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佛學的影響▪P2

  ..續本文上一頁九、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都有介紹。然而,爲了方便今日讀者的閱讀,我們將“叁分法”的判釋與法藏、特別是澄觀介紹的其它判釋法結合起來,將〈十地品〉分爲十九部分。其中,第一“序分”、第二“加分”、第叁“本分”爲法藏、澄觀所說“叁分法”的“序分”。由“本分”一直至第十六“第十地:法雲地”爲“叁分法”的“正宗分”,而其後的第十七“地影像分”、第十八“地利益分”、第十九“重頌分”爲“流通分”。

  二、〈十地品〉的佛學思想以及修行論意義

  衆所周知,〈十地品〉無論是在印度佛教發展史上,還是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都産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且不說印度大乘佛教兩大派別的最重要人物龍樹和世親都爲其撰寫過論書,僅僅是由〈十地品〉所提出或者被其充分發揮過的佛學思想及其對于大乘佛教修行方法的實際貢獻,簡直有不勝枚舉之感。本節擬就〈十地品〉影響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最大最深刻的幾個方面略微作些分析。至于由〈十地品〉所提出,並且被世親《十地經論》所發揮而影響到中國佛教發展方向的若幹思想,留待下文再作分析介紹。

  (一)十方成佛與菩薩修行階位

  成佛是佛教的最終目標,學佛、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得解脫,達到最高的理想境界——成佛。大乘佛教的佛性思想正是著眼于爲衆生成佛提供理論依據,《大涅槃經》宣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的觀念,《勝鬘經》以“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的統一來論定衆生的心性,爲衆生成佛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小乘佛教所言,現在世只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曾經有六佛(即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將來有彌勒佛。依照這一說法,佛的出世是有先後次序的,在一個世間不能同時有二佛。這顯然限定了衆生成佛的可能性,不利于佛教的進一步發展與傳播。《華嚴經》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塑造出蓮華藏世界海,一個明顯的意圖就在于擴大成佛的時空,使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希望和可能。不僅如此,《華嚴經》還通過對于菩薩行的宣說,以完整的菩薩修行階位將其具體化。而此經的〈入法界品〉則以善財童子參學的形式向衆生顯示了一條修習菩薩行達至佛之境界的切實途徑。所有這些,對于後來印度佛教以及中國佛教的發展都産生了重大影響。

  《華嚴經》以十方成佛的思想使大乘佛教的成佛理論更加豐富,更加切實。此經認爲在空間上同時有無量無邊的國土分布于十方,即可以有無量無邊的佛,即使大家一起成佛,也安排得下。《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

  

  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同名諸佛,皆說此法;如我所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亦如是說。佛子!今此會中,十萬佛刹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一切菩薩神通叁昧;我等皆與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刹微塵數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于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皆得成佛,同號“佛殊勝境界”。我等爲令未來諸菩薩聞此法故,皆共護持。如此四天下所度衆生,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界虛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衆生,皆亦如是。[⑦]

  

  這是說,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相同名字的佛,都在說法。像我們說法一樣,其它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也都在說法。同時,在現在的法會之中,有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因爲得到了一切菩薩的神通叁昧,我們這許多佛都爲他們授記,其在一生中都能夠成佛。還有許多衆生,如果發菩提心,我們這許多佛也將爲其授記,他們于未來世也將成佛。

  盡管《華嚴經》以宏闊的視野宣傳“十方成佛”的思想,但是卻同時指出,成佛也並非輕而易舉,而是要經過長期的修行。在其它經典已經提出的菩薩修行階位之基礎上,《華嚴經》宣說衆生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的修行,最終才能成佛。菩薩自初發菩提心,累積修行之功德,以至達于佛果,其間所曆經之的階位稱之爲“菩薩階位”。關于菩薩階位之位次、名義,諸經論所說不一,例如“發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說,在古代原本涵蓋菩薩修行之全部階位,至後世則僅相當于“十地”以前“叁賢位”之初位而已,可見菩薩階位說也是隨著佛教教理史的發展而發展。在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等各種菩薩階位說之中,自古以降,《菩薩璎珞本業經》所舉之五十二位說——“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以名義之整然,位次之無缺,而廣爲一般采用。與其它類似的經典略有不同,《華嚴經》采取的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五十一層菩薩修行階位,但對于“十住”之前的“十信”並未展開論說。《華嚴經》未曾具體言及“十信位”,茲依據《菩薩璎珞本業經》將其名義列舉如下:“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華嚴經》有〈十住品〉[⑧]專門來闡明“十住位”的具體內容。在此品中,法慧菩薩承蒙佛的加持之力而入于無量方便叁昧,出定之後向會衆宣說“十住”之法。“十住”如下:第一,“發心住”,是指修得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叁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即住于空性之位,于心生出一切功德。第二,“治地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之內顯現出精金;因爲初發之妙心,履治爲地,故稱之“治地住”。第叁,“修行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在前述“發心”、“治地”二住所得之智俱已明了,因而可遊履十方而無任何障礙。第四,“生貴住”,是指在前述各個層次之妙行的基礎上,冥契妙理,將生于佛家爲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第五,“方便具足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第六,“正心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並非僅僅相貌與佛相同,其心也與佛相同,因此名之爲“正心住”。第七,“不退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第八,“童真住”,菩薩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第九,“法王子住”,修行者自初“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稱爲“入聖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稱爲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第十,“灌頂住”,進入“灌頂住”的菩薩已可列名爲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爲之灌頂;猶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

  《華嚴經》有〈十行品〉[⑨]專門來闡明“十行位”的具體內容。在此品中,功德林菩薩接受諸佛的加持進入善思惟叁昧,出定之後向會衆宣說“十行”之法。第一,“歡喜行”,是指菩薩以無量如來的妙德,隨順十方。第二,“繞益行”,在前述“十住”修行的基礎上,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作大施主,能舍一切,叁時無悔,使所有衆生歡喜尊敬。第叁,“無違逆行”,又稱“無瞋恨行”、“無恚恨行”,是指修“忍辱”,遠離瞋恨,謙卑恭敬,不害自己和他人,對怨能忍,以德報怨。第四,“無屈撓行”,又作“無盡行”,是指雖然多劫受諸劇苦,仍勤修精進,發心度一切衆生,廣攝善法,令至大涅槃而無松懈。第五,“離癡亂行”,又名“無癡亂行”,是在前述修行的基礎上,常住于正念而不散亂,對于一切法都無癡亂。第六,“善現行”是指知曉一切法並無所有,身、口、意“叁業”寂滅,無縛無著,但卻不舍棄而是教化一切衆生。第七,“無著行”,是指曆諸塵刹供佛求法,心無厭足,且以寂滅觀諸法,因此對于一切無有所著。第八,“尊重行”,又名“難得行”,是指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第九,“善法行”,是指獲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使佛種不絕。第十,“真實行”,是指修行至此境界已經成就第一義谛,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言與思維、外在行爲完全相應,“色”、“心”都相順協調。

  《華嚴經》有〈十回向品〉[⑩]專門來闡明“十回向位”的具體內容。在此品中,金剛幢菩薩接受諸佛的加持進入“智光叁昧”,出定之後向會衆宣說“十回向”之法。第一,“救護衆生回向”即“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菩薩以行“六度”、“四攝”等救護一切衆生,使其遠離衆生之相,怨、親平等。第二,“不壞回向”,又名“不壞一切回向”,將信仰佛、法、僧等叁寶所獲得的永遠不會變化的信仰,回向此善根,使衆生獲得善利。第叁,“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諸佛回向”,是指效法叁世佛,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習回向之位。第四,“至一切處回向”,又名“遍至一切處回向”,經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養一切叁寶、利益一切衆生。第五,“無盡功德回向”,又作“無盡藏回向”,即隨喜“一切無盡善根”,回向此等功德,莊嚴諸佛刹,以得以獲得“無盡善根”。第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其內容是回向所修之善根,被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第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又名“等心隨順…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佛學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