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叁)

  黃念祖

  第二卷

  本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願。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叁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于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是內容,淨土叁經,唯此獨備,故稱本經爲淨土第一經也。

  貳、正宗分

  經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軀,心肺各髒皆備于是。本經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爲正宗分。彌陀因行,法藏大願,極樂依正莊嚴,叁輩往生正因,極樂菩薩修持,邊地疑城生因,娑婆穢土惡苦,極樂顯現證信等,皆攝于此。故不但爲全經之主體,實亦爲一部淨宗妙法之綱宗也。 

  本經于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于余經。本卷內容,即彌陀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之經過。經中首雲,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此表過去之時極爲久遠。此時彌陀爲世饒王,遇佛出家學道,法名法藏,發起宏深誓願,故知彌陀因地發心修行,爲時實難稱計。但更應知彌陀發願之時,已非凡夫,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如是則彌陀最初發心之時,更遠于此也。是故淨宗學人于此應生淨信,彌感佛恩。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彌陀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劫,精勤修習之妙果。今則以此果覺,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爲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一一皆超情離見,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一皆惠予衆生真實之利。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下第四品,首明法藏比丘因地學道發心之因緣。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爲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無央數劫」。梵語阿僧祗,翻爲無央數。央者,盡也。無盡數之劫,稱爲無央數劫(或阿僧祗劫。劫之義,見上品「布施累劫」。劫爲極長之時間單位,非算數所及之劫,名無央數劫),亦名阿僧祗劫。而此阿僧祗劫又複是無有限量,非思議所能及,故「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指過去之時,久遠無極。

  「世間自在王」(自《唐釋》)。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盡數之大劫時,有佛出現于世,名爲”世間自在王”。是乃古佛別有之名號,稱爲別號。世間自在者,常在世間而不爲世間所拘礙。如”佛照世間相,常住自寂滅”,是世間自在義。又《甄解》曰:「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叁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是從涅槃叁德釋佛名號。古代一切從屬于王,故以王喻法身德。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又一一還歸于法身。故曰王是法身。通達世間,屬般若德。于世自在,是解脫德。故「世自在王」圓攝叁德,叁即是一,一即是叁,如「」字叁點,不縱不橫,表涅槃真身,常樂我淨之無上妙德。

  「如來,應供……佛世尊」是諸佛通號。一切佛同具此十號,實則諸佛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今隨衆生機,節略而稱十號。

  又此十號在諸經中之開合,頗有不同,例如《淨影疏》依《成實論》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爲一號。開佛世尊爲兩號。今依《涅槃經》、《璎珞經》、《大論十》,無上士與調禦丈夫分爲兩號。至于佛世尊,《涅槃經》則合之爲第十號。今依《涅槃》之說。

  以下分釋十號。

  一、「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如諸佛安穩道來,此亦如來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故名如來。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又《合贊》曰:「《涅槃梵行品》曰:“雲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雲何不變?過去諸佛爲度衆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又《會疏》曰:「如來義有叁: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輪論》雲:“第一義谛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雲:“乘如來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應身如來。」又《天臺壽量品疏》雲:「如者,法如如鏡,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爲如。不動而至爲來。指之爲法身如來也。」蓋佛有法報化叁身,故如來之釋亦有法、報、應(即化)之異。具如《會疏》所釋:(一)無來去者爲法身。(二)正覺于第一義谛、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是爲報身。(叁)乘真如實相之道而成正覺,如是而來,是爲應身。諸釋皆可依《會疏》之說,而知其意。

  二、「應供」。《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衆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又《淨影疏》曰:「證滅相應,故名爲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雲應供。」又《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惠(即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叁、「等正覺」。梵語叁藐叁菩提。具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爲無,耨多羅爲上,叁爲正,藐爲等,菩提爲覺,即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因行圓滿而成等正覺。舊譯爲無上正遍知,《維摩經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叁藐叁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又《淨影疏》曰:「正者理也。于理窮照(即徹照于理體),故雲遍知。」

  四、「明行足」。「明」有多解。(一)《大論》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爲叁明。」《會疏》與《淨影疏》同之,均謂「明」即叁明也。(二)但《淨影》又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爲明。」是說較深。蓋《華嚴》一經唯是信解行證。若于行法顯了明證,如是方爲明也。(叁)《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說最深,蓋以得無上正等正覺爲明也。今釋本經,以《涅槃》之說爲妥。又「行足」者,《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腳足者,名爲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名爲明行足也。」《淨影疏》同之。疏曰:「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爲行。此二(指戒與空慧)圓具,故名爲足。」又《會疏》稍異。疏曰:「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于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大論》曰:「好去者,于種種諸深叁摩提(即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佛一切智爲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舍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爲善逝。」是均以入涅槃爲善逝。又《會疏》曰:「善逝即妙住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爲善逝。與上說亦無實異。至于佛無來去,雲何名好去?《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雲去。」

  六、「世間解」。又譯知世間。《甄解》曰;「世間者,名爲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綜上叁釋,故世間解者,乃化他之聖智,謂如來如實知世間與出世間種種因果諸法也。

  七、「無上士」。士者人也。人中最勝,名無上士。《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爲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爲尊上,非法僧也。」又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會疏》同上二說。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于叁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衆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衆生中佛亦無上。複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衆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雲無上。」

  八、「調禦丈夫」。《淨影疏》曰:「能善調伏衆生,名調禦丈夫。」《合贊》曰:「自既丈夫,複調丈夫。故號佛爲調禦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爲四:(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叁)思惟義。(四)如說修行。」又《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製禦一切衆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或問:女人等亦應化度,何以獨標丈夫。《智度論》答曰:「若說丈夫,二根(同具男女二者之根)無根(天閹)及女盡攝,故說丈夫。」蓋謂名爲丈夫,則可概攝婦女、無根及二根等人。

  九、「天人師」。《淨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又《合贊》曰:「諸佛雖爲一切衆生無上大師。諸衆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爲天人師。」

  十、「佛世尊」。《成實論》等開爲兩號,以佛爲第九號,世尊爲第十號。今依《涅槃經》,合佛世尊爲第十號。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與覺滿,叁覺圓滿,故稱爲佛。又《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複能覺他。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爲。」又佛名知者。如《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衆生數、非衆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爲佛陀。」又「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故爲佛陀。」「世尊」梵名薄伽梵。圓備衆德,爲世欽重,故號世尊。《成實論十號品》曰:「如是九種(指前諸號)具足,于叁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又《智度論》以佛爲第十號,以世尊爲具十號尊德之總號,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

  「在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