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開講(上)
前言
我們常看到一些辦公室或家裏,主人位後面的靠山挂著《心經》的字畫,很多人的辦公桌墊下也都放著《心經》,有空時就念一遍,或是抄一遍,但是真正了解《心經》的人應該很少。 我曾聽很多學佛的人說:「《心經》是學佛最基礎的東西。」其實《心經》不是佛學概論。實際上只要懂得《心經》,佛法全部都懂!
談到《心經》,我們首先要感恩唐朝的玄奘大師,玄奘大師他自幼備通各部典籍,年少出家,遍訪名師,被譽爲「釋門千裏駒」。玄奘大師既遍谒名師,飽餐法味,但覺各宗派理論與原典有所出入,令人不知所從,乃發願,決志西行求法。雖不爲朝廷所許,但憑著一顆渴求真理的心,懷著堅強的信念「甯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縱使西行之路險惡無比,還是義無反顧,舍命求法,當時他才二十六歲。
玄奘大師周遊十七年,曆經五萬余裏的跋涉,自西域帶回佛像、天竺寶物及六百五十七部經典,再將梵文譯爲華文,當時翻譯經典之富、內容之廣,譯局規模之大,譯法之完備,堪稱空前之壯舉,共翻譯了佛經75部,合計1335卷,就此奠定我國譯經的體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以玄奘大師翻譯的《心經》最簡潔,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加上經題,總共是二百六十八個字。這二百六十個字,文字簡潔、優美,內容嚴謹、完備,但是意義相當深遠。爲什麼說《心經》是開啓智慧的經典呢?《心經》就是要你回歸自己的心,開啓你的自性,才能進入《心經》真正的深義。
經題
《心經》全名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思是:學佛之人,當修「般若」智慧,方能離苦得樂,到達「波羅蜜多」的彼岸,這是一部教導行者,離相破妄悟得真「心」的「經」典。如《金剛經》所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道理一樣。
「般若」是梵語,翻譯爲「智慧」,但是爲了跟一般所講的世智辯聰有所區別,所以加上妙字,叫做「妙智慧」。「妙」者,不可思議。不能用言語、文字來形容,用意識、想象來推理,因此我們常說:「妙不可言。」或言:「佛曰不可說。」並非不說,而是怎麼說,都說不圓滿。
「智」者,通達有爲之事相。何謂事相?就是事情和現象。那麼事相從哪裏産生?便是由因緣而起,故名「緣起」。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故稱「有爲」法;有爲法,即是生滅。世間所有的一切盡是無常變化之事相,隨因緣而改變,不論內在之身心,或是外在之世界;不論追逐之名利,或已擁有之權勢;不論貪愛的一切,或是厭惡的種種等,皆是有生有滅的無常法則,故能明了諸法,通達事相,清楚分辨一切現象,洞察身、心、境皆是緣起性空,並無有獨立之實體,便可名爲智。
「慧」者,通達無爲之空理。何謂空理?就是性空的理體。理是因事而顯,故藉事顯理;相是因空而立,故空生妙有。「性空」者,其性本空,故無形無相,無色無味,既不生何有滅,故名不生不滅之「無爲」法。因此了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空理,便可斷惑證真,能在現象中體會空相的道理,知人人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便可名爲慧。
所以有了「般若智慧」,就能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現象界中通達、無礙,無染、無邪,以至于無智亦無得。
般若其性質又分叁類:
一、文字般若-文字者,假借其相,來顯其理。《大般若經》雲:「般若波羅蜜多,微妙甚深,實不可說,今隨衆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說。」便是此義。其文字是屬于「相」,就是一切現象之統稱。如文字、圖畫、符號、語言、肢體、人事、萬象等,凡是可變的過程皆謂之相,不論是靜態的事物,還是動態的人物;不管是有情的衆生,還是無情的萬物都概括在內。依《心經》來講,其「經文」便是文字般若;透過經義的了解,而生般若智慧,即是它的意思。
二、觀照般若-觀照者,是用能觀之智慧,照所觀之對象。《大般若經》雲:「譬如燈光,雖不暫住,而能照了,令有目者睹見衆色;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雖于諸法都無所住,而能照了,令諸聖者,見法實性。」便是此義。其觀照是屬于「用」,就是應用自如,通達無礙之意。《壇經》雲:「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觀照般若是教我們用般若智慧,來觀照身、心、境的真實面貌,《壇經》再雲:「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依《心經》來講,即是「照見五蘊皆空」,經由五蘊的觀照,從中知妄悟真,而生起般若智慧,則是它的意思。
叁、實相般若-實相者,諸法如實之真相。《智論》雲:「畢竟不生,即是諸法實相。」便是此義。實相是屬于「體」,即諸法之本體,衆生之佛性。依《心經》來講,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人人之本覺真心。
我們應依文字般若之解,來起觀照般若之行,以證實相般若之理。
「波羅蜜」也是梵語,譯爲「到彼岸」。「多」是一種語尾詞,相當于中文的「矣」或是「了」。「到彼岸」是一種比喻,此岸喻生死,中流喻煩惱,般若好比智慧,彼岸就是解脫涅槃。也就是說衆生被煩惱所迷惑,以至于沈淪生死的苦海,唯有借著般若的力量,才能滅除煩惱、了脫生死,到達解脫、涅槃的彼岸。
解脫要具備有六種條件,名爲「六波羅蜜」又稱「六度」,是度脫生死苦海的方法。「布施」能對治「悭貪」,「持戒」能對治「毀犯」,「忍辱」能對治「瞋恨」,「精進」能對治「懈怠」,「禅定」能對治「散亂」,「智慧」能對治「愚癡」。
六度當中,「般若」是正行,其余五度是助行,故經雲:「五度如盲,般若如眼。」都要有「般若」爲前提、爲引導,才能圓滿成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六波羅蜜來修行呢?幫忙別人就是「布施」,不傷害于人便是「持戒」,逆境不動怒即是「忍辱」,順境不迷惑則是「禅定」,積極努力向上名「精進」,人事處理圓滿爲「智慧」。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現在所有的「痛苦、煩惱、執著、妄想…」,透過「六波羅蜜」的修行,就能夠轉成「自在、清淨、無礙、如實…」,能夠轉「貪瞋癡」叁毒,爲「戒定慧」叁學。
「心」以「真心」解,爲我們的真如本性。什麼是「心」呢?「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來、無去;無方、無圓;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無色、無味…,然而雖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卻又靈靈覺覺、應用周全;雖然寂然不動,卻又感而遂通、應物隨緣,這就是衆生本具的「真心」。
這「真心」,是《楞嚴經》說的「妙真如性」,是《華嚴經》說的「一真法界」,是《涅槃經》說的「常住佛性」,是《金剛經》說的「實相」,是「禅宗」說的「正法眼藏」,是「儒家」說的「良知」。
「心」以「精要」解,是指一切事理的總綱領。《心經》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字,卻能總持一切,收攝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奧旨,故以《心經》爲名。簡單的說,《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心要」,以般若智慧修行,即能回歸真心,明心見性。
「經」有二義,一 是「真理」,二爲「途徑」。「真理」是顛撲不破的,經得起時間、空間的考驗,故能流傳萬世、放諸四海而皆准。且世尊所說的法,皆契理、契機,故能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途徑」是道路、是方法,一切諸佛、菩薩、聖賢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而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
我們看經典,首先要去了解經文本身的結構,原則上它是分成叁段,任何經典幾乎都是叁段式的結構,第一段是序論,第二段本論,第叁段結論。但以佛教的術語,首段叫做「序分」,序分的意思就是法會的緣起。中段叫做「正宗分」,正宗分就是這一本經典主要闡述的內容,精華就在正宗分。而末段叫「流通分」,流通分就是說,這麼好的經典能讓大衆皆知,能依教奉行,使佛法能薪火相傳,以燈傳燈。所以經典,原則上就是分這叁大部分,叁大結構。
爲了讓大家能夠簡易明白《心經》之結構,故我們參照弘法大師《心經秘鍵》的五分法:第一人法總通分、第二分別諸乘分、第叁行人得益分、第四總歸持明分、第五秘密真言分。
第一段 序分
組織表
/ 說主 \
觀自在菩薩------------------ -----------人格\
\ 行者 /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修行 ------ 因\ --- 人法總通分
照見五蘊皆空-----自利 \ --教法/
---- 功德------- 果/
度一切苦厄--------利他 /
觀自在菩薩
現在我們進入經文,每一部經典都有說法、聞法的人,《心經》的主角是觀自在菩薩,配角是舍利子。觀自在菩薩是說法的人,舍利子是聽法的人,說者跟聽者要契機,…
《心經開講(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