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皈依

  生命的皈依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 皈依是唯一的解脫之路;不皈依,就無法解脫。
  • 皈依乃「自我決定舍離一切痛苦」,且意謂著成爲追隨佛法、追隨上師努力修行的人。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皈依都不具意義。
  • 唯有完全臣服于上師的指導,才能進入當下的存在、進入生命的核心、進入生命的狂喜。
  • 皈依有「外內密」叁層次,分別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上師本尊護法、皈依自性法報化叁身。

超越生死之鑰

    處在相對的世界,有白天必然有晚上,有高必然有低,一切都是相互依賴而存在。增加、減少,其實是一體的。但我們一直向外追求,希望擁有更多財富或知識,卻沒有看到增加的背後,隱藏著福報減少等各種危機。因此人才會活得這麼痛苦。很少有事能順自己心意,人不斷的爭取、反抗、努力,卻也在懈怠之中,爲得失悲喜等糾葛對立所困。這些痛苦,它老老實實的存在于你的無知。因爲無知,你從來沒有真的用心看待每件事情存在的背後,只是很表面的認爲,凡事都是「理所當然」,就像是死亡。人似乎常因死亡而傷心。果真如此,那麼應該無時不刻都傷心,因爲無時不刻都有人死亡。爲何同一件事,死的是至親好友,就傷心悲痛;死的是別人,則不爲所動?因爲你的傷心,是來自于你的自私、來自于你的認爲。你的傷心不是來自于你的心。

  

  你一直都是生活在「心的外面」,從來不肯真正進入你的內心、你的存在。這就是輪回的開始,也就是無明。你不了解存在的光明,因爲你抗拒他,不願意進入到那個光明的境界之中,不能夠了解「我爲何在生命裏面,卻無法去認識生命、進入生命?」卻一味浪費生命!如果你從來不肯真正去了解這些,無論你皈依了誰,都是無意義的,只是一種形式,或自我安慰罷了。

  

  你所要的皈依,如果不是真正爲了要了解生命的實相真理,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玩這種愛恨交錯、擁有失落、美麗與哀愁之間的遊戲(雖然自古很少有人玩膩而想要丟棄),那麼皈依就一點意義也沒有。喜歡玩輪回遊戲,是因爲無知、而且不夠幸運,沒人告訴他,在這一生一死之間,其實是可以超越的。你可以成爲永恒,不再受製于生死的束縛。

  

  從佛陀爲人類揭開生死奧秘的那一天開始,佛所說的每一句話,不都是爲讓世人超越生死束縛、迎向永恒的存在嗎?這些話就是佛法。佛身雖已滅度,佛法卻還在人間。有極少數乘願再來的菩薩、以及在菩提道上精進的行者,由于悲願,一世又一世,不斷來到人間延續佛法。唯一目的,就是教導並帶領世人迎向永恒。

  

  如今佛法未滅反盛,佛弟子愈來愈多,但是有多少是真正爲了解脫生死而皈依學法?無論多少,只要有人願意學習,教導弟子就是上師責無旁貸的義務。它不是責任或使命,我從來不認爲弘揚佛法是我的責任,也從來沒有任何使命感。我內心反而覺得它是一種遊戲,一種跟弟子之間的遊戲、在跟輪回玩耍的一種遊戲。弟子存在于遊戲之中,每一個人是那麼專注的在舞臺上扮演自己的角色,還樂此不疲。對這樣的弟子,上師如何認真呢?如果上師是臺下看戲的觀衆,他完全知道戲碼是假的,那怎能扮演好觀衆的角色?臺上演的是一出悲劇,臺下卻哈哈大笑,這戲還演得下去嗎?(上師這段話,值得深思,隱喻著即真即幻的真谛。)

  

  演戲,要演得輕松自在、明明白白。接下來這出戲,戲碼就是皈依。

  

決定舍離痛苦

   成爲佛教徒必須皈依,未曾皈依就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即不能入佛法大海,嘗甘露妙味。縱然自能讀解經典,但無上師引導,亦難盡知佛說之本意。皈依是唯一的解脫之路;不皈依,就無法解脫。這點非常重要!

  

  皈依就是「自我決定要舍離一切痛苦」。你們可能會反駁,因爲你們從來不想要痛苦,爲何上師說要「自我決定舍離一切痛苦」呢?因爲你們的不要痛苦就是「不要舍離痛苦」(案:痛苦常被作爲快樂看待,上師所說的痛苦,指的是世間的快樂。)換個角度,如果「不要痛苦」是存在的,那表示「痛苦」是存在的,所以才會有「不要」的成立。一旦你決定不要痛苦,即便它發生了,痛苦也不存在。痛苦不是來自于「那個讓你痛苦的人事物」,而是來自于「你自己的大腦」,因爲你的大腦有病。

  

  佛雲衆生皆有病,非指身體,是指大腦。什麼是「我」?你自己所想出來的,那個就是我。例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其實答案就是你所想、所認定的社會。當人們看到閃爍的霓虹燈以爲快樂時,那就是凡夫自以爲是的淨土,這對凡夫來說;笙歌達旦,飲食男女,是人生一大享受;對修行來說,有人認爲溫柔鄉不異地獄門,是造業之處;但對已證得自性的覺者而言,「那裏」就是「那裏」,不是什麼汙穢或造業的地方。但有人主張,應視一切爲淨土,心淨則一切淨;然而視聲色場所爲淨土,是對心境已淨的人而說,可是你會對其中出賣色相的神女景仰朝拜嗎?會欣賞前去買醉的人嗎?我想一般人做不到,既然如此,又如何認定爲淨土?那不是自我欺瞞嗎?各位,有淨土就代表有穢土,這是心的認知。(案:淨土一詞原爲佛教專有名詞,在此上師將它作爲凡人尋樂之處說。)

  

  就衆生「病了的大腦」,如何建立正確的知見?究竟而言,就是不要給任何的知見。可是不給任何知見,卻無法改變既有偏見的存在。所以一開始必先建立正確的知見,其目的在對治錯誤的知見;如果錯誤的知見不存在,那麼正確的知見也不可留著。

  

依止上師

   譬如住飯店之前要登記,皈依上師好比櫃臺服務人員;上師所提供的最好服務,就是告訴弟子皈依的內涵。如果把皈依譬喻爲生意往來,上師賜予弟子智慧,而弟子的付出,就是老實修行。也許你們手上都有好幾張皈依證,但真正的皈依,在于你了解你的上師,明白你所要追隨的上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同時,皈依意謂著成爲一個追隨佛法、追隨上師努力修行的人。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皈依都不具意義。

  

  對爲師而言,皈依是非常神聖的。皈依弟子如同種子,爲師把種子播植在一畝良田,深深祈禱,願種子早日發芽開花結果。我不希望我們的皈依,好比將種子放到冰箱,永無開花之日;這是說皈依淪爲儀式,弟子得到想要的,之後跟上師再也沒有任何互動;即便有,也只是在你需要、有所求的時候才來。如果把上師看得這麼廉價,那麼上師就無法在弟子心中産生神聖性。弟子對上師抱持怎樣的態度,關乎修行是否能有所成就。

  

  談到上師的神聖性,上師是什麼?上師只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一位出家人?是得道的高僧?還是一位證悟的菩薩?上師不是弟子所看見或認爲的。身爲弟子怎麼有辦法認定上師外顯行爲的甚深意涵呢?奈何弟子對上師的世俗認知卻依然存在。你的上師如何,不過是你的認定,終究不是那個存在的上師。

  

  何以情人眼中出西施?即便醜陋,在熱戀情人看來,竟貌如西施,那是彼此將愛與美投射在對方身上,所以眼中所見無一不美。那種氣氛和認定,不是對方本來就有的。一旦投射不再,也許避之唯恐不及呢。同理,反之,弟子如果以俗眼凡心向上師投射,就見不到上師的尊貴與神聖,這是弟子的損失。

  

  再者,上師對弟子有如母般無條件的愛。

  

  情侶濃情蜜意的愛,其實是有條件的、占有的、甚至是醜陋的。當你發現你不再愛他、不再被愛、不能被愛、或不能愛他的時候,馬上就心懷怨恨。所以愛只是外表,恨才是本質。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爲活在無明中,不知道愛隱藏著恨的本質。爲什麼愛隱藏著恨的本質?因爲自私、占有。

  

  上師對弟子永遠只有愛沒有恨,因爲上師的愛源自內心,純粹只是愛,就像母親照顧嬰兒一樣,只希望他好、趕快長大。在上師的心裏眼中,弟子永遠都像幼兒,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如果在我眼睛來看你們,哪天看到你長大了,那就表示我已經不再愛你了,因爲你一點都不可愛,變得令人可敬。

  

皈依的因緣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生死輪回中流浪,尋尋覓覓過了一天,夜幕低垂時尋求棲身之處,一覺醒來又浪迹天涯。沒人會帶著昨夜的旅館流浪,一向都只有拖著疲憊的身影踱向不可知的未來。我們在沙漠綠洲中再度重逢,這不是第一次巧遇,因爲過去若未曾有過善緣善因,現在就不會成熟善果,我們只是透過這一次重逢,再度成爲一家人。

  

  佛法的可貴,在于你完全能夠在自主自由的情況下選擇,而歡喜信受奉行,應善加珍惜。所以皈依前,心裏要如是思惟:「無量劫的過去早己遠逝,從現在開始,我將再度進入佛法之門。我要爲自己打開內心的那扇窗,讓陽光照進來;那和煦的陽光就是上師,我願接受陽光的溫暖。窗的開啓,不在太陽而在自己。此刻我心充滿感恩與感念。感恩過去曾經相逢,感念過去種下善因,所以于今再度成爲師徒。」

  

  真正的皈依,一次即可,不必遇到每位仁波切都皈依,可比結婚還神聖。當你們決定要成爲我的弟子的時候,就要有心理准備,爲師只會求全責備,不會多加贊美,因爲贊美對…

《生命的皈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