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誦法》一春、《受菩提心戒儀》一卷、《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禮》一卷、《大乘雄生論》一卷、《仁王經》二卷、《密嚴經》叁卷、《仁王經疏》叁卷、《金剛頂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琺念誦儀軌》一卷、《大樂金剛薩捶修行成就儀軌》一卷、《大才廣如來藏經》一卷、《金剛頂瑜伽中發阿禱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一卷等。

  從以上經名即可看出,不空雖不排除顯教經論,但他畢競以密典爲主。他在唐朝五十多年,曆經玄宗、肅宗、代宗叁代,他們的國師。據說不空講求戒律,曾有二千余人從他受比丘戒,被尊爲說一切有部戒師之一。從他學密法的人很多,但真正繼他後能傳五部密法的只有六人,被稱爲六哲,他們是:金閣寺含新羅(今朝鮮)人惠超、青龍寺慧果、嵩福寺蕙朗、保壽寺元皎與覺超。其中惠果後來密法傳給日本的空海,成爲日本的一宗派,至今以高野助中心勝傳不衰,此外,不空還有一名弟子名慧琳,疏勒人,撰有〈一切經音義〉一百卷,對經論的訓诂、正字、考訂和輯佚,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下面我們正式進入經文的學習。請看第一段: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與大菩薩及大聲聞、天、龍、藥*、犍闼婆、诃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無量百千,前後圍繞。”

  這一段是此經序分當中的通序,也叫證信序!這段經文當中有信、聞、時、主、處、衆六種成就,來證明此經確實是佛所說。

  一部經可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部分。序分就是序說這一部經的興起因緣,序分又可以分爲通序、別序。

  所謂通序,就是通于諸經,任何經典都有六種成就,證明此經確實可信!或許我們會疑惑,《心經》沒有六種成就啊。其實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心經》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師的譯本,是去掉首尾中間的一段,因爲首尾的份量太大,爲了重點突出所以刪除未譯!

  別序,又叫發起序,就是單表此經的發起因緣,每一部經典的發起因緣都不同,所以叫別序!從“爾時衆中有一大婆羅門”到“爾時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威焰熾盛,執杵旋轉,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緣現是光相?何如來眼流淚如是?亦彼十方諸佛,大瑞光相現前?唯願如來,于此大衆,解釋我疑。”是此經的別序。當然,對于此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有不同的分法,其實都可以。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中,【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一段,有些注解中把它判爲正宗分,而藕益大師的《要解》中把它判爲別序,這只是分判的不同,都可以的。

  “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標信順;“我聞”是聞成就,標師承。“如是”是指法之詞,在這裏就是指這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

  這一句最簡單的解釋是:“這部經典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釋迦牟尼佛將要如涅槃之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一,佛住世時,我們依佛爲師,佛入涅槃後,我們依誰爲師?二,佛住世時,我們依佛安住,佛入涅槃後,我們依什麼安住?叁,佛住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調伏,佛入涅槃後,我們如何對待惡性比丘?四,佛住世時,所說言教容易讓人生信,佛入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讓人相信?佛分別回答到:一,要依戒爲師;二,依四念處住,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叁,對惡性比丘要默擯,就是不要與他爭辯,不要理睬他;四,結集經典時,在一切經首安“如是我聞”之句,這樣就容易讓人生信心!

  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初登法座,感得佛陀的相好!因此大衆生起叁種疑惑,第一種疑惑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入涅槃,又來爲大家講經說法;第二種以爲是這或許是他方的佛來爲大衆講法;第叁是以爲阿難尊者已經成佛了,否則他怎麼能有這樣的相好與講法呢?阿難尊者登法座一講“如是我聞”,大衆的疑惑就完全消除了!

  “如是”深一點解釋,“如”就是真如自性,藕益大師講“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佛所說一切經典都是從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稱“是”!雖然都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但也有深淺廣狹的不同!就像月亮一樣,初五初六的的月亮只是月牙而已,十五的才是滿月!這就比喻,有些大乘經典雖是稱性而說但未盡極談;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是稱性極談的大乘經典,是十五的滿月!我們這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是佛徹底大慈悲的流露,能令衆生究竟成佛,經文當中有“或有滿足六波羅蜜”,就是指的圓滿成佛,所以此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一樣都是十五的滿月!

  “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阿難可以翻成慶喜、歡喜,又可以翻成無染。淨飯王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佛,又聽見宮中生子,所以非常高興,說:今天大吉,是歡喜的日子,這個小孩就叫歡喜吧。他隨佛到了天宮、龍宮,見到其中極美的女人,都不生喜愛的念頭,所以又稱爲無染。

  阿難尊者是白飯王的兒子,佛是淨飯王的兒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叁十歲成道的那天他出生。佛成道的第二十二年,大衆推選阿難爲佛做侍者,阿難隨侍佛陀二十七年,當然阿難出家的年齡也有不同的說法!也有說二十五歲才出家的!那麼阿難出家前,佛所說的經典他沒有聽過,那他是怎樣結集經藏的呢?阿難出家後,請佛把以前所說的經典再說一遍,佛運用神力又爲阿難說了一遍!阿難尊者的記性特別好,佛說的法,他聽過後一字一句永遠不會忘記!所以《涅槃》稱阿難是多聞士,迦葉也稱贊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佛住世時,他示現證得的只是初果。佛入涅槃後,要結集經藏,因爲阿難沒有證得阿羅漢果,所以阿迦葉尊者不允許他參加!于是阿難精進修行,在第七天晚上,很疲倦要在石頭上休息的那刻證得了阿羅漢果!然後,五百阿羅漢在一起結集經藏,由阿難尊者誦出經典。或許我們會疑惑,阿難尊者會不會記錯佛所說的法?絕對不會錯的,因爲有五百阿羅漢在場,其中若有一人說這句經文我沒聽佛說過,這一句都不會被收錄下來,所以結集的經典絕對是正確的!

  法華會上佛說,我和阿難他們都同時在空王佛處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阿難喜歡多聞,“我常勤精進”,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麼,阿難就要護持我的法,也護持將來諸佛法藏,阿難的任務之一是“教化成就菩薩衆”。阿難還沒有成佛,但可以充當菩薩的老師,由此可知,阿難是法身大士的示現,來護持佛的教法!

  阿難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一是他集結經藏。若沒有阿難尊者,我們恐怕讀不到經典了,我們應當感恩阿難尊者!二傳佛心印,他是禅宗二祖!禅宗初祖是迦葉尊者,達摩祖師在印度是禅宗二十八代祖師,到中國來是禅宗初祖。叁密典中稱阿難爲集法金剛(金剛位同如來)。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士出生以後,是從阿難那兒領受了釋迦牟尼佛預囑傳授之法。所以阿難護持佛法是他的本願。還有,佛的本意不想讓女衆出家,是阿難的幫助才有出家女衆弟子!大家如果想多了解阿難尊者的事迹,可以看看《佛陀十大弟子傳》當中對阿難的介紹!

  《金剛經》上:“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由此可知,不僅僅是阿羅漢,就連初果須陀洹聖人也已經離開了四相。阿難尊者結集經典時,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爲什麼還稱“我”呢?我們這種想法墮在了偏空當中。《金剛經》處處不壞假名,例如“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這才不墮凡夫的有、二乘的無,從容中道,才契合第一義谛。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爲“我”!

  “一時”是時成就,沒有具體的時間。是佛與弟子聚會在一起的時候,佛觀察衆生成佛的機緣成熟,堪受大法,從大慈悲心中流出《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弟子們聽受得大利益,說聽完畢,所以叫“一時”!或許我們會疑惑,阿難尊者對于經文一字一句都能記住不忘,時間也應該能記住啊,那爲什麼沒有具體的年月呢?那是因爲印度當時還沒有完全統一,有很多的國家,佛在不同的國家教化衆生,每個國家的曆法不一樣,所以用“一時”!

  另外,我們要知道,如果記錄下來了時間,那麼這部經典、法會就成爲過去的了,我們沒有份參加!而用“一時”,時間就是活活潑潑的。佛法確實如此,時間是我們衆生的妄想産生的。我們誦經、持咒,念佛等等,如果能做到“一”,一就是一心不亂,那麼根本就沒有時間,佛還在講法!就像隋朝天臺宗智者大師在世時,有一次誦《妙法蓮華經》,誦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豁然入定,親眼看靈山法會還在,釋迦牟尼佛還在講法!這就是“一時”!如果我們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能像智者大師這樣,那麼佛還在講此經!

  “佛”是主成就,在這裏就是指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示現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入涅槃。大家如果想多了解的話,可以看《釋迦牟尼佛傳》!

  “佛”是梵語“佛陀耶”的簡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就是“佛”!自覺,有別于我們凡夫的不覺,我們一切凡夫總是迷惑顛倒,有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二乘聖人是自覺了;覺他,有別于二乘聖人的自覺,二乘聖人自己是覺悟了,但不能像菩薩一樣去覺悟一切衆生,菩薩不但自…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