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寻找著力点 第一篇 拥抱希望的勇气

  寻找著力点

  郑石岩

  第一篇 拥抱希望的勇气

  [篇头语]

  只要有生命存在,就会有欲的需求,欲是生命的本质。

  人活在不断的抉择和改变之中,做得适当,就活得幸福;调适得好,人生与事业就容易成功。抉择与改变的动力就是唯识心理学所谓的欲,它是一个人的希望或愿景。每一件事,每一个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史,是希望或愿景的表现。所以唯识家把欲列为影响个体行为(别境)之首。

  欲是精神生活的动能(dynamic energy),生活的现实受它牵引,我们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文化、爱与价值,也都由欲所衍生。

  就个人而言,俗的活动和表现的历程,正是他的人生写照。善于运用它,就生活得充实喜悦;扭曲或纵容它,就造成生命的困境和痛苦。正确的开展欲的动能,使人生有活力,生活与工作得到振奋。所以《成唯识论》中说:

  “云何为欲?

  于所乐境,

  希望为性,

  勤依为业。”

  人之所以活得有希望、有意义和有价值,是由于欲的运作。正因如此,我们透过完成正当的目标和崇高的价值,而得到喜悦和满足感。

  不过,人类的一切罪业和苦难,也因为欲而形成。暴力、凌虐、剥夺、敌意和仇视,都因欲的受挫而形成。因此,如何调整自己的欲,建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生命价值观,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轴。

  欲望是人的需要。从最基本的图存需要,到追求友谊、地位、权力,进而发展爱与自由,乃至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实现,都是人性的需求,都构成精神生活的动力。早期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它称做欲力(libido),说它是一种追求快感的动力,心理学家称它为泛性论(Pansexualism)。后来,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动能的主要内容是力争上游;荣格(Carl G·Jung)则认为它是一种一般生命力;苏利文(Harry Stack Sulivan)认为动能是两个因素作用所构成,其一是安全与满足的需要,另一是对自己有影响力的人之影响;至于罗洛·梅(Rollo May)则认为它是原始生命力。一直到最近的人本心理学家,才把它做广泛的解释,认为它是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爱与自我实现,都是精神生活的动能。

  我认为无论欲的内涵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它怎么表现出来,怎么影响人的行为。依我看来,以上每一种动能都影响人的行为,都一样重要,问题是如何有效运用它,提升人的生活,促进生命的成功与实现。

  生命的动能是现成的,关键是如何表现;因为我们不可能样样得到满足,也不可能事事顺逐。所以我们既需懂得抉择,也要学习容忍。从抉择和获得成功之中,我们得以存活,得到喜悦。当然,我们也无法避免失败,必须容忍缺憾和挫折。

  于是,生命是一直需要一个光明的灵焰,帮助人看清楚我要什么,能要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正确。我称这些生命的活动叫希望。人永远要抱著这个希望,才能活得清醒,活得成功。所以这一篇的重点是:怀抱著希望才活得起劲。

  首先,人要懂得做正确的抉择。人的欲望无穷,不可能处处顺心,样样得到满足。你必须在纷繁的欲望中做抉择,建立合理的抱负水准,选择适当的目标,努力以赴,才会成功。抉择时,很容易受到情绪与潜意识的干扰,要提防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培养行动力和锐气。因此,在〈做正确的抉择〉一文中,讨论其基本要领。

  抉择之后就是要行动。对个人而言,这是一项改变;他必须改变现在的行为,调整眼前的情境,才能完成新的目标。学习一项新的能力是改变,修正过去的不当习惯也是一种改变。肯改变自己的现况,才能突破局限,走出新的格局。于是,勇于做改变,是成功人生的必经之路。人很容易抗拒改变,阻抗学习新的能力,这是失败的关键。在〈勇于做改变〉这一章,是避免自己绑手绑脚的要领。

  人人都需要有梦想。做了抉择就必须朝思暮想,努力以赴,才会成功。但是有些人做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为他脱离了实现,怀抱的目标是空泛的,是不能透过自己的努力和现实条件去完成的。订定目标要远大,但阶段目标必须步步可行。远大的目标虽非一蹴可几,但却可以逐步完成,迂回实现。因此,怎么去做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你若想生活得踏实,在工作上能正确著力,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在我的谘商过程中,经常不厌其烦地问当事人:“你究竟要的是什么?”“你这样做能达到想要的目标吗?”人若能澄清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就会产生坚毅和信心。在佛经中所谓五种精神力——信心的力量、精进的积极力量、正确的想法和知识的力量、安定和坚毅的力量、创意和调适的力量——都因为有了正确的目标而被唤起,成为生活的动力。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每一个人该弄清楚的重要课题。

  人生必须有生涯计画。缺乏生涯计画的人,往往因空虚而涣散,甚至容易迷失,而误入歧途。要开创生涯,必须依自己的能力、兴趣、环境等条件,从手上所拥有的资源开始,透过工作、经验、学习和创造,慢慢累积形成更多的资源,从而获得成功。你的生涯只属于自己,不可能抄袭,也不可能摹仿。你想拥有踏实美好的生涯,就得对它有所认识,〈开创自己的生涯〉一文则在帮助你寻找答案。

  人永远要活在希望之中。抱著希望的人,心里总是温暖的,他的信心源源不绝;不抱希望的人,就会得过且过,无论在家庭生活、教育子女和事业各方面,都会显出混日子、空虚和倦怠的精神状况。这样的人,很容易寻找麻醉,透过赌博、色情和虚掷光阴,过著无奈的日子。

  这一篇的主题是欲,是人类追求希望的动力,也是涂绘美好人生愿景的彩料。相信这些唯识心理学的知识,能为你未来的幸福生活。指出一条光明路。

  1做正确的抉择

  在环境变化时,要做抉择;在实现个人期望时,要做抉择;在面对危机时,更需要做抉择。所以抉择是适应环境的关键,必须切合实际利益,真实可行。

  人透过抉择来实现愿望。

  你想做什么,就得把它推到抉择的台面,做出正确的思考和行动;否则,想法是空的,是幻而非实。就一般而言,人急著想做什么时,就会引发一种激情,它会干扰作法。这时,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思维过程,就会造成草率的抉择。

  曾经有对夫妻来晤谈,他们开了一家公司,生意虽好,但长期经营下来却亏本。担任财务管理的太太抱怨说:

  “我们卖的机械零件和工作机器,客户大多是老主顾,都成了好朋友。我先生很豪爽,在别人好言夸奖、赞美之下,很容易受情面感动,就照著进贷价格卖出去,边运费、装配的工资都免了。偶一为之,并无大碍,经常如此,则造成经营亏损。贷是我进的,财务是我调度的,心理压力很大,经常在售货之后两人严重争吵。”先生听得一愣一愣,有些不安。我转过头来问他:

  “你觉得确有这些难题吗?“他点点头,表示太太说的是实话。我又问:

  “你认为这样经营事业,对你们有利吗?当时你是怎么做决定的?”

  “当然不利。我把货便宜地卖出去时,客人喜形于色,给我的面子和友谊,令我得到满足。我知道太海派,但太太越跟我争吵,我越是控制不住。”

  很明显的,这位先生在激情之下,自己对友谊、自尊的需求,和经营事业的利益总是冲突。相对地,夫妻为买卖产生的口角和严重冲突,更造成先生需要顾客的友谊,而自动减价出售商品。

  这种为争取友谊忽略事业和家庭的现象,固然不多。但为了异性的感情,想从那儿得到某些心理补偿,而有了婚外情,甚至把家庭弄得一团糟的现象,可就屡见不鲜了。

  做抉择时必须注意:要达成目标,可能有几个不同的策略,应先就它的效益、影响、付出的代价、实施的困难度和所需资源,做分析比较,再行决定。当你做完抉择,要对它的弊端和优点清楚掌握,寻求必要的资源和技术协助,以求实现。必要时要有备胎策略,以防不时之需。

  做抉择时的心态,影响执行的坚毅度。因此,做抉择时,除了上述基本要领之外,要特别注意:把重心放在追求积极的开拓性,而非消极的防卫性。抉择在心态上若倾向于积极面,对于激发士气较为有处;倘若把心思放在防卫上,那么消极的念头,会削弱行动的活力,造成执行效果的低落。

  如果你常对自己说:

  “我已决定这么做,我深信这是最好的选择,值得全力以赴。”

  “这样的行动,必能达成预定目标,我能鼓励伙伴的热情,共同奋斗!”

  “我相信这是一个聪明的抉择。”

  这些自我对话,有利于掌控计画,培养信心和气势,令你朝向目标做有效行动。

  反之,如果常对自己说:

  “必须小心防范错误才行!”

  “要避免意外因素的干扰。”

  “我得有个万全的防弊措施。”

  这些自我对话,往往造成消极的防卫和不安,它会增加你对抉择的不信任程度,不利于计画目标的实现。

  我必须澄清的是,并非不做防弊,而是防弊性的自我对话太多,会阻碍决定的推动,减低你接受挑战的坚毅性。《论语》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果你能让自己有信心,鼓励自己的坚毅态度,无论做抉择或执行决定,都会顺利有效。因此,要在做完抉择之后,往好处想,让积极思想形成一股坚定的毅力,去仰望目标,去逐行它。

  抉择是一连串的意识活动过程,它受潜意识的支配相当大。因此,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抉择?它的动机如何?它合理吗?有益于自己的成长,符合个人和社会效能吗?人应该透过冷静的思考,去检审以下几个要点:

  ·一个好的抉择,是在运用你或团体的长才及潜能。所以你要肯定…

《寻找著力点 第一篇 拥抱希望的勇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