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皈依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 皈依是唯一的解脱之路;不皈依,就无法解脱。
- 皈依乃「自我决定舍离一切痛苦」,且意谓着成为追随佛法、追随上师努力修行的人。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皈依都不具意义。
- 唯有完全臣服于上师的指导,才能进入当下的存在、进入生命的核心、进入生命的狂喜。
- 皈依有「外内密」三层次,分别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上师本尊护法、皈依自性法报化三身。
超越生死之钥
处在相对的世界,有白天必然有晚上,有高必然有低,一切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增加、减少,其实是一体的。但我们一直向外追求,希望拥有更多财富或知识,却没有看到增加的背后,隐藏着福报减少等各种危机。因此人才会活得这么痛苦。很少有事能顺自己心意,人不断的争取、反抗、努力,却也在懈怠之中,为得失悲喜等纠葛对立所困。这些痛苦,它老老实实的存在于你的无知。因为无知,你从来没有真的用心看待每件事情存在的背后,只是很表面的认为,凡事都是「理所当然」,就像是死亡。人似乎常因死亡而伤心。果真如此,那么应该无时不刻都伤心,因为无时不刻都有人死亡。为何同一件事,死的是至亲好友,就伤心悲痛;死的是别人,则不为所动?因为你的伤心,是来自于你的自私、来自于你的认为。你的伤心不是来自于你的心。
你一直都是生活在「心的外面」,从来不肯真正进入你的内心、你的存在。这就是轮回的开始,也就是无明。你不了解存在的光明,因为你抗拒他,不愿意进入到那个光明的境界之中,不能够了解「我为何在生命里面,却无法去认识生命、进入生命?」却一味浪费生命!如果你从来不肯真正去了解这些,无论你皈依了谁,都是无意义的,只是一种形式,或自我安慰罢了。
你所要的皈依,如果不是真正为了要了解生命的实相真理,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玩这种爱恨交错、拥有失落、美丽与哀愁之间的游戏(虽然自古很少有人玩腻而想要丢弃),那么皈依就一点意义也没有。喜欢玩轮回游戏,是因为无知、而且不够幸运,没人告诉他,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其实是可以超越的。你可以成为永恒,不再受制于生死的束缚。
从佛陀为人类揭开生死奥秘的那一天开始,佛所说的每一句话,不都是为让世人超越生死束缚、迎向永恒的存在吗?这些话就是佛法。佛身虽已灭度,佛法却还在人间。有极少数乘愿再来的菩萨、以及在菩提道上精进的行者,由于悲愿,一世又一世,不断来到人间延续佛法。唯一目的,就是教导并带领世人迎向永恒。
如今佛法未灭反盛,佛弟子愈来愈多,但是有多少是真正为了解脱生死而皈依学法?无论多少,只要有人愿意学习,教导弟子就是上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它不是责任或使命,我从来不认为弘扬佛法是我的责任,也从来没有任何使命感。我内心反而觉得它是一种游戏,一种跟弟子之间的游戏、在跟轮回玩耍的一种游戏。弟子存在于游戏之中,每一个人是那么专注的在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还乐此不疲。对这样的弟子,上师如何认真呢?如果上师是台下看戏的观众,他完全知道戏码是假的,那怎能扮演好观众的角色?台上演的是一出悲剧,台下却哈哈大笑,这戏还演得下去吗?(上师这段话,值得深思,隐喻着即真即幻的真谛。)
演戏,要演得轻松自在、明明白白。接下来这出戏,戏码就是皈依。
决定舍离痛苦
成为佛教徒必须皈依,未曾皈依就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即不能入佛法大海,尝甘露妙味。纵然自能读解经典,但无上师引导,亦难尽知佛说之本意。皈依是唯一的解脱之路;不皈依,就无法解脱。这点非常重要!
皈依就是「自我决定要舍离一切痛苦」。你们可能会反驳,因为你们从来不想要痛苦,为何上师说要「自我决定舍离一切痛苦」呢?因为你们的不要痛苦就是「不要舍离痛苦」(案:痛苦常被作为快乐看待,上师所说的痛苦,指的是世间的快乐。)换个角度,如果「不要痛苦」是存在的,那表示「痛苦」是存在的,所以才会有「不要」的成立。一旦你决定不要痛苦,即便它发生了,痛苦也不存在。痛苦不是来自于「那个让你痛苦的人事物」,而是来自于「你自己的大脑」,因为你的大脑有病。
佛云众生皆有病,非指身体,是指大脑。什么是「我」?你自己所想出来的,那个就是我。例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其实答案就是你所想、所认定的社会。当人们看到闪烁的霓虹灯以为快乐时,那就是凡夫自以为是的净土,这对凡夫来说;笙歌达旦,饮食男女,是人生一大享受;对修行来说,有人认为温柔乡不异地狱门,是造业之处;但对已证得自性的觉者而言,「那里」就是「那里」,不是什么污秽或造业的地方。但有人主张,应视一切为净土,心净则一切净;然而视声色场所为净土,是对心境已净的人而说,可是你会对其中出卖色相的神女景仰朝拜吗?会欣赏前去买醉的人吗?我想一般人做不到,既然如此,又如何认定为净土?那不是自我欺瞒吗?各位,有净土就代表有秽土,这是心的认知。(案:净土一词原为佛教专有名词,在此上师将它作为凡人寻乐之处说。)
就众生「病了的大脑」,如何建立正确的知见?究竟而言,就是不要给任何的知见。可是不给任何知见,却无法改变既有偏见的存在。所以一开始必先建立正确的知见,其目的在对治错误的知见;如果错误的知见不存在,那么正确的知见也不可留着。
依止上师
譬如住饭店之前要登记,皈依上师好比柜台服务人员;上师所提供的最好服务,就是告诉弟子皈依的内涵。如果把皈依譬喻为生意往来,上师赐予弟子智慧,而弟子的付出,就是老实修行。也许你们手上都有好几张皈依证,但真正的皈依,在于你了解你的上师,明白你所要追随的上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皈依意谓着成为一个追随佛法、追随上师努力修行的人。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皈依都不具意义。
对为师而言,皈依是非常神圣的。皈依弟子如同种子,为师把种子播植在一亩良田,深深祈祷,愿种子早日发芽开花结果。我不希望我们的皈依,好比将种子放到冰箱,永无开花之日;这是说皈依沦为仪式,弟子得到想要的,之后跟上师再也没有任何互动;即便有,也只是在你需要、有所求的时候才来。如果把上师看得这么廉价,那么上师就无法在弟子心中产生神圣性。弟子对上师抱持怎样的态度,关乎修行是否能有所成就。
谈到上师的神圣性,上师是什么?上师只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一位出家人?是得道的高僧?还是一位证悟的菩萨?上师不是弟子所看见或认为的。身为弟子怎么有办法认定上师外显行为的甚深意涵呢?奈何弟子对上师的世俗认知却依然存在。你的上师如何,不过是你的认定,终究不是那个存在的上师。
何以情人眼中出西施?即便丑陋,在热恋情人看来,竟貌如西施,那是彼此将爱与美投射在对方身上,所以眼中所见无一不美。那种气氛和认定,不是对方本来就有的。一旦投射不再,也许避之唯恐不及呢。同理,反之,弟子如果以俗眼凡心向上师投射,就见不到上师的尊贵与神圣,这是弟子的损失。
再者,上师对弟子有如母般无条件的爱。
情侣浓情蜜意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占有的、甚至是丑陋的。当你发现你不再爱他、不再被爱、不能被爱、或不能爱他的时候,马上就心怀怨恨。所以爱只是外表,恨才是本质。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活在无明中,不知道爱隐藏着恨的本质。为什么爱隐藏着恨的本质?因为自私、占有。
上师对弟子永远只有爱没有恨,因为上师的爱源自内心,纯粹只是爱,就像母亲照顾婴儿一样,只希望他好、赶快长大。在上师的心里眼中,弟子永远都像幼儿,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如果在我眼睛来看你们,哪天看到你长大了,那就表示我已经不再爱你了,因为你一点都不可爱,变得令人可敬。
皈依的因缘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死轮回中流浪,寻寻觅觅过了一天,夜幕低垂时寻求栖身之处,一觉醒来又浪迹天涯。没人会带着昨夜的旅馆流浪,一向都只有拖着疲惫的身影踱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在沙漠绿洲中再度重逢,这不是第一次巧遇,因为过去若未曾有过善缘善因,现在就不会成熟善果,我们只是透过这一次重逢,再度成为一家人。
佛法的可贵,在于你完全能够在自主自由的情况下选择,而欢喜信受奉行,应善加珍惜。所以皈依前,心里要如是思惟:「无量劫的过去早己远逝,从现在开始,我将再度进入佛法之门。我要为自己打开内心的那扇窗,让阳光照进来;那和煦的阳光就是上师,我愿接受阳光的温暖。窗的开启,不在太阳而在自己。此刻我心充满感恩与感念。感恩过去曾经相逢,感念过去种下善因,所以于今再度成为师徒。」
真正的皈依,一次即可,不必遇到每位仁波切都皈依,可比结婚还神圣。当你们决定要成为我的弟子的时候,就要有心理准备,为师只会求全责备,不会多加赞美,因为赞美对…
《生命的皈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