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成長 第一篇 隨處都在學習

  隨緣成長

  鄭石岩

  第一篇 隨處都在學習

  〈篇頭語〉

  人的一生,除了學校課程所提供原基本知識之外,大部分的能力和經驗,都是從日常生活、工作和遭遇中學來的。因此,你若不把握隨緣成長,隨處觀察學習,無論是在專業、視野及待人處世各方面,都不容易有大格局的開展。

  隨緣成長的人,願意向人請教,善于跟人合作;更重要的是他懂得結緣,知道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他隨處都會交結好友,學習新知。

  隨處學習的人,總是勇于嘗試,在行動中不斷曆練和成長。真正的本領不在書本裏,而是自實務的工作經驗中學來的。

  隨緣成長的人是有夢想的,他們懂得選擇某個方面去努力,對它醉心,堅毅地努力下去,無論遭遇如何,他們總能達成目的。

  他們懂得割舍,深知複雜的生活,不能維持明確的方向;猶豫不決的拖延,會造成良機的流失。由于他們的心志單純,判斷力也就清明。

  每一個機緣都有意義,都有它的價值;他們虛心學習,而且不武斷地說一聲絕不。他們可以否定惡習,說一聲絕不,但在成長的嘗試上,他們謙沖爲懷。

  隨緣成長的人,肯吃苦,懂得在失敗中找得答案;他們善于避免錯誤,勇于改正。隨緣成長的人,處處都能把握機會學習。

  1隨緣學習的妙方

  每一個痛苦都有它的原因,克服那些痛苦,就能成長,超越。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你去調適,只要你肯學習,就會走出光明的路來。

  每一個人,都注定要在自己的機緣和境遇中成長。你的遭遇,正是豐富人生的素材;你的處境,更是磨練和砥砺的試金石。所以,你不能自不幸遭遇中逃脫,在困境中敗下陣來;要從中汲取教訓,獲得寶貴的經驗,然後,積極地面對你的人生。你所經曆之處,都必須從中學到新知,獲得能力和成長。佛經上說:

  “功不唐捐。”

  人所經曆的、遭遇的都不會是憑白而過,都能帶來一些重要的經驗、訊息和機會。因此,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都能得到應有的報償,這叫做功不唐捐。

  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是個人機緣的産物,只要被用在積極面上,無論它是痛苦,是快樂,是喜歡,是不喜歡,都會化作不可思議的能力。我在大學時考入會計系,讀了後才知道自己不喜歡會計這門學問,特別是每天要跟數字打交道,看了就皺眉頭。于是我重考,改學教育。不過,大學畢業之後,第一個工作,卻靠著大一所學的些許會計知識而勝任愉快,真是功不唐捐。

  我在年輕時代,因鬧窮而打工,舉凡幫人耕種、建築工或打雜幫傭都做過。至于作買賣的經驗更完整,從零賣到批發,從包商到大盤,我都經曆過。雖然我沒有走經商的路,但是這些艱辛的閱曆,卻讓我學會怎麼做事,對人性的了解殊多。它在往後的行政工作上,或助人的輔導專業上,都有很大的助益。因此,對于現在正遭遇困難的人,我都會清楚地告訴他:

  “你現在的辛苦不會白挨,

  它會帶給你經驗和智慧,

  以及用不完的精神力量。

  現在你要心甘情願,

  去承受和學習。”

  每一個痛苦都有它的原因,克服那些痛苦,就能成長、超越。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你去調適,只要你肯學習,就會走出光明的路來。

  就拿生涯來說,你可以選擇一個目標,在某一個領域,多學習多磨練,就會看出成功的門道。不過,一定要注意,雖然你可以選擇目標,朝著它努力,但是人無法選擇遭遇。某些事與願違的處境確實給人帶來極大的阻力。于是,你必須有耐性,用迂回的方式,持續努力下去,千萬不要灰心,只要你一灰心松手,就會半途而廢,永遠不會成功。

  爲了克服當前的困難,你也許要分出時間和精力,去打工賺錢,去面對必要的承擔,但你還是要看准原來的目標,找機會充實、學習和磨練。最後你會發現,一路走來的阻力並非阻力,而是你獲得成功的機緣。

  我是宜蘭人,經常往來于北宜公路,受到這條公路的洗禮和啓發殊多。所以,我常對年輕人說,宜蘭到臺北若畫一條直線,不過幾十公裏,然因中間隔著崇山峻嶺,溪流深谷,公路必須繞行前進,才會有九彎十八拐偌多的迂回路線。不過,無論怎麼迂回,目標總是朝向臺北。當北宜公路建好之後,它的蜿蜒之美卻成爲大家欣賞的風光,它的曲折迂回則成爲旅客贊美的景致。每個人的生涯路就像北宜公路一樣,一路開山架橋,環繞而行,目的地終于出現。

  勇敢面對自己的機緣,努力克服那些困境,它正是成就你自己的路。所遭遇的困難越多,得到的智慧和毅力也越多;開拓出來的人生路就越絢爛。請注意:

  “你注定要在許多遭遇中成長。

  在你的境遇中,

  必能找到自己的光輝。”

  人生路上,無論是順是逆,都是你的緣,都是你必須承擔和生活的事。要心甘情願,不要怨天尤人;要捧下這些遭遇當彩料,繪出最瑰麗的生命圖像。

  2在行動中學會真本事

  藉著實際參與,要比你勞神苦思容易得到寶貴的經驗;采取行動去做一件最基層的實務,要比你枯坐夢想美麗的未來好。

  每個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但有很多人只是羨慕別人有好的事業,期待有一天也能碰到好機會。日子久了,他們覺得這世界不公平,然後把成長與發展的機會,歸因成命運;接著他們相信的命運不好,認命當一位失敗者,用消極的眼光看世事,用冷漠沒有朝氣的態度來看人生,這就是我所看到光想不做的失敗者。

  其實,你需要有一位目標,它必須是你喜歡的工作或職業;你要醉心于它,朝思暮想並采取行動。你可以請教別人,搜集更多資料,找機會實際去參與。然後,就更能掌握具體的藍圖和步驟。

  發明電話的貝爾(Alexander G·Bell),他醉心于透過電來傳送聲音。于是,千裏迢迢去拜訪當時的大科學亨利(Joseph Henry),把他的希望和想法說給他聽,並向他請教。兩人的對話何等發人深省。貝爾問:

  “先生!請你指教我,是把這構想公開,讓別人去做?或者由自己努力來做?”亨利說:

  “你已有了偉大發明的構想,就該努力行動。”

  “但是,這項工程有許許多多困難,它需要足夠電學方面的知識才能解決。可是,我不具備這些能力。”這時亨利以堅定的語氣對貝爾說:

  “取得它!”

  貝爾困爲得到亨利的鼓勵和指導,終于完成了電話的發明工作。他回憶道:“如果沒有“取得它”這幾個字的激勵,我絕不可能發明電話。”

  在事業的發展上,只有一條路:朝著目標,邊做邊學,投入其中汲取經驗;在實際工作中學習、見識、曆練和結緣。要把事業做好,除了基本學識和技能之外,你需要機會,它來自與實務界結緣。當然,你也需要見識和能力,它更要從實作中培養。

  藉著實際參與,要比你勞神苦思容易得到寶貴的經驗;采取行動去做一件最基層的實務,要比你枯坐夢想美麗的未來好。我發現那些賦閑在家、落寞而不振作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弱點:他們缺乏行動的習慣。他們不甘從基層做起,因此不清楚職場上那是他有能力做的,那些是他做不來的。許多人,把空間誤以爲是能力,久之自以爲能做什麼。實際上,他想做的都是他做不來的,于是成爲職場上的遊離人。

  求職要從行動開始。進入職場,專心于現在能做的事,熱情地工作,你就有機會學習,有機會見識和成長。你的能力會在工作中,像滾雪球一樣快速增加,機緣也漸漸伸出觸角。當然,你必須心甘情願去做,去學習。這就是我所謂的行動中學習。

  我高中的時候,星期假日跟父親一起做生意,到産地承包水果。他帶我到産地,把我丟在李子園,要我和果農談承包價碼。我既不懂得怎麼估量産值,更沒有和人家談價碼的經驗。幾個果農陪著我走了一遍,我裝懂的樣子跟他們交談,但內心忐忑不安,怕弄不好會遭父親責備。于是急中生智,要他們評估總産值,把計算的標准說給我聽,把細節弄清楚,我只要跟他談價碼就行。其實,果子長在樹上,要相當有經驗的人,才能估准産量和産值。我的經驗實在不足,最後我想出一個辦法,建議把承包改爲約定承購——只約定單位價格,照價全部收購。父親對于我的建議也贊同,我有著受到肯定的滿足感。

  不過,從那一次起,我便很注意每一棵果樹的産量,依它們的高度、大小、果子的疏密狀況,作了一些記錄,後來我在估計産量時,比父親還精確。當時,我覺得父親沒有教我什麼,都是靠自己學來的,並以此自豪;多年以後,我才領悟到,他教我的是行動,他一直希望我從行動中學習經商。

  從這些經驗中,我學會勇于采取行動。這對于我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我想做什麼,就朝著那方向采取行動。從做中學,從做中成長。

  3嘗試的勇氣

  嘗試必須有准備,有一套工具,去解決眼前所面對的問題。那些工具包括能力、資源和結緣,你要努力學習和獲得它。

  人要勇于嘗試,才能開啓新局,創造新的生活。我所謂勇于嘗試,不是教人朝叁暮四,忽東忽西,沒有個生涯的目標。勇于嘗試,是要你在節骨眼處,勇敢爲自己爭取創造的機會。

  我知道許多人很保守,不敢嘗試改變自己,他的生活就得枯燥、厭倦和無奈,因爲他失掉許多創造自己的機會。有許多人活得暮氣沈沈,也是由于不敢嘗試所致。還有許多人一直逗留在職場的外圍,不能投入其中好好奮門一番,都源自不敢嘗試的毛病。

  嘗試難在第一步,只要你能突破剛開始的猶豫,就能順利改變自己。

  有一位鄉下的媽媽,排除先生和鄰居潑冷水式的嘲諷,下定決心到國民小學夜間補校就讀。經過兩年的努力,終于能讀、能寫、能算。她說:“過去很內疚和慚愧,別人能讀故事書給孩子聽,自己卻不能;別人能陪孩子學習,一起討論書中的知識,自己卻目…

《隨緣成長 第一篇 隨處都在學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