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叁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34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叁面,第六行,從第十段看起:
【非識、非有、非無,此叁句,總謂一切諸法,不過彼此相待相形,雖似有而實無,當體即空。】
這一小段還是解釋《起信論》裏面所說,「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解釋這幾句。這幾句很重要,它將一切法的真相爲我們說破了,也就是諸法實相。「總謂一切法」,這一切法裏面,不僅僅說的世間一切法,出世間的一切法也不例外。世出世間合起來講,就是佛法當中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六凡是世間,四聖是出世間,它的實相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是彼此相待相形,相待就是相對的。從什麼地方對起?從見相對起,因爲有見分這一邊,就産生相分的那一邊。假如我們對於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還沒有法子體會,我們可以用更淺一點的比喻來說。想像,想是見分,一想就有相,那個相就是相分。我們想一個人,心裏那個人的相就出來了,相待相形建立的。我們想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相就現前。想是見,是一邊,相是另外一邊。也許大家以爲,這個想像是好懂,因爲你有想,它就有相。所以有定功的人,我們世間人講有天眼通的人,你在那裏打妄想他知道,他怎麼知道?因爲你妄想當中現相,他就看到了;你在想什麼想什麼,他都見到了。你睡覺在作夢,你夢裏幹什麼事情他也看到了,爲什麼?夢中有相,夢也是妄想變現出來的。所以你作夢,夢中有現相,旁邊有功夫的人都能看得出來,你作夢在幹些什麼。而不知道我們現前,擺在眼前的,我們有身體,我們周邊的生活環境森羅萬象,這些現相從哪裏來的?也是從妄想變現出來的。離開妄想,就沒有一切法。這個道理很深,事情很複雜,《華嚴》上講無量因緣,不是很單純的,無量因緣。但是總的原則,都是相對建立的。
我們表面看到,好像有、好像存在,事實確實不存在,當體即空。我們看到這個相明明存在,我們沒有看到當體即空,沒錯!你沒有看到,是因爲你粗心大意,你沒見到,你心裏面的妄想執著從來沒有間斷過。諸位要聽清楚,沒有間斷過。沒有間斷,就是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沒間斷過,於是幻相就呈現在我們眼前。如果這個念頭斷了,這個現相就沒有了,就像永嘉大師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什麼叫覺?迷的念頭斷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妄想變現的,妄想是迷執;迷執沒有了,這個現相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只要有現相現前,你自己就要知道,我的迷沒有斷,無明妄想沒斷。怎麼知道沒斷?這現相現前就沒斷;斷了這相就沒有了。你有沒有破無明、有沒有斷妄想,這東西還得要問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面前,這個事實真相,後面還有詳細的說明。
【當知般若 ,亦是與彼諸法相形。名爲般若 耳,安可執著名字相。】
佛給我們講般若 ,這是佛家的名詞,般若 從哪裏來的?也是跟一切諸法相對而建立的。佛法也是因緣生,既是因緣生法,無不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也不例外。因此,佛所說的這些名相,不能執著,體會到它的意思就可以,執著不得,一執著就錯了。我們學佛,要緊的是明心見性、破迷開悟,這才是我們學佛真實的目標,一著就錯了。這是說明爲什麼不可以執著名字相;名字相是相對建立的。因爲衆生愚癡,佛才說般若 ,般若 是從愚癡對立建立的。癡迷,佛才說般若 。
【前雲明了無有定法,是清我見之源。今雲破除攀緣妄想,是截我見之流。】
源流是一樁事情,像泉水一樣,它的源頭在哪裏?泉水從什麼地方來的?怎麼流出來的?用這個來比喻妄想執著的根源,這是無始無明。前面經文爲我們說「無有定法」,這是清除我見的源頭。這個地方再給我們講「破除攀緣妄想」,讓這個源頭就不起作用。由此可知,正因爲妄想執著,那個無明才擴張,愈擴張愈大,愈擴張愈深,無明是這麼起作用的。
【一切衆生,從本以來,不了達十法界理事,唯一真如,同體平等。】
這是把源流的樣子說出來了,也就是根本無明的現象,根本無明是什麼樣子?這個地方說的就是。一切衆生,這是迷,無明不斷的在增長、不斷的在擴張,這是講我們現前衆生相。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從本以來」,從本以來,有些地方講無始以來,意思完全相同,從本以來就是無始以來。「不了達」,了是明了,達是通達;不明了、不通達十法界的道理,十法界的事實真相,不了解。十法界的理跟事是什麼?「唯一真如」,理是真如,事也是真如,一如無二如。「同體平等」,體是真如,那怎麼不平等?相雖然很多,無量無邊、森羅萬象,體是一個。古德從比喻當中爲我們說出,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的器皿可以有無量種,各個差別不一樣,但是它的體質都是黃金,沒有兩樣,從體上看,平等的,從相上看,也平等的,相都是金,不管變成什麼樣子都是黃金的相。一般人講,體平等可以接受,相怎麼平等?相怎麼不平等!你著相就不平等,你在相上起分別、起執著,就不平等;不著相,相平等。金手镯是金的相,金耳環也是金的相,都是金的相,怎麼不平等?如果你起分別執著,手镯不是耳環,耳環絕對不是手镯,你是著了相分;不著相分,統統是金之相。體是黃金,平等的,相都是金之相,那還是平等,相也平等。理事都平等。我們現在迷了,在這裏面起妄想、起執著,這個妄想執著「念念相續」,它不間斷。妄想執著的念雖然很短暫,前面念頭滅了,後面念頭就生了。念頭生滅不停、生滅不住,這個事情麻煩,它不能斷掉。「未曾離念」,前念滅,後念立刻就生,沒離念,「謂之無始無明」。這一段文非常之好,第十二段、第十叁段,這兩小段把無始無明的樣子、無始無明的來源,爲我們說出來。文字不多,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初學佛,無始無明很不容易搞清楚,很難了解這個事實,難得小注裏頭說得這麼詳細、這麼明白,用字不多。如果沒達到這個境界,說實在的話,這個話說不出來,不容易!
【今欲返本還源】
我們學佛爲的是什麼?爲的就是要返本還源,爲的就是明心見性,爲的就是找回自己。宗門裏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學佛就是爲這麼一樁事情,要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那個是自己的本能。這個意思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要把自性找回來,那就成佛了,這叫做返本還源。
【故必須從根本解決】
這是最直接的、最聰明的、最爲第一的,不從枝葉,從根本。根本我們現在曉得,根本就是妄念,現在要直接從根本上下手。
【以斷其念】
把妄想執著破掉,斷妄念。知道這個方法的人很多,不但宗門知道,教下的人也知道。可是怎麼樣?「難哉難哉」,真難!這說得很清楚,你試試看,你把妄念斷掉,你斷,看你斷得了斷不了;不但斷不了,愈斷愈多。不斷好像我還沒有妄念,這一想斷妄念,妄念不知道哪裏來的那麼多。難,真難!
【因其難也,故佛爲說種種方便法門,令其隨順得入。】
就是因爲太難,所以佛給我們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佛爲我們說了無量法門。這些法門幹什麼的?都是斷妄想雜念。這一點諸位必須要知道,你要不知道這一個原則,說老實話,你就不會用功,你用功往往就用錯了。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無論在家、出家,一入佛門就教給你持戒第一。爲什麼教你持戒,把持戒當作第一門功課?它重要,因戒生定,你不持戒你就不能得定,因定開慧,就開悟,就悟入心性;你不得定,你就不能開智慧。於是大家很認真去持戒,戒律持得非常精嚴,能不能得定?不能得定。爲什麼不能得定?他觀念錯了。他分別戒律、執著戒律,要把分別執著破掉才行。你用分別執著去持戒,你怎麼會得定?戒律持得再好,他所得的是人天福報,有漏的福報,他很善良,不做惡業,他不能得定。爲什麼不能得定?諸位念《壇經》就曉得,六祖大師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持戒,一般人把意思弄錯了;持戒是自己持戒,沒有叫別人持戒,我自己守規矩,沒有叫別人守規矩。我持戒,他都不持戒,那個又破戒,他心還能定得下來嗎?他怎麼能得定?他不能得定,不但不能得定,自己修的是不錯,持戒了,起心動念都不善,「這個破戒,那個造罪業」,你說糟糕不糟糕!心還是被境界轉,不是爲好境界轉,被壞境界轉,這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持戒。佛講持戒沒錯,我們這個持法,叁世佛見到都搖頭,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不是這個意思。戒叫做清涼,誰得清涼?自己得清涼。特別是大乘;小乘的戒在相上,小乘是論事不論心,小乘戒比較容易持,完全在事相,著相,小乘修行相當困難;大乘戒在心地,論心不論事,在心地,心地清淨,所以他容易成就定慧。跟小乘比較起來,大乘是捷徑,修行的徑路。佛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爲什麼說這麼多法門?因爲一切衆生的根性不相同。哪一個人適合於哪一個法門,只要適合於他,所謂是契機,就很容易成就;修學一個不契機的法門,就非常困難。這種例子,大小乘經上都說得很多。所以法要對機,若不對機,就很難得效果。底下緊接著,哪一種法門讓我們也能隨順而入?下面一定要說到,不說就很對不起我們。
【《起信論》雲: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
真的說不出來,真的是一,一怎麼說?二才可以說。諸位要記住,說也是相對相形的,沒有相對相形就說不出。因此言說相不可以執著,要離言說相,道理就在此地。
【問曰:若如是義,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
說都不能說了,你怎麼能令一切衆生隨順而得入,就是證入?怎麼能令一切衆生入這個境界?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是名隨順。】
這幾…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