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廣贊經、塔、咒的功德,就是要我們深信而已!經、塔、咒的殊勝功德,全體是佛果地境界!佛爲我們說,我們只能了知一些,要徹底明白,必須成佛才可以!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上講的極樂世界一樣,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完全明了,因爲淨土法門是佛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但只要深信佛語就可以了。深信佛語,即是以佛知見爲自己的知見;依佛的教導去做,就能得到殊勝的利益!此經亦複如是!我們要深信佛語,經中所說的種種功德利益都是真實不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信爲道源功德母”,“信受”佛語,就能得真實利益!信了之後,我們要去“修持”啊。怎樣“修持”呢?我們要依據佛在此經的教導去“修持”!既然“寶箧印經”那麼殊勝,我們就要依據此經的佛的教導,發大心認真努力的讀誦、書寫、流通、裝佛像寶塔當中,自利利他!既然“寶箧印陀羅尼”殊勝,我們就要至心的持咒,幫助有緣衆生往生淨土,廣利一切衆生!既然“寶箧印塔”殊勝,我們就應當禮拜寶塔、隨份隨力造塔,讓一切衆生有滅罪生福的殊勝對境,流通寶塔利益衆生!這些“修持”的方法是佛在此經當中親口所說,我們要依教奉行啊!
所以此經是“以信受修持爲一經宗要”!
下面是“論用”,就是講依照這一部經修持,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作用!比如《佛說阿彌陀經》,我們以佛在阿彌陀經上的教導去做,信願持名,利益作用就是往生淨土不退成佛,藕益大師講“此經以往生不退爲力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的作用是什麼呢?後學認爲“此經以滿世出世間一切願爲力用”!
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一切衆生都成佛!但往往我們還是求世間福報,佛菩薩慈悲也滿我們的願,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很多大乘經典當中也提到,你讀這個經能得什麼樣的利益,有很多講的都是世間福報!比如《地藏經》《普門品》《藥師經》當中,就有很多都是提到的世間福。我們要清楚,這是佛隨衆生的根機所說的善巧方便,最終是引導我們出世成佛的!此經當中有很多提到世間福的經文。我們看幾段:“是塔所在之處,有大神驗,殊勝威德,能滿一切世間吉慶。”“複有衆生重罪報故,百病集身,苦痛逼心,誦此神咒二十一遍,百病萬惱一時消滅,壽命延長,福德無盡。”“若複有人悭貪業故,生貧窮家,衣不隱身,食不續命,疠瘦衰蔽,人所惡*。是人慚愧,入山折采無主搹華,若磨朽木,持以號香,往至塔前,禮拜供養,旋繞七匝,流淚悔過。由神咒力及塔威德,滅貧窮報,富貴忽至,七寶如雨,無所缺乏。但當此時,彌飾佛法,施與貧乏,若有吝惜,財寶忽滅。”(這一段可以看出佛引導衆生布施學佛)“若人求福至其塔所,一華一香禮拜供養,右旋行道,由是功德,官位榮耀,不求自至。壽命富饒,不祈自增。怨家盜賊,不討自敗。怨念咒詛,不厭歸本。疫疠邪氣,不拔自避。善夫良婦,不求自得。賢男美女,不禱自生。一切所願,任意滿足。”
出世間的願呢?就是有出離心,有成佛的願!經文還有很多,再看幾段: “爾時大衆聞佛是說,遠塵離垢斷諸煩惱,得法眼淨。時衆機異利益亦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及菩薩道、阿鞞跋致、薩波若智,于如是事,各得其一。或有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或有滿足六波羅蜜。”“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免脫無期,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才至七遍,烊銅熱鐵忽然變爲八功德池,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一切種智,自然顯發,樂說無窮,位在補處。”“若我滅後,四部弟子,于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叁途,苦具皆辟,衆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這幾段經文當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佛講此經時,與會的大衆根機不同都得到了不同的利益,證不同的聖果。其中“或有滿足六波羅蜜”,這就是指究竟圓滿的成佛啊!所以此經是究竟一佛乘的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是無二無別的!確確實實能滿一切願!
所以,“此經以滿世出世間一切願爲力用”!
最後是“判教”,此經是大藏經密教部的經典!若依天臺宗來說有四教:藏通別圓。藏教,也稱小乘教;通教,通于大小乘;別教,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專說大乘;四者圓教,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是圓教,圓滿具足一切的經典!“判教”我們就簡單講到這裏!
今天我們學習了五重玄義,下一講我們來介紹翻譯者和正式學習經文,今天就到這裏!
第叁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在上一講我們學習了五重玄義,對于《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應該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今天我們正式進入經文的講解。在學習經文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此經的翻譯者,“特進試鴻盧卿大興善寺叁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诏譯”。
不空法師,在這裏是“叁藏沙門”,“叁藏”是律藏、經藏、論藏,即戒、定、慧叁學之藏。律藏所诠釋的是戒學;經藏所诠釋的是定學;論藏所诠釋的是慧學。曆代能稱“叁藏”法師的並不多!我們知道,講經的稱爲“法師”,如淨空法師等;精通、弘揚戒律的稱爲“律師”,如近代的弘一律師等;精通論藏的稱爲“論師”,如世親論師、月稱論師等。這些大德一生的成就很高,但也不敢稱“叁藏法師”!不空法師稱“叁藏沙門”,是說他老人家遍通經、律、論叁藏,在佛法上的成就是非常的高!“沙門”在印度是所有出家修道者的通稱。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後,“沙門”就成了佛門修行人的專稱。沙門翻成中文是勤息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古德也有說“識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由此可知,“沙門”是很不容易稱得起的。如果不能修戒定慧叁學,滅除貪嗔癡等煩惱,不能認識心的本源,明悟心性,都很慚愧稱“沙門”!“沙門”又分爲四種:一、聖道沙門,是指修行證得聖果的人;二、說道沙門,是指講經說法利益衆生的人;叁、活道沙門,是指持戒修行以道自活的人;四、汙道沙門,是指不持戒律,不好好修行敗壞佛門的人。不空法師當然是前叁種“沙門”!我們把有關于不空法師的一些資料供養大家!
“不空(公元705-774年),全名爲不空金剛,唐代的著名譯師,開無叁大士之一。他是北印度人(有說他是獅子國——今斯裏蘭卡人),屬于婆羅門種性。幼年時代,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隨舅父來到中國。因爲他家住北印,所以是從陸路來的。十叁歲的時候,禮在中國傳密法的金剛智爲師。年十五。正式落發出家。初學悉昙章,不空只用了十天就學會了。他的師父感到驚奇知道也將弘大法,就爲他授菩薩戒。二十歲時,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其後即專門從事學習。他在學習過程中,其理解和記憶力,均超過常人。宋《高僧傳》卷一《不空傳》中說他“凡學聲明論,一紀之功,六月而畢;誦文殊、普賢行願,一年之限,再夕而終。其敏利,皆此類也。”不空要求學瑜伽五部叁密法,金剛智願傳給他。叁年之後,不空准備回印度去學。這時金剛智他求法心切,才向他傳授五部灌頂及《大日經》蘇悉地軌則等。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金剛智在東京洛陽病逝,不空痛失所依、就遵照其師的遺命,擬去印度和獅子國尋求密法。他率領了一個叁十七人的學法團,其中有著名人物含光、慧譬等。先到南海(今廣州),再乘船到達诃陵國(今瓜哇中部)。第二年(公元742年)就到了獅子國。當時的獅子國,大乘佛法流行,尤其是密法,盛極一時。不空到達之後,從普賢阿阇黎學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法壇。不空在獅子國,廣求密典及諸大乘經五百余部,住了叁年。後又遊曆五印度,于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回到中國。在長安淨影寺組織譯場譯經,並設壇灌頂傳授密法。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受唐玄宗诏令去河隴,天寶十叁年(公元754年)至武威,十五年(公元756年)回到長安,住大興善寺。在他之前,有些著名的譯師從印度或西域帶到中國的梵文經典,都分散存于各寺院。不空經唐肅宗李亨的許可,將玄奘、義淨、善無畏、菩提流志、寶勝等入生前存放于各處的梵本,都集中到大興善寺。他原意是想集中整理。但是不久,遇到唐武宗滅法的會昌法難,大興善寺被毀,集中在那裏的珍貴梵本,亦同遭厄運。不空晚年,曾派弟子含光在五臺山修建金閣寺和玉華寺。他于大曆九年(公元774年)逝世,終年七十歲。唐代宗封官號“司空”溢名“大辨正”。
不空雖爲印度人,但他幼年時就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精通梵漢語文。他被尊爲密宗大師,又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在他的譯經條件,遠比印度;或西域來華的譯人優越。唐代宗贊歎不空說:“和尚久證菩提,入佛知見,所翻經論,皆洞精微”。據《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載,不空的譯經有一百一十部,共一百四十叁卷。大致可分爲五類,即顯教類、雜密類、金剛界類、大樂類和雜撰類。茲抄錄部分經名如下: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叁卷、《金剛頂瑜伽被若理趣經》一卷、《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瑜伽念珠經》一卷、《奇特佛項經》叁卷、《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金剛項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普賢行願贊》一卷、《地藏菩薩問法身贊》、《出生無邊門》一卷、《大吉祥天女經》一經、《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大孔雀明王經》叁卷、《大雲請雨經》二卷、《大寶廣博樓閣經》叁卷、《佛頂尊勝莊嚴經》一卷、《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佛項尊勝念…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