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異熟果」是指由「異熟因」所招感之果報。《俱舍論》以「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七心界」(即「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無間滅之意根」等之「無覆無記性」爲「異熟果」。大乘唯識學則將一切有情總報之果體(即第八識),稱爲「真異熟」;從「真異熟」所生之前六識別報,稱爲「異熟生」。「真異熟」與「異熟生」合稱爲「異熟果」。「異熟果」實際即指第八識,以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而成熟諸根識之果。所謂「等流果」是指從等同之因所流出之果。如從善因生善果,從惡因生惡果,從無記因生無記果。「等流」一詞,即指「等同流類」之意;以因與果之性質同類,故稱「等流」。而資助主因之助因爲「增上緣」,依增上緣所得之果,即爲「增上果」。此外,又指能作因所得之果,即依助業之增上力所生的結果,亦即藉業之余勢而顯現之果,如相對于眼根,眼識是其「增上果」。②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關于此,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殺生中,殺令夭折,不終天年,故得『短命』,即正惡等流。二、未死受苦,故獲多病,即方便等流。怖無精光,感外增上,資具等物乏少光澤。」「短命」與「多病」爲「等流果」,資具等物乏少光澤爲「增上果」。③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關于此,澄觀解釋說:「盜損彼財故,獲貧窮,令其不得稱意受用故,共財不得自在。感外田苗霜雹損耗。」「貧窮」與「共財不得自在」屬于「等流果」,而莊稼遭受災害爲「增上果」。④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關于此,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淫中令其妻,不貞故,方便詃誘故。淫之穢汙感外臭惡塵坌。」「妻不貞良」與得不到隨意的伴侶爲「等流果」,而因其性行爲而感得惡臭飛塵爲「增上果」。⑤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爲他所诳 關于此,澄觀解釋說:「誹謗約違境,被诳約違心,言無實故。外感農作事業多不諧偶。」「多被誹謗」與「爲別人所騙」屬于「等流果」,而「日常實物與農作方面常常不順利」屬于「增上果」。⑥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斃惡 關于此,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兩舌中,令他離間故,親友成怨故。由出不平之言,外多險阻。」澄觀說,除去經文中所列的「等流果」之外,其「增上果」爲:由于常說出使人不平靜、不舒意的話語,因此外出經常遭遇困難、危險。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在十惡業中,殺生之罪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短命;其二,多病。」
「偷盜之罪也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貧窮;其二,與別人共同占有財物,不能夠自在。」
「邪淫之罪也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其妻子不貞潔善良;其二,不能夠獲得滿足心意的伴侶。」
「妄語之罪也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常常被人誹謗;其二,被他人所欺騙。」
「兩舌之罪也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眷屬乖戾離心;其二,親族之間不合。」
「惡口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诤訟①。」
「绮語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②。」
「貪欲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③。」
「瞋恚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惱害④。」
「邪見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谄曲⑤。」
【章 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較爲詳細地宣講了「十惡業道」中的「惡口之罪」、「绮語之罪」、「貪欲之罪」、「瞋恚之罪」、「邪見之罪」所導致的「異熟果報」(即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以及十種「等流果報」及「增上果報」。具體涵義請參見注釋。
【注 釋】①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诤訟 關于此,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惡口中,語體惡故,語用惡故。言恒有诤,違惱他人。外感荊棘、砂、鹵等事。」澄觀說,除了經文中所列的「等流果」之外,其「增上果」爲:外感荊棘、砂土、鹹鹵等不順利的事務與食物。②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 關于此「等流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解釋說:「言無人受,機不領故;語不明了,自绮錯故。」而「增上果」爲:「以言绮故,外感果,物不應其時。」(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物不應其時」爲其增上果。③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關于此「等流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已得不足故,未得欲求故。貪則念念欲多。感外增上,日日減少。」這是說,「等流果」爲心不知足而多欲望,但「增上果」卻是滿足的可能與條件越來越減少。④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惱害 關于此,澄觀解釋說:「瞋恚中二種『等流』,似前輕後重。見其不可意故,求彼長短。二、惱害彼故,瞋,不順物之情。外感增上,其味辛苦,又多惡獸毒蟲。」(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興瞋恨,故在今生被人伺求長短,而動辄得咎。因前世瞋惱衆人,使其不安穩,故在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惱害。這是「等流果」。而「增上果」則是常常只得食用辛、苦之食品以及遭遇猛獸毒蟲。⑤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谄曲 關于此果報,澄觀解釋說:「還生邪見之家,若水之流濕。心見不正,故多谄曲,總由不正故。外感上妙華果,悉皆隱沒,似淨不淨,似安不安。」生于邪見之家以及其心谄曲爲「等流果」,而雖然有上等美妙花朵,但卻隱沒不見,此即「增上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惡口之罪也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常常聽到惡聲戾罵;其二,多有诤訟之事發生。」
「绮語之罪也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他的話語沒有人接受;其二,他的話語無人能夠明了。」
「貪欲之罪也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他的心不知足;其二,他的欲望很多而不能滿足。」
「瞋恚之罪也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常常被他人苛求、責備;其二,一直被于他人所惱害。」
「邪見之罪也能使衆生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獲得二種果報:其一,生于邪見者之家;其二,其心谄媚扭曲。」
「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衆大苦聚。」
【章 旨】此章爲「廣明攝生」五層涵義的第一層「智」的結語部分,其涵義爲無邊的苦聚都是由「十不善業道」即「十惡業」所造成。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總而言之,十不善業道能産生這等無量無邊的衆多的大苦聚集。」
「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爲法園苑①,愛樂安住。』」
【章 旨】此章爲「廣明攝生」五層涵義的第二層「願」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說:「『願』者,複樂行大乘法,作利益衆生義故,攝善法故。」關于此中所言的「願」與上下文的關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依智起願,願爲衆生自修善故。但離惡因,惡果自亡。願修善因,善果自至。」
【注 釋】①園苑 即「園囿」,有二義:其一,周以圍牆,布置亭榭石木,間或畜有鳥獸的皇家花園。其二,泛指庭園,花園。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因此,菩薩産生了這樣的念想:『我應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作爲培育正法的園、苑,喜愛並且樂于安住十善道。』」
「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章 旨】此章爲「廣明攝生」五層涵義的第叁層「行」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說:「修『行』者,自住善法,遠離彼障,修行對治,亦令衆生住善法故。」關于此中所言的「願」與上下文的關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行,依願起行,如誓修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不但自己住在十善道之中,也激勵他人使其住于十善道之中。」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複于一切衆生生利益心、安樂心①、慈心、悲心②、憐愍心、攝受心③、守護心、自己心④、師心、大師心⑤。」
【章 旨】此章爲「廣明攝生」五層涵義的第四層「集」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四說:「集者,依增上悲複爲念衆生故,生十種心。複次,此心爲八種衆生故生。」這是說,菩薩爲救度衆生而産生八種不同的心。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利益心安樂心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說:菩薩爲了使惡行衆生住于善行,因此産生「利益心」。「爲苦衆生令得安樂」,菩薩因此産生「安樂心」。這是此章所涉及的第一、二種衆生。②慈心悲心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說:菩薩爲了使心懷怨憎的衆生不再有怨憎而産生慈心,爲了使貧窮衆生遠離苦難而産生救拔其出離苦海的悲心。法藏說第叁類「怨」衆生,第四爲「貪」衆生。③憐愍心攝受心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說:菩薩爲了使喜樂衆生不放逸而産生憐愍心,爲了使外道衆生信仰佛法而産生攝受心。④守護心自己心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說:菩薩爲了使與自己「同行」即初步具備與其相近的境界之…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