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七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75
請掀開經本一百七十二面,倒數第叁行,我們看注解最後一段。
【發心自度度他,以期明性見佛。扼要之方,全在於此。其方雲何?依此經教,離相離念是已。】
末後的結論,結得非常之好!學佛就是學做人,就是學怎樣過日子。世間人所希求的幸福美滿生活,就是佛法,如果要真正達到究竟圓滿,一定要發心自度度他。佛經裏面講的度字,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幫助的意思,協助的意思。你要想你能夠過得幸福自在美滿,你要幫助你自己,你要幫助一切衆生。爲什麼要這樣做?佛在經上已經爲我們說得很詳細、很多、很明白。理實在講是甚深甚廣,一般凡夫不能覺察。可是凡夫裏面也有一些聰明人,他知道人不能夠離開社會人群獨立的生活,所謂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要自己生活過得幸福美滿,必須別人也要幸福、也要美滿,那才是真的;如果別人的生活很艱難、很困苦,我們自己過得很幸福,幸福裏面會有災難。中國俗語常講:一家飽暖千家怨。其他的人看到你,嫉妒你、仇視你,甚至於來盜竊你、來殺害你。這些事情,自古以來史書上就記載很多。在近代,大家在報紙雜志、新聞廣播裏面,幾乎每天都有,不只一種。
由此可知,幸福何在?美滿何在?於是我們就了解,佛給我們講的有道理。所以我們幫助自己脫離貧窮、脫離困苦,也要幫助一切衆生,大家都能夠離開貧窮困苦,這個世間才美滿。就如同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叫極樂?爲什麼那麼美好?阿彌陀佛沒有只顧自己,他顧一切衆生;自己要好,一切衆生跟我一樣好。這個道理事實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定要發心自己幫助自己,要幫助一切衆生。怎麼幫助法?要克服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惡業習氣,要把這個習氣克服。我們是什麼習氣?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只想自己,沒有想別人,這大錯特錯了。世間人有發財的,有生活過得很好的;有貧窮的,生活過得很苦的。這是什麼原因?有人說那個人命好,這個人命不好。命是果,果必有因。命從哪裏來的?一定有因,因是造的業。如果造善業,這個人命就好,他就幸福、他就快樂,他就很自在;如果造惡業,他的命就很苦。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怎麼自度?斷惡修善。不但不造惡業,起一個惡念都不可以,念念要幫助一切衆生,念念要幫助這個社會,這是善心,這樣造的是善業,得的果報不可思議,這得善果。幫助別人亦複如是,勸人明白因果。諺語說得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今天會賺多少錢,或者你今天會賠多少錢,命裏注定的,正是所謂「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個話聽起來很悲傷、很傷感。其實一生都是命,這是一點不錯,這句話講得很正確。說半點不由人,這個話未必可靠,爲什麼?人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可以轉業,可以創造新的命運,這就是我們有能力自己幫助自己,去幫助別人。
我們常常看到《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就是非常明顯的效果,但是它裏面所說的是世間法,不是究竟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自度度他的目的,是以期明性見佛。明性,禅宗裏面講的明心見性,我們自度度他的目的都要在此地。見佛,諸位要知道,見佛就成佛了。怎樣見佛?這一句話裏面,般若 與淨土的教義都含攝在其中,見性是修般若 ,見佛是修淨土,念阿彌陀佛,必定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淨土。
扼要之方,全在於此。最精要的方法,就在這部經上。其方雲何?方是方法,方法是什麼?就是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離念離相」,這是非常精要的方法。我們在這裏提這一句,諸位從前面一直聽下來的沒有問題;如果前面沒有聽到的,聽到這一句你很難領會。這句話具足的文句是「無住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這是離相離念,而行布施」。布施在本經不是叫你捐幾個錢,那你就看錯了,布施是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爲,是這個意思。在大乘法裏面,菩薩行是以六度包括萬行,六度萬行。用一個布施,包括了六度,所以六度就是萬行,布施就是萬行,萬行就是我們整個生活行爲,它這個意思很深很廣。雖然行布施,一定要離相離念,這就是受持金剛般若 。
請看底下一段經文,這個要正式說到《金剛經》上最重要的一段。「明法法皆如」,這裏頭分爲四個小段,這是第一個小段,先就名號說明皆如的意思。
經【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如來是什麼意思?諸法如義。我們看下面的注解:
【如來之義,離一切法差別之虛相,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是之謂如。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是之謂諸法如。】
先說明「如」字的意思。離一切法差別的虛相,這個虛相是虛妄相,本經上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離」就是前面講的無住、不執著;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把心裏面執著分別那些虛妄相,這個念頭統統放下,這個意思昨天已經講得很詳細。不是說外面的相不要了,那是不可能的,佛教給我們離相離念,不是外面的現相,是我們心裏面所起的,「心心所」所起的見分跟相分。諸位曉得,見分跟相分舍棄掉,你們想想看,豈不就是轉識成智了嗎?我們爲什麼轉不過來?就是那個心心所的相分、見分不肯放下,一放下就轉識成智,一轉識成智即同如來。所以離念是離見分,離相是離相分,這個一定要懂。不是外面的相,外面的相不相幹,那是事事無礙。能發生障礙的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跟相分,那是虛妄相。
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我要是用四智菩提來講,大家就更好懂,轉八識成四智,只要把見相兩分放下,八識就轉成大圓鏡智,末那就轉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就轉成妙觀察智,前五識就轉成成所作智,我們這個方法比相宗高明,相宗講得好羅嗦,你搞了幾年還搞不懂,不曉得怎麼作法,你看這個講法多好,只要把見相兩分放下就行了,實在是妙!如果你放不下,也不要緊,把那個念頭一轉,都轉成阿彌陀佛就行了。抓住阿彌陀佛,見相兩分不放自然就放下了,不必要勉強,自然就放下了,一心專念。所以念個幾年佛,他就成功了,他就得念佛叁昧,他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什麼道理?就是他萬緣放下。萬緣實在講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相兩分,這兩分害人,我們無始劫來就被它害了。所以離相是離這個相,搞清楚!證性就是證四智菩提,那是真性。
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是之謂如。爲什不見差別相?因爲你不用第七識,把第七識的見相兩分放下。你所用的是什麼?是第七識的自證分跟證自證分,自證分是相同的,八識五十一心所,自證分都是相同的。自證分是什麼?性,是真如本性;證自證分是什麼?是本具的般若 智慧;那個兩分是真的,虛妄的是見相兩分。你要是用真性,像昨天我們舉《楞嚴經》上所講的,我們用見性見色性,見性平等,所見一切色性亦平等,沒有差別,這叫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無有一法不如,這一切法皆如,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所以佛經一展開,頭兩個字「如是」我聞,如是的意思懂得了!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說個什麼?如是而已。整個《大藏經》講什麼?如是而已,就講個如是。佛法羅嗦,一點都不羅嗦,兩個字說盡了。可是你要不懂得法法皆如,那如是兩個意思給你說,你還是不能夠明了。
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古人用比喻來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切萬法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所有一切相分全是自性變現的,就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哪有差別?相上有差別,性上沒有差別,你是從相上見到性了。所以沒有一法獨異,異是兩樣,沒有兩樣。佛跟衆生一樣,人跟畜生一樣,菩薩跟地獄也一樣。相不一樣,性一樣,所變的不一樣,能變的是一樣;能變的既然是一樣,所變的還是一樣,看看你能不能體會得到。實在說現代科學家發現了、證實了,確實是一樣,他把所有一切萬物去分析,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分成粒子,全都是一樣。只不過這些基本物質排列的方式不相同,組合的方式不相同,所以方程式不一樣,基本的物質完全相同。本經裏面所講的五蘊,五蘊就是基本的物質,相同,沒有兩樣。這是沒有一法有獨異之相,所以諸法如,無有一法不如。
【如者,無差別之義。】
沒有差別,「如」是沒有差別。
【亦不異之義】
不異是沒有兩樣,統統都是一樣的。
【謂法性無有差異也】
從性體上講,能變的性體沒有差異。
【以其空寂故】
這是前面說得很多了。
【即法性空寂】
這個地方講的空,是佛法裏面所講的勝義空,不是頑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裏面有,能現一切萬相,空能現相。所以空跟有是一,《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幾句話說得很妙!空跟有是一不是二,一如,法法皆如,空有是一如;換句話說,空就是有,有就是空,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的,這是諸法實相,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空有一如。
【證空寂之性,名爲如來。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什麼叫證?徹底明白就叫證,究竟圓滿的明白叫證。宗門裏面叫大徹大悟,教下叫大開圓解,這都是證的意思;真正明了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前面講,小裏頭可以現大,長時間可以縮短,短時間可以延長,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因爲是一如,因爲延促一如,所以長時間可以變短,短時間可以變長;大小一如,所以芥菜子裏頭可以裝須彌山。你要不懂這個道裏,那個不思議境界那真是沒法子想,你不能接受。一真法界裏面,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不思議解脫境界。爲什麼會有那麼希奇事…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七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