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P26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法無不了解。無上士:最高覺悟的人。調禦丈夫:調禦衆生使入正道。天人師:人天的老師。佛:覺行圓滿的聖者。世尊:覺行圓滿,爲世所尊。

  以上對佛十號略解釋幾字,此處“如來、應、等正覺”即是“如來,應供,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的別稱。由于讀誦此經,一切諸佛,【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這是說加持的相狀,從空間形象上說,側塞無隙,就像胡麻子一樣,重重疊疊的到來,真是“百重千重,團團圍繞”;從時間上說“晝夜”,沒有間斷。“現身”,佛有叁身,法身無相可見,這裏指的是報化身,主要是說化身。我們或許要疑惑,既然佛現身了,爲什麼我們看不到呢?這都是我們凡夫業障的緣故,佛現身我們也看不到。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千江有水千江映,如果水是渾濁的,就現不出來了。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誦經,念到心清淨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佛在加持我們,就像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定見到靈山法會一樣。確實有些人誦經很精進,在靜坐或者做夢的時候,都看到過這個景象。其實我們看到的,也只是一部分,是佛“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實際的情況就是經典上所說的景象。我們要相信,這是佛眼親見的境界,即使看不到,諸佛也在加持我們。另外,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正見,經典密咒就是諸佛的一種化現,麥彭仁波說:“應將密咒受持爲聖尊”,其實經典也是。所以讀經時,能夠字字分明,就是見諸佛!

  【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數恒沙,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回轉更赴,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複來】

  這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如同無數的恒河沙一樣。“恒沙”就是印度恒河的沙子。恒河發源于雪山之頂,阿耨達池,此河闊四十裏,沙子很多,就像細面一樣,佛在其它很多經典上都用恒河沙做比喻來形容數量的多。下面是佛眼看到的加持之相“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回轉更赴”,前面集聚的無量諸佛還沒有離去,後面就有無量諸佛群集到來,在極短的時間,相繼推遷,回轉又來加持,“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複來”就像細沙在水流中急速的旋轉不能停止一樣,回去又來了。看到這裏,我們應當生起歡喜心與信心,努力的讀誦經典!

  【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即成于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以天香華,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盡以供養,種植善根,亦複如是】

  這一段是講“供養”此經的利益!一方面,我們能夠依照經典的教導去修行就是對經典最好的供養;另一方面,經典雖是紙墨,但所說的是佛法,若對經典能夠恭敬供養,則能獲得無窮的福報!所以古大德,在讀經寫經時都特別的恭敬,甚至有以香華散在經典周圍來頂禮的,這些也都是供養啊。【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香華、塗香、華鬘、衣服”這是列舉供養之具,“微妙嚴具”是總說,不僅上面所說供具,只要是微妙莊嚴的供養之具都可以來供養此經。供養功德的大小,可以從叁個方面來說:一是供養的對境,如果對境是殊勝的福田,那麼所得到的福就廣大無邊。好比我們種的種子一樣,若種在肥沃的土地裏,則果實一定很多。二是供養的供具,若供養的供具微妙美好,則獲福大;叁是供養的發心,若心恭敬,心量廣大則所得的福就廣大無邊,存心尤爲重要,所謂“福田*心耕”“福由心生”。我們看這一段經文,“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從這些供具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供養的存心是很恭敬的。香華,就是有香味的鮮花;塗香,就是香水一類可以塗在身上散發香氣的東西;華鬘,就是戴在頸上或身上的花環;衣服,就是我們平時穿的衣服,很多人到寺院也給佛菩薩做衣服披在身上。其實佛菩薩不需要這些東西,經典也不需要。我們能以像這些一樣的“微妙嚴具”,比如還有裝經典的精美盒子,蓋經典的精美的布等,來供養經典,表明對此經的恭敬心是很大的。【即成于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不是具體, 的數字,而是說無量無邊。此經有諸佛果地的功德,所以供養此經,就等于供養一切諸佛。【以天香華,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盡以供養】供具也就相當于是天上的香華、衣服等微妙的莊嚴之具,這些供具也就相當于是“七寶”所成。七寶,在《佛說阿彌陀經》上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其它不同的經典,所列的七寶都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很珍貴的。並且這些供具的數量也就相當于是“積如須彌”。須彌,就是須彌山,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繞須彌山腰而行,四大天王天也在須彌山腰四面,須彌山頂是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堿海,堿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堿海四方有四大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廬洲,我們地球是南瞻部洲。關于佛教的宇宙觀,大家可以多看看《長阿含經》,阿含經的十八卷到二十二卷都是《世記經》。

  由于供養此經,那麼供具也變得很殊勝;供養的也是一切諸佛;並且供養的是恭敬心,叁個方面都很殊勝,由此所生的福無量無邊,“種植善根,亦複如是”。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公案,以一朵小花或者什麼東西供養叁寶,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像前面講的迦葉尊者給佛裝金身,還有阿那律供養辟支佛等,這樣的公案太多了。而在這裏我們看到,供養此經就相當于供養一切的佛,阿那律供養一位辟支佛的功德都不可思議了,更何況佛是最圓滿殊勝的福田,並且供養的不只是一尊佛,而是無量無邊的佛,供具也變得那麼殊勝。由此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們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啊,很快就能圓滿福慧資糧。我們若能再發利益一切衆生的菩提心,把誦經、書寫經典、供養經典的功德回向一切衆生,那麼我們必定能快速的成就佛道!

  再看下面:【爾時,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聞是說已,各懷希奇,互相謂言:“奇哉威德!是朽土聚,如來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變。”】

  此時,與會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佛說法後,都感到非常的稀有奇特,他們互相說:“這樣的威德太奇妙了,這個朽壞的土堆,因爲如來神力加持的緣故,所以才有這樣的神妙變化!“各懷希奇”每個大衆都覺得稀奇。佛每次的講法,都有無量無邊的龍天護法護持,這次他們都覺得稀奇,可見像這樣殊勝的法要在以前佛也不是經常宣講,此法是佛一代時教中特別殊勝的法門!“奇哉威德”是天龍八部的贊歎之詞;“是朽土聚”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見的境界;“如來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變”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的想法。實際上,塔就是代表的十方諸佛,自然有這樣的奇妙威德,不是說佛加持才有,不加持就沒有。龍天護法等這樣的言說,或許是有疑惑,或許就是爲了解除我們的疑惑,爲了代我們請法,才方便示現這樣說的!

  【金剛手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七寶塔現爲土聚?”】金剛手菩薩又對佛說:“世尊!是什麼原因,這個七寶塔現在變爲土堆了呢?”“是七寶塔”爲金剛手菩薩所見真實境界;“現爲土聚”這是一般大衆所見之相。金剛手菩薩沒有任何疑惑,爲解除大衆心中疑惑,而向佛請法。

  【佛告金剛手:“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寶塔耳!】

  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實際上是在告訴與會的大衆與我們,“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寶塔耳”,這是佛眼所看到的真實之相,不是土堆。同樣的境界,由于衆生的業報不同,所看到的也不同。比如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有些鬼道衆生看到的就是膿血;魚看到的就像我們看到的空氣一樣;而天人看到的是琉璃。還有,在佛住世時,有人見佛就是一個平常的比丘模樣;有人見佛是丈六金身;有人看到佛是無量的相好。到底哪個正確呢?這只是衆生業報有差別,所以見的境界就不同。而佛是斷除了一切的煩惱,所見的就是諸法的實相。這裏也是,我們看到的是土堆,那只是我們見的妄相而已;佛看到的是真實之相,是殊勝微妙的大寶塔。

  【由諸衆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爲什麼我們看到的不是寶塔的形象呢?也就是上面金剛手菩薩問的“何因緣故”?就是因爲我們衆生業果陋劣的緣故,所以塔就隱蔽看不到了。“業果”就是行業果報。我們行的惡法,造的惡業越來越多,總與十惡相應,果報自自然然就很不好。能感的是我們的心,所感的是境界。我們衆生惡業多,所以即使是寶塔,我們也看不到,塔就“隱蔽不現”了。就像現在很多的佛教聖地,實際上有很多的佛菩薩,朝山的人有很多都看不到;而誠心誠意的往往能看到,就是這個道理啊!

  【由塔隱故,如來全身非可毀壞,豈有如來金剛藏身而可壞哉!】雖然塔已經隱蔽看不到了,但如來的全身沒有毀壞,豈有如來的金剛藏身壞的道理?“如來全身”是指佛的法、報、化叁身,我們知道法身是不生不滅的,所謂“何其自性本不生滅”;報身是有始無終的,也不會壞滅;而化身卻是會壞滅的。爲什麼這裏說“如來全身非可毀壞”呢?其實,佛的應化身也沒有壞滅,只是衆生的機緣感召而現的生滅相,也就是上面說的“由諸衆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其實在佛看來一切法本不生滅,像“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的意思,“一切事”就是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等等,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生滅的啊,爲什麼說不生滅呢?這都是佛境界,如同《法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就是說一切萬法,山河大地等,“住法位”就是說都是我們佛性所顯現的,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所以萬法也就不生不滅,化身也不生滅,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我們還很難體會,我們要好好修行,等到大徹大悟後,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如來金剛藏身”,金剛…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