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八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86
請掀開經本二百零七面,第五行。
【佛與具足色身同說,明因果非虛。如來與具足諸相同說,明性相一如。】
這是從經文裏面看到,文字是很簡單,詞句不多,可是它含的意思非常的深廣。「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說的。佛與具足色身,這裏面就顯示出果報是真實的。「佛」是覺的意思,圓滿的覺悟。圓覺是因,所感得的色身就是果報。前面曾經跟諸位同修說過,我們希望有好的身體,健康的身體,有好的容貌,有好的精神,這些真正的因緣都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所以感得具足色身;具足色身的意思,就是沒有一絲毫的缺陷,圓滿的色身。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虛。如來與具足諸相同說,這個意思是顯示性相一如。如來是性。具足諸相,以我們一般的講法,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光明是事相,如來是本性,所以這是顯示出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顯這個意思。下面說:
【言是名,令其不可執異。言即非,令其不可執一。】
不一不異,前面說過很多,這是《般若 經》裏面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學般若 的人不能不知道,不能沒有。如果沒有這個概念,換句話說,縱然是修學般若 ,也得不到般若 的受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也不能夠開智慧。你要真正開智慧,要懂得不一不異的道理。說「是名」,是從相上講;「即非」,是從性上說,從體上說。但是都不能夠執著。爲什麼?前面說過,世出世間法,包括佛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但相不可執著,性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不執一異,是爲圓見。】
圓是圓滿,沒有缺陷。諸位仔細去思惟、去體會,爲什麼一切不執著就叫圓見?圓見就是如來五眼圓明。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雖然說心清淨,還不是究竟的清淨。凡夫執著有,也就是執著相;二乘執著空,也就是偏重在性上;權教菩薩執著在中道,兩邊不立,他有個中道。所以都不是究竟,就是他心裏還有念頭。念頭無論是粗念,無論是細念,無論是微細念頭,都是障礙。所以你見性不圓,你的知見就不圓,必須要統統舍得幹幹淨淨,心裏面絲毫的執著都沒有,這個時候你的知見就圓滿了。
【見圓則知亦正,知正則見亦圓。】
「正」就是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你所看的完全是正確的,沒有絲毫錯誤,這叫正見。由此可知,正見跟圓見的意思很接近,圓是圓滿,正是正確。
【若知一切法莫非緣生,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則見一切法不一不異。】
見到一切法緣生,不一不異就見到了。不一不異是諸法實相,也就是說,一切法的真實相,我們講真相。「不一」是從相上說的,這一點我們還要重複的提一提,才知道什麼叫不一。眼前我們所見的一切色相,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其實我們講相,一定要包括六根、六塵。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像眼前我們看到這一朵花,我們注目仔細去觀察,似乎這個境界存在,真的存在我們面前,其實事實不是如是的。今天科學家所說的,比我們佛經講的還要微細。我們佛經裏面說的,一刹那九百生滅,我們所觀察的,乃是現象生滅的相續相。諸位要知道,一切法它是個生滅相,生滅相哪裏會有一?我們看這朵花,這朵花已經是無數個現象在相續,我們看的是相續相。
這個意思如果一下體會不到,我們另外舉一個例子。像我們看電影,我們看電影的銀幕,銀幕裏面也有動作的、也有靜態的。銀幕裏面的人都會走動,銀幕裏面那個場地好像不動,那個房屋好像沒有動。其實那些房屋跟人物是同樣都在動,爲什麼?放映機後面的底片,那個鏡頭是在開合,開一次放一張膠片,關起來再開,放第二張。因爲它放的速度太快,實在講也不算太快,一秒鍾二十四張;換句話說,一秒鍾二十四個連續的相,我們已經沒有法子感覺它是假的,好像是真的,一秒鍾二十四個相續相。所以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都是相續相,生滅相續相,不是真的。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生滅的相續相。這個現相,一秒鍾不只二十四個相續。照佛經,佛經是隨順衆生說,世尊這個話是隨順俗谛而說的,就是隨順我們衆生知見來說的,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滅。照這個說法,一秒鍾應該是兩個十萬八千次,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相續相。所以我們以爲一切的境界相都是真的。
《楞嚴經》上雖然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當處我們體會不到。到我們稍稍明白了,我們聽到佛這兩句話,點頭了,一點都不錯,確確實實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個當處,實在講無法形容,我們今天講時空,極短的時空。這是讓我們了解不一,絕對不是一個相。我們坐在這裏看任何東西,不要說看一分鍾,看一秒鍾,不是一個相,是許許多多的生滅相續相,要明了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如果你明白了,你肯定了,你對於所有一切萬相,你自然就放下了,自然就不生執著。爲什麼不生執著?因爲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不執著,想都不去想它,想它叫打妄想。不可以執,也沒有必要去執;不可以想,也沒有必要去想,人的心才清淨,他才真的看破。雖然一切現象是一個生滅相續的現象,但是能現現象的體是真的,不變的自性,真性,那個東西不變,這就是一切相也「不異」。不但體性不異,實實在在說,變成現象最基本的東西也不異。
現代的科學發展,可以說兩個趨向:一個是向無限的太空去發展,可以說這是往大的地方去,無限大;另外一個方向,往小的發展,研究基本的物質是什麼。一切萬物基本的物質是什麼,找這個東西,從分子找到原子,原子找到電子,電子找到中子、質子。現在知道質子、中子還可以分,他們稱之爲叫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不是還能分?科學家都認爲,如果科學技術再進步,大概它還是可以分的,這是講最小的。但是現在分到基本粒子,已經觀察到了,所以有一派科學家認爲,它是一種波動的現象。這個跟佛法講的,愈來愈接近了。
佛告訴我們,這一切萬法從什麼地方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麼來的。法相宗裏面講的,「無明不覺生叁細」。無明就是波動,非常微細的那個念頭在動念。那種微細的念頭在那裏動,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到。佛經裏面講,到什麼時候你才能覺察到阿賴耶識裏動的狀況?佛給我們講,八地菩薩,很深的定功,在那麼深的定功裏面觀察到,阿賴耶識在動,那個就是無明,那個就是不覺。七地以前都沒有見到,都沒有發現,聽說而已,像我們現在聽佛在經上講的而已,自己沒有能夠覺察到。我們能覺察到的,這個心裏頭起心動念,很粗很粗,粗心大意我們能覺察,微細的念頭自己不能覺察。但是它的體是真性,不異。最初一念才動,微細的動,那個也不異。所有一切法都是無明變現的,叁細相: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境界相就變成物質,物質就現前了。用現代話來說,轉相也叫見分,是精神的一部分。我們今天把一切生物,分做精神部分跟物質部分。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是物質的部分。見相同源,同一個本體,這個體叫自證分。自證分就是此地講的真如本性,這是同的,這是不異。
說不一不異,才把事實真相完全說清楚了,完全都說出來了,這是般若 的精華,這是真實的智慧。你不能夠通達,不能夠深深的體會,你當然放不下。我們今天所謂看不破、放不下,原因在哪裏?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事實真相果然搞清楚,哪有放不下的?自然放下,不需要人勸。世尊當年在世,用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 ,有他的道理在。從二十二年談般若 ,我們也能深深體會,衆生放下不容易。所以佛要花這麼長的時間,讓你了解事實真相,你才甘心情願肯放下。放下之後,心裏頭沒事了,這才能入法華的境界。法華是一乘因果,所謂成佛的法華,才入這個境界。
【不異不妨不一】
不一跟不異,也就是性相沒有妨礙,性不妨礙現相,相決定不妨礙真性。清涼在《華嚴》上跟我們講「無障礙的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不異不妨不一。
【故本一如也,而緣生諸法。不一不礙不異,故雖諸法也,而皆是一如。】
這也是解釋前面經文上所說的,「如來者,諸法如義」。諸位同修如果從本經一開端你就來聽,你沒有中斷,我相信你能夠體會到,《金剛經》後面的確是很深。前面聽起來好像還能夠懂,後面是真難懂。字字句句裏面含的很深的意思在,但是很有趣味,一定要很冷靜去體會。體會少分都有用處,對我們修學有一定的幫助,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實在講,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幫助我們現前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滿、更快樂,這個一點都不假。
【佛說緣生之要義】
要是重要、是精要、精華。
【令知世出世法一切皆空,惟因果不空。】
世出世法確確實實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爲什麼說因果不空?一切法空,因果當然也是空的;因果確確實實不空。剛才說過,體性它會現相,所現的相刹那生滅,所以這個相是空的,當體即空。所現的這個相,它不是一個相,相會變,它會變成十法界的相。爲什麼會變十法界的相?因緣在支配它,因緣在主宰它,十法界的相是果,現的相是果。由此可知,因果的確不空,果上現的相是空的,因果這個事理不空。
【所以因果可畏。種善因必得善果。】
這是佛在本經前面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好了,就沒事了,爲什麼還要生心?就是因果不空。佛教我們要生無上菩提心,佛教給我們要生覺心,也就是此地講的善因善果。何必要生惡心,何必要變叁惡道的惡果?由此可知,不但是六道,連十法界的主人公,是自己。其他宗教裏面講造物主,造物主是誰?造物主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念頭。你一個善念現善境界,一…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