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P11

  ..續本文上一頁來說的。二是四地正面說明「覺分相應增上慧住」。叁是第叁地雖然獲得了世間的禅定功夫,但卻未得「菩提分法」,因此須來修第四地之「行」。四是前叁地依然處于世間,爲世間的修行,而從此地開始進入出世間的修行。五是憑借第叁地所修之「定」,自然産生出修證此地之智的要求。這後兩種緣由澄觀依據的是世親的《十地經論》。

  其二,約「所證」。第四地的「所證」爲「無攝受真如」。澄觀說:

  由此證得「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系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得此真如,甯有「定」、「法」之愛,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行」?精進不退,由達「無攝受真如」,便得攝生之果。[91]

  菩薩在第四地所證得的「無攝受真如」是由于斷除了微細的「煩惱現行」而獲得的,所以,也就沒有了我執,心靈自由而無所系屬。

  其叁,約「斷」。關于第四地的「所斷」,澄觀說:

  然所燒煩惱即所離「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亦攝「定愛」、「法愛」。菩提分法特違于彼,故能燒之。由斯四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愛」,愚味八定故。二、「法愛愚」,即解法慢。今得無漏定及無漏教,故違于彼。[92]

  可見,第四地所破除的「微細煩惱現行障」,僅僅說道「煩惱障」,實際上也包括「所知障」中對「禅定」以及「法」的「愛」。具體而言,有兩種「愚」:一是對于「八定」的愚愛,二是對于「法」即佛法的愚愛。以「無漏」之禅定與無漏之「佛教」對治之。

  其四,約「所修」。從「所修」角度言之,第四「焰慧地」爲「道品行」,即經文所講的「叁十七菩提分」的修行。

  其五,約「修成」。從「修成」角度言之,菩薩在第四地所修成的智慧是聲聞初果「須陀洹果」所具的智慧。

  其六,約「寄乘法」。從「寄乘法」角度言之,而第四「焰慧地」屬于出世之「聲聞」四果之中的初果「須陀洹果」之法。

  其七,約「寄位之行」。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四「焰慧地」爲「精進度」即「精進波羅蜜多」。

  其八,約「果」。第四地所得之果,即經文中所說的「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

  第五,「難勝地」,又作「極難勝地」。關于此地名爲「難勝」的意義,如《成唯識論》卷九所說:「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93]世親也解釋說:「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94]總之,修行進入此地的菩薩能夠使「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因爲其難爲而菩薩能爲,因而稱之爲「難勝地」。這是從總體上對第五「難勝地」的描述說明,以下分八項分別說明之。

  其一,約「來意」。關于菩薩來第五地修行的目的,澄觀說:

  所以來者,略有四義:一、約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間,前寄初果,此寄羅漢,義次第故。雖有四果,舉于始終,以攝中間。此依本《論》,約所觀行相,以後六地既觀緣起,寄同緣覺故。……二、前明「覺分相應慧」,今辨「諸谛相應慧」故。叁、前得出世,未能順世,今能五明攝化。故次明之。四、前得「叁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攝菩提故。此後叁意出于《瑜伽》。[95]

  澄觀列舉了世親《十地經論》一種說法和《瑜伽師地論》叁種說法來說明「來意」:一是第四地說明聲聞初果修行之法,此地則是修習聲聞第四果羅漢修行之法。二是第四地說明與「叁十七菩提分」相應的智慧,第五地則說明與「四谛」相應的智慧。叁是第四地獲得出世之果,但未能順世,此地則說明菩薩以「五明」來攝化衆生。四是第四地說明「叁十七菩提分」,此地則辨析「方便智」所攝的菩提。

  其二,約「所證」。第五地的「所證」爲「類無別真如」。澄觀說:

  由此證得「類無差別真如」:一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種,謂「諸谛增上慧行」,「五明處教化行」。此二無礙,故得無差別,法身之果皆義旨相順。[96]

  澄觀所言的「類無差別真如」即《成唯識論》所說的「類無別真如」,即生死與涅槃之間並無根本的差別,二者是圓融無礙的。澄觀並結合〈十地品〉的實際而從「自利」(即「四谛增上慧行」)與「利他」(即以世間智慧「五明」教化衆生行)無礙的角度作了新的發揮。

  其叁,約「斷」。關于第五地的「所斷」,澄觀說:

  故此地中斷于「下乘般涅槃障」者,即前四地出世,厭生死苦,樂趣涅槃。此障五地。今入真、俗無差別道,便能斷之。此斷「欣」、「厭」,即是二愚。[97]

  菩薩在第五地所斷除的「下乘般涅槃障」是指小乘佛教徒所具有的厭惡生死而樂于趣向涅槃的障礙。其「二愚」就是「厭生死苦」和「欣趣涅槃」。

  其四,約「所修」。從「所修」角度言之,第五「難勝地」爲「四谛增上慧行」和「五明處教化行」。

  其五,約「修成」。從「修成」角度言之,第五地寄聲聞第四果「羅漢果」所具的智慧。

  其六,約「寄乘法」。從「寄乘法」角度言之,第五「難勝地」屬于出世之「聲聞」第四果「羅漢果」之法。

  其七,約「寄位之行」。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五「難勝地」爲「禅定度」即「禅波羅蜜多」。

  其八,約「果」。關于第五地之果,依據世親的判釋,經文中有「彼果勝」的內容,而這一「果」爲「不住道行勝之果」,即不住世間也不住涅槃。其余叁果則是「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

  第六,「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菩薩至此位,能夠通觀緣起之義理,住于緣起智,進而引發染、淨無分別的最勝智顯現于前,因此名之爲「現前地」。如《成唯識論》卷九說:「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98]如世親的解釋:「此地中出世間智增上,光明轉勝示現,如經『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明淨』,乃至『以方便智觀轉勝明淨故』,以『無障礙智』現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故,名爲『現前地』。」[99]這是從總體上對于第六「現前地」的描述說明,以下分八項分別說明之。

  其一,約「來意」。關于菩薩來第六地修行的目的,澄觀說:

  所以來者,已說「諸谛相應慧」,次說「緣起流轉止息相應慧」,寄緣覺地,故次來也。又四地出世,未能隨世,五地能隨,而不能破染、淨之見。此地觀察無染淨法界,破彼見故。故《瑜伽》雲:前地雖能于生死、涅槃棄舍,一向背趣作意,而未能于生死流轉如實觀察。又由于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作意』。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令得圓滿。故次來也。[100]

  澄觀引用世親《十地經論》、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的觀點,提供了兩種說法:一是與第五地聯系起來看,第四、第五地寄「聲聞」,而此地則寄「緣覺」之法。二是從第五地與此地的所證與所破來看,第四地雖然證得出世,但不能隨世而生存,第五地能夠隨世生存,但不能破除世間染、出世淨的固定見解,並且由于這一原因,仍然對于世間産生厭惡,未能以「無相作意」的方法來入世。菩薩在第六地則能夠破除這些蔽障。

  其二,約「所證」。第六地的「所證」爲「無染淨真如」。澄觀說:

  由斷此愚便證「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攝論》名爲「無染淨法界」,後成般若行,亦得自他相續無染淨果。其揆一也。[101]

  澄觀引用了唯識學的《攝大乘論》中的看法解釋第六地的所證,所謂「無染淨真如」,即此真如之本性既無雜染又無清淨,本性無染,不可說是修證之後纔清淨。

  其叁,約「斷」。關于此地的「所斷」,澄觀解釋說:

  故所斷障亦斷染淨,《唯識》名爲「粗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以觀十平等故。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初愚即執「苦」、「集」,後愚即執「滅」、「道」。本分名「微細煩惱習」者,執細染淨即是「煩惱」,形于前地故說爲「微」。《唯識》形後,名爲「麤相」。由斷此愚便證「無染淨真如」。[102]

  澄觀據《成唯識論》稱此地所斷之障爲「粗相現行障」,即「所知障」中的「執有染淨粗相」之「現行」。具體言之,則有二:一是執持有染之相而隨其「行」而轉染分攝。從「四谛」而言,此「愚」則執「苦谛」、「集谛」。二是執持「淨相」,觀「淨相」而多時住于「無相觀」。從四谛而言,此「愚」則執「滅谛」、「道谛」。關于此障,世親《十地經論》稱之爲「微煩惱習障」,而《成唯識論》則稱之爲「粗相現行障」。

  其四,約「所修」。從「所修」角度言之,第六「現前地」爲「緣起行」。

  其五,約「修成」。從「修成」角度言之,第六「現前地」寄「緣覺慧」。

  其六,約「寄乘法」。從「寄乘法」角度言之,第六「難勝地」屬于出世之「緣覺乘」之法。

  其七,約「寄位之行」。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六地爲「般若度」即「般若波羅蜜多」。

  其八,約「果」,即經文中所說的「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

  第七,「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此地之菩薩住于純「無相觀」,遠出世間與二乘之有相行,因此名之爲「遠行地」。如《成唯識論》卷九說:「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103]澄觀在數家解釋的基礎上有一總結:「雖有四義,然通有二義,立…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