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劄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光絕不贊成。所以寬慧師發心在揚州寫《華嚴經》。已寫六十余卷,其筆法潦草,知好歹者,便不肯觀。光極力呵斥,令其一筆一畫,必恭必敬。又令作《訟過記》以訟己過,告誡閱者。彼請光代作,故蕪鈔中錄之。方欲以此斷煩惑,了生死,度衆生,成佛道。豈可以遊戲爲之乎?當今之世,談玄說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處檢點,則便寥寥矣”。】【“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爲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于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爲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迹于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爲未來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淺鮮。”】我們要依照祖師的開示而行!至于“書寫”,以前印刷術不發達的時候,大家都是抄寫經典;我們今天科技發達,經典基本都是印刷的,那我們發心印這部經,能得到利益嗎?當然可以!這部經典字數不是特別多,印刷起來成本也不是特別高,只要有心都可隨份隨力的助印流通。但盡量印刷的精美些,若經典印刷質量不好,看上去不莊嚴,這樣衆生就不容易生起尊重恭敬之心,我們要注意!另外,書寫經典與印經還是有點不同的,爲什麼這樣講呢
你書寫的時候,對于經典恭敬,一字一句的書寫,你也知道經文,這樣心裏就有經典;如果你根本不知道經典,別人要印此經你去隨喜,但心裏什麼都不知道,雖然功德不可思議,但畢竟與書寫的還是有不同,我們要清楚啊。若你平時都讀誦這部經,覺得此經很好,要印刷流通,那又與完全不知道這部經的情況不一樣了。
【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這是說書寫經典所得的利益,“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形容無量無邊的意思。書寫此一部經,就等于書寫了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由此可知,此經圓含一切經典,圓含一切法門。我們看上去這部經也沒有多少文字啊,但怎麼能圓具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呢?我們要清楚,這一部經典是佛從真如自性中,圓滿流露出來的,一切經典到最後都要會歸自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書寫這一部經,就等于書寫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典。但只有圓滿的經典,才能具足一切經典,我們不能說,我書寫了《阿含經》就等于書寫了一切經典,小乘經典不能包括大乘經,乃至于有些大乘經只是佛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一部分,如同初六初七的月牙一樣,也不能包括一切的經典。而這一部經是佛徹底圓滿的流露,成佛都可以做到,所以書寫此經就等于書寫諸佛所說一切經典。這是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解釋經文,很多祖師大德,在解釋經典的時候都是如此,比如你念《無量壽經》就等于念了一切經等。其實啊,這部經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我們的解釋只是幫助大家理解經文,也不能說是十分全面的,只有到成佛才能徹底明了。對于經我們“信受修持”就好,“信”即是以佛見爲己見,“修持”就是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
【即過于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善根”簡單說就是善本、德本,産生諸善法的根本;又善法爲得善果的根本,所以善法也可稱爲善根。就像我們種的種子一樣,種子是根本,有種子才能長出果實。我們在佛法中念一句佛,將來就會因爲念一句佛而得道成就,這念一句佛就是你種的善根;你去行種種的善法,比如放生,將來就會得長壽健康的果報,你的健康長壽是由于放生得來的,所以放生這樣的善行也可以稱是善根。這是簡單講“善根”。這句是說,書寫此經,就相當于過去在一切諸佛如來面前,長時間的種植善根一樣。換句話說,你書寫這部經的善根,與過去在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面前長時間修的善根一樣。有些人解釋這一句:“你過去在九十九百千萬一切佛面前種植善根,才能遇到這部經”,這樣的解釋就不貫串經義。這一句是說你書寫經典所得的利益,而不是說你怎樣才能遇到這部經!由這一句經文可以看到,此經不僅圓而且頓,只要書寫、修持很快就可以滿足無量佛所久值的善根!
【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
即身成佛義曰:“加持者,表如來大悲與衆生信心。佛日之影,現衆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加持”簡單講,就是佛以他的能力功德加于衆生,攝持衆生。能“加”的是一切諸佛,我們書寫此經就是“持”。這句是說,書寫此經,就可以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守護憶念。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念佛能得一切諸佛的護念,書寫此經也可以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下面“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是形容極愛護之意。諸佛對寫經人的加持護念,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就像慈母愛護自己的幼子一樣。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不久,母親對于孩子的關心與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佛加持我們也是一樣啊,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說的:“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這是書寫此經的利益!
再看下面的經文:【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爲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數恒沙,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回轉更赴,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複來】
這一段是講“讀誦”此經所的到的利益。我們修行此經的方法,不僅可以書寫,也可以讀誦,這也是佛在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啊!【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爲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從時間上說叁世,實際上十方也包括在裏面了,因爲十方諸佛不是過去的佛,就是現在的佛,所以“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統統包括在內。我們能夠讀誦背誦此經,就等于讀誦背誦十方叁世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我們對著經本叫“讀”,離開經本叫“誦”,確實有很多人對于此經有極大的信心,每天都度很多遍,早已經能背誦了,我們看到很歡喜,隨喜功德。讀誦經典有讀誦經典的方法。讀經前要洗手漱口,清淨叁業。我們讀經時,不要分別經文是什麼意思,只管字句分明,老實念下去,這就是在修行,修清淨心,修戒定慧!讀經時,要端身正坐、口念經文、心專注在經文中,如此身口意叁業自然不造作惡業,經是佛從真如自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是善中之善,如此即是衆善奉行,這就是戒;專注經文,不打妄想就是定;讀經時字字句句了了分明,這就是慧,所以讀經就是修行戒定慧。如果一路分別,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是什麼意思,戒定慧叁學就沒有了,心也不能清淨了,我們要懂得正確的讀經方法。至于想了解經文的意思,要在讀經之外,找時間看祖師大德對經文的注解。“經”有“湧泉”的意思,就是說經典的義理太深了,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不是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的那麼簡單。若不看注解,我們理解的就很淺,甚至錯解經文,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就是這個意思。像我們常讀的《佛說阿彌陀經》,大家以爲很淺,就是講極樂世界怎麼好,當我們看了藕益大師的要解以後,才知道字字句句都是很深的啊,遠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下面我們把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讀經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印光大師說:【“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凡欲閱讀經典,須先洗手漱口、潔淨幾案、端身正坐、合起雙掌,然後以拇指與二指翻開經本,慎重小心保護經文,勿令染汙、勿使損毀。一則保持經文壽命,二則保持經文完整,叁則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則遠離諸過也。】【至于閱經,若欲作法師,爲衆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叁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爲然。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蔔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我們要依祖師的教導如理如法的恭敬誦經,就能得到無邊的利益!
【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
這是講,由于讀誦此經的緣故,一切的諸佛如來都來加持我們。“如來、應、正等覺”這是佛十號中的簡稱,佛的十種名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這十號是諸佛的通號,若要廣說,義理很深,我們略提一下,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應供:爲世間福田,應受世間供養。正遍知:于一切法無不了知。明行足:叁明、五行悉皆滿足,即福慧具足。善逝:妙往,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世間解:世出…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