時,很容易受到情緒與潛意識的幹擾,要提防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才能培養行動力和銳氣。因此,在〈做正確的抉擇〉一文中,討論其基本要領。
抉擇之後就是要行動。對個人而言,這是一項改變;他必須改變現在的行爲,調整眼前的情境,才能完成新的目標。學習一項新的能力是改變,修正過去的不當習慣也是一種改變。肯改變自己的現況,才能突破局限,走出新的格局。于是,勇于做改變,是成功人生的必經之路。人很容易抗拒改變,阻抗學習新的能力,這是失敗的關鍵。在〈勇于做改變〉這一章,是避免自己綁手綁腳的要領。
人人都需要有夢想。做了抉擇就必須朝思暮想,努力以赴,才會成功。但是有些人做的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因爲他脫離了實現,懷抱的目標是空泛的,是不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和現實條件去完成的。訂定目標要遠大,但階段目標必須步步可行。遠大的目標雖非一蹴可幾,但卻可以逐步完成,迂回實現。因此,怎麼去做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又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你若想生活得踏實,在工作上能正確著力,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在我的谘商過程中,經常不厭其煩地問當事人:“你究竟要的是什麼?”“你這樣做能達到想要的目標嗎?”人若能澄清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就會産生堅毅和信心。在佛經中所謂五種精神力——信心的力量、精進的積極力量、正確的想法和知識的力量、安定和堅毅的力量、創意和調適的力量——都因爲有了正確的目標而被喚起,成爲生活的動力。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是每一個人該弄清楚的重要課題。
人生必須有生涯計畫。缺乏生涯計畫的人,往往因空虛而渙散,甚至容易迷失,而誤入歧途。要開創生涯,必須依自己的能力、興趣、環境等條件,從手上所擁有的資源開始,透過工作、經驗、學習和創造,慢慢累積形成更多的資源,從而獲得成功。你的生涯只屬于自己,不可能抄襲,也不可能摹仿。你想擁有踏實美好的生涯,就得對它有所認識,〈開創自己的生涯〉一文則在幫助你尋找答案。
人永遠要活在希望之中。抱著希望的人,心裏總是溫暖的,他的信心源源不絕;不抱希望的人,就會得過且過,無論在家庭生活、教育子女和事業各方面,都會顯出混日子、空虛和倦怠的精神狀況。這樣的人,很容易尋找麻醉,透過賭博、色情和虛擲光陰,過著無奈的日子。
這一篇的主題是欲,是人類追求希望的動力,也是塗繪美好人生願景的彩料。相信這些唯識心理學的知識,能爲你未來的幸福生活。指出一條光明路。
1做正確的抉擇
在環境變化時,要做抉擇;在實現個人期望時,要做抉擇;在面對危機時,更需要做抉擇。所以抉擇是適應環境的關鍵,必須切合實際利益,真實可行。
人透過抉擇來實現願望。
你想做什麼,就得把它推到抉擇的臺面,做出正確的思考和行動;否則,想法是空的,是幻而非實。就一般而言,人急著想做什麼時,就會引發一種激情,它會幹擾作法。這時,如果沒有一套有效的思維過程,就會造成草率的抉擇。
曾經有對夫妻來晤談,他們開了一家公司,生意雖好,但長期經營下來卻虧本。擔任財務管理的太太抱怨說:
“我們賣的機械零件和工作機器,客戶大多是老主顧,都成了好朋友。我先生很豪爽,在別人好言誇獎、贊美之下,很容易受情面感動,就照著進貸價格賣出去,邊運費、裝配的工資都免了。偶一爲之,並無大礙,經常如此,則造成經營虧損。貸是我進的,財務是我調度的,心理壓力很大,經常在售貨之後兩人嚴重爭吵。”先生聽得一愣一愣,有些不安。我轉過頭來問他:
“你覺得確有這些難題嗎?“他點點頭,表示太太說的是實話。我又問:
“你認爲這樣經營事業,對你們有利嗎?當時你是怎麼做決定的?”
“當然不利。我把貨便宜地賣出去時,客人喜形于色,給我的面子和友誼,令我得到滿足。我知道太海派,但太太越跟我爭吵,我越是控製不住。”
很明顯的,這位先生在激情之下,自己對友誼、自尊的需求,和經營事業的利益總是沖突。相對地,夫妻爲買賣産生的口角和嚴重沖突,更造成先生需要顧客的友誼,而自動減價出售商品。
這種爲爭取友誼忽略事業和家庭的現象,固然不多。但爲了異性的感情,想從那兒得到某些心理補償,而有了婚外情,甚至把家庭弄得一團糟的現象,可就屢見不鮮了。
做抉擇時必須注意:要達成目標,可能有幾個不同的策略,應先就它的效益、影響、付出的代價、實施的困難度和所需資源,做分析比較,再行決定。當你做完抉擇,要對它的弊端和優點清楚掌握,尋求必要的資源和技術協助,以求實現。必要時要有備胎策略,以防不時之需。
做抉擇時的心態,影響執行的堅毅度。因此,做抉擇時,除了上述基本要領之外,要特別注意:把重心放在追求積極的開拓性,而非消極的防衛性。抉擇在心態上若傾向于積極面,對于激發士氣較爲有處;倘若把心思放在防衛上,那麼消極的念頭,會削弱行動的活力,造成執行效果的低落。
如果你常對自己說:
“我已決定這麼做,我深信這是最好的選擇,值得全力以赴。”
“這樣的行動,必能達成預定目標,我能鼓勵夥伴的熱情,共同奮鬥!”
“我相信這是一個聰明的抉擇。”
這些自我對話,有利于掌控計畫,培養信心和氣勢,令你朝向目標做有效行動。
反之,如果常對自己說:
“必須小心防範錯誤才行!”
“要避免意外因素的幹擾。”
“我得有個萬全的防弊措施。”
這些自我對話,往往造成消極的防衛和不安,它會增加你對抉擇的不信任程度,不利于計畫目標的實現。
我必須澄清的是,並非不做防弊,而是防弊性的自我對話太多,會阻礙決定的推動,減低你接受挑戰的堅毅性。《論語》所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如果你能讓自己有信心,鼓勵自己的堅毅態度,無論做抉擇或執行決定,都會順利有效。因此,要在做完抉擇之後,往好處想,讓積極思想形成一股堅定的毅力,去仰望目標,去逐行它。
抉擇是一連串的意識活動過程,它受潛意識的支配相當大。因此,要明白自己爲什麼要做這樣的抉擇?它的動機如何?它合理嗎?有益于自己的成長,符合個人和社會效能嗎?人應該透過冷靜的思考,去檢審以下幾個要點:
·一個好的抉擇,是在運用你或團體的長才及潛能。所以你要肯定…
《尋找著力點 第一篇 擁抱希望的勇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