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術通”,也不是真正的神通。
【鬼通、妖通、魔通】就是鬼妖魔附體的通,他本人沒有通,而是*這些附體的東西才有通。鬼也有五通;妖就是像黃鼠狼、狐狸、蛇、刺猬等這些比較有靈性的東西修行後也有通,附人體給人看病等,黃大仙是比較多;魔,像《楞嚴經》上所說的五十種陰魔,個個看起來都是大神通啊。現在有神通的人很多都是附體的。大家往往還比較相信他們,聽說找他們問事情的人都排隊,大家都迷惑顛倒啊!鬼神縱然是有神通,能看出你一點事情來,但它並不能讓你長壽、富貴等,你自己得要修因才能結果啊。你經常與鬼神打交道,對你自己絕對不好,它們都是世間的鬼神,脾氣貪心有些都很大,有些需要血肉供養,你造業啊;甚至它們也爲了貪你的供養,經常作怪等。學佛的人絕對不要去找他們問什麼事,否則叁皈依你都失去了,學佛要相信因果,斷惡修善才是正路。
要知道神通抵不過業力: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琉璃王帶兵攻打迦毗羅衛城,還沒有開始打仗以前,佛曾經叁次坐在路上阻攔琉璃王的大軍,但琉璃王怨恨沒有消除,佛知道定業難轉,所以就不再阻攔。後來琉璃王的兵攻入城內,將居民亂殺。這個時候,神通廣大的目犍連尊者,用缽裝五百人,投上天上,以爲這五百人可以避過災難。等到琉璃王戰爭停止後,目犍連尊者就把缽拿下來一看,缽中的人已經變成血水了。目犍連尊者就向佛陀請問此番大災難的因果。世尊說:“這是定業難轉,因爲過去多生以前,迦毗羅衛城附近,有一個漁村,村中有一個大魚池,村中的人民把池內的魚全部網來吃完,最後一條大魚也被殺吃掉,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過魚肉,只是好玩敲了大魚頭叁下。”世尊又說:“諸位要知道,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小魚們就是現在他的軍隊,漁村的人們就是現在被他們殺的釋迦族,當時那個沒吃過魚肉的小孩就是我,因爲當時我敲了魚頭叁下,現在就爲這件事情頭痛叁天。”
由這個公案可以看出,神通再大也抵不過業力,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但由于業報的緣故,是被裸形外道用石頭打死的。所以我們要想將來好,就要好好的行善修行才好,“種善因,得善果”;要想沒有災難,一定要斷一切惡;要想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好好的信願念佛。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學佛的人要深信因果,要老老實實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爲上斷惡修善;在念佛誦經時能夠了了分明,不打妄想;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慈悲,越來越有智慧;這就是最好的境界。絕對不要貪求神通感應,縱然念佛修行有境界,也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不執著才好,千萬千萬要注意!
再看下面:【時金剛手見此奇特希有之事,白言:“世尊!妙哉奇異,但聞此事,尚獲如是殊勝功德,況聞深理,至心起信,得幾功德?”】
當金剛手菩薩看到這些奇特稀有的事情後,就問佛:“世尊!太奇妙奇異了,只是聽到您說的這些事情,都獲得了殊勝的功德,更何況是聽聞更深的法理,然後還能至誠的生起信心,能得到多大的功德呀?【奇特希有之事】就是指上面與會大衆所得到的利益,確實“奇特”,可見在佛一代時教當中也不多見,所以稱“希有”,由此可知,此法是超越通途的特別法門。【“但聞此事”是因,“獲如是殊勝功德”是果;】【“聞深理,至心起信”是因,“得幾功德?”是請問果報。】這兩段是比類發明,只是聽到就如此不可思議,更何況聽深理至誠生信心呢?“殊勝功德”,大衆所得的都是“功德”,“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像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蓋了很多的寺院,度了很多人出家,他以爲自己功德很大,就問達摩祖師:“朕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回答:“毫無功德!”“功德”簡單說,就是離相修善,比如布施時,我們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功德”,“功德”中就有“福德”;而在布施時,以爲自己很好,在做善行,這是“我相”,當然也有了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就是“福德”。梁武帝還是執著的,“朕有多少功德
”這是沒有離相啊,所以就是福德,毫無功德。功德是自己的功夫,沒有辦法分給別人,像《楞嚴經》上阿難以爲自己不用修行,“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福德則可以與人分享,比如自己有錢可以幫助大家。這是簡單講“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另外,我們也要知道,我們沒有離相,念佛是功德還是福德呢?當然是功德!在《佛說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在因地說“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功德寶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是佛已經成就的無上功德,密咒也是。佛號密咒都不是從我們衆生這裏來說的,是佛已經成就的,佛成就的當然是“功德”了!這個我們要清楚!
“況聞深理”是相對“但聞此事”來說的,是更深的法理,這一句也是金剛手菩薩代我們請法!“至心起信”是相對“但聞”來說的,“但聞”就不可思議了,更何況是“至心起信”!“至心”就是至誠心,就是誠心誠意到極點的心,有了這個心對法,那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謂至誠感通!在阿彌陀佛攝生叁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中都有“至心”,十八願是“至心信樂”;十九願是“至心發願”;二十願是“至心回向”;在《觀經》上品上生章提到:“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也提到“至誠心”;在下面的經文中也多次提到“至心發願,至心誦咒”!可見至誠心的重要!我們對于佛法一定要有至誠心,這樣才能得到廣大的利益!“起信”就是對法有信心,信心很重要,所謂“信爲道源功德母”,信是道的本源,是功德之母,從信才能出生一切功德。
以前在西藏,有位對佛教很虔誠的老太太,她兒子戒傲常去印度做生意。老太太想到佛是印度人,于是,她要兒子下次回來帶點佛祖身上的東西好供養。戒傲滿口答應母親的要求,可回來時,把母親的囑托忘得一幹二淨。之後,戒傲做生意時,老太太一次又一次的囑托,可是戒傲卻一次又一次的忘記。最後老太太便對兒子說:“你下次要是再忘記我說的事情,我就死給你看。”戒傲又去印度做生意,在回來時,結果又忘記了母親的囑托。他想怎麼辦呢?突然看到路邊有一條死狗,于是他把死狗的牙齒取了下來,清理幹淨,再包上漂亮的綢緞,拿回到家裏對母親說:“你看我給你帶回了一顆佛祖的牙齒”。老太太非常激動,把牙齒放在佛臺上,每天非常虔誠的頂禮。幾年後,結果狗牙忽然長出了很多舍利,老太太修行也獲得了成就!老太太這樣的心就是至誠的信心,我們要學習啊,有了這樣的心修寶箧印法,功德更不可思議!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第八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我們來看經文:【佛言:谛聽!汝金剛手,後世若有信男、信女,及複我等四部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即過于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這一段經文是說“書寫”此經的功德與利益,也是在勸請我們書寫此經。佛言“谛聽”:就是仔細聽,說明下面所開示的內容就非常重要。“汝金剛手”,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切衆生。此處佛稱金剛手菩薩,也是希望金剛手菩薩能夠留意,能夠流通此法!“後世”就是指從佛說法以後起至將來,偏指佛入滅以後的將來時代,我們都屬于此處說的後世衆生。不僅後世衆生書寫此經能得利益;就是佛世時的衆生,書寫此經也能得如此經所說的利益,所以“後世”兩個字也是說佛對于此經的授記,可以利益將來的衆生,勸請後世的衆生要書寫流通此經!“信男信女,及複我等四部弟子”是說能書寫之人,“信男信女”就是說對佛法對此經有信心的男女。“佛法大海,信乃能入”,“佛法如寶山,信爲手”,佛法的利益功德廣大無邊,如同大海、寶山一樣,然唯有信心才能入于佛法中修行獲益,所以說“信男信女”。“及複我等四部弟子”,“我”是佛,“等”是指法和僧,所以“我等”就是指的佛法僧叁寶。前面所列是對于佛法有信心的“信男信女”,這裏是說皈依叁寶的佛門弟子,“四部弟子”就是四衆弟子,指出家的男女二衆與在家的男女二衆。佛法有時也說七衆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摩那、優婆塞、優婆夷。四衆也好,七衆也好,只是分法不同而已,都是指佛的一切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我們要“發心書寫”,發什麼心呢?首先,對于此經要有信心,《金剛經》上佛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此經爲佛親口所說,經典中所說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實不虛的,我們要深信不疑;其次,要生恭敬心,“欲得佛法利益,須向恭敬中求”;還要有利益一切衆生的菩提心。“書寫”此經時要特別恭敬,不能馬馬虎虎。我們看以前的祖師大德抄寫經典時,對于經典都非常恭敬,沐浴、換淨衣,于淨室中恭敬書寫,甚至一字一拜,也有很多的祖師大德刺血寫經,這些都是極尊重經典的典範,所以他們的感應都非常大,成就也非常高。當然,關于刺血寫經一事,我們能做,值得贊歎恭敬;不能做,隨分就好。印光大師曾對弘一大師開示:“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爲要。恐血耗神衰,反爲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刺血寫經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大家可以看印光大師文鈔中的開示。我們書寫經典,一定要如法,比如沐浴,穿著幹淨的衣服,在淨案上書寫,端身正念,心存恭敬等,至于寫經的字體和要注意的地方,印光大師曾對弘一大師開示:【“又寫經不同寫…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