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五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五集) 20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注》第二百零叁面倒數第七行,從「本爲凡夫,兼爲聖人」,從這看起。

  這個玄義,也就是概要,「所被根機」這段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細心去對照一下,我們是不是經典上所說的當機,這個對于我們現前修學能不能成就關系很大。如果跟經上講的相應,沒有一個不成就,成就就在這一生,所以關系很重要。這段講的主要是依善導大師,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的話就等于阿彌陀佛親自爲我們所說的。他說「如來說此十六觀法」,這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淨土叁經,《無量壽經》是淨土的概論,是第一經,等于說對于淨土方方面面全都說到了。而《觀無量壽佛經》它只講兩樁事情,一個是講理論,一個是講修行的方法。所以它的範圍不大,但是講得非常好。尤其是在方法上,它講十六種念佛的方法。這十六種可以分爲叁類,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跟持名念佛。都是修淨土的方法,但是它有難易不一樣,這前面略略的提過。小本《彌陀經》也是綜合性的,但是文字少,講得簡單,便于做早晚課誦,因爲它東西短,可以說它是大經的精華,大經的節本,大本的節要。這是淨土叁經。

  善導大師在《觀經》批注,他的批注叫《四帖疏》,他說「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爲常沒衆生,不幹大小聖也」。因爲前人有說上輩往生是菩薩、是聖人,中輩上品是阿羅漢往生的,阿羅漢是小乘,上輩完全是大乘,地上菩薩。善導大師說,與大聖小聖都沒關系,不幹就是沒關系。那佛說這個法門是給誰說的?是給六道衆生的。常沒,「沒」就是頭出頭沒,就是在搞生死輪回。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專度六道裏面苦難衆生,慈悲到了極處!方法非常巧妙、非常簡單、非常容易。這樣簡單容易的方法,能破見思、能斷無明,這不可思議。真有這個能力?真有,因爲在理上講得過去。理上,世尊在大乘教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心天天想佛,沒有想其它東西,非常專注。就是今天科學家講這個念頭,《念力的秘密》裏頭也說到這個,跟佛說的不謀而合。念力能夠改變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身上疾病不需要用醫藥,完全靠念力能夠把身體恢複健康,所有病態的細胞都能恢複正常。用的時候一定要專注,就跟佛法講修禅定一樣,不能夾雜妄念,不能有妄想,萬緣真的要放下,它才起作用。只要有萬緣,我們的心力就不能集中,對我們是莫大的傷害,這個我們自己要有高度警覺。諺語常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自己都知道,無始劫來冤親債主不曉得有多少,我們真用功他就來妨礙,但是功夫用得很純熟了,他佩服你,他也沾光。就在想用功,功夫還沒有上道,這個時候是他們擾亂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很重要,這個階段也非常危險。如何保持不受他幹擾?那就是我們真正對于境緣,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真能放得下,就不受幹擾,我們的功夫才能上道。

  經典裏面開示太重要了,這個法門確實主要的就是度六道苦難衆生,「而非專爲菩薩與阿羅漢也」。古人這個說法有問題,不是專門對他們的,對他們是附帶的,所以它兼爲聖人。往生極樂世界確實,有菩薩去往生,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衆生,只要信願行具足都能往生。菩薩有智慧,衆生沒有智慧,衆生太苦、太可憐了。但是前面我們曾經讀到,這些苦難衆生真能往生也不是簡單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得諸佛威神的加持,所以他才能信、能願、能行;如果沒有過去深厚善根這個底子,今天接觸還是不信,這個我們遇到太多了。我們天天在講,天天在勸大家,幾個人相信?這個我們就曉得,什麼原因?善根不足。我們自己本身也是善根不足,李老師當年在世勸我修淨土,勸多少次,真叫苦口婆心,我們都沒有接受。這就說明什麼?善根福德不夠。怎麼彌補起來?天天在學教補出來了。

  我跟諸位報告,我相信淨土從哪裏?從《華嚴》、從《法華》、從《楞嚴》,從這些大經裏頭認識了淨土。看到這些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他們都念佛求生淨土,才提醒我。沒有那幾年講大經,我們對這個還是懷疑。這是給我們很好的一個經驗,就是善根福德不足沒有關系,可以補得出來。可是這個補,要有機會多聽經。我講經講了五十叁年,講給誰聽的?說老實話,講給自己聽的,別人是旁聽,你得多少隨你,我自己一堂課沒缺。自己得受用,自己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現在這些科學家他們的報告我能看得懂。看清楚、看明白了,對于佛講的東西也證明,科學證明了。但是佛講得比他們清楚,比他們透徹,爲什麼?佛見性了,他們沒見性,他們還是凡夫。爲什麼?他們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放下。沒放下能夠探討到這樣的深度,這也不稀奇。因爲佛在經上講過,凡夫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所緣的境界非常廣大,在八識裏頭它的作用,起作用是最大的,對外能緣到宇宙,對內能緣到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這佛在經上說得清楚。他們果然到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佛講第六意識所緣的極限,今天量子力學家達到了,非常接近。

  怎樣才能明心見性?佛說得很清楚,「唯證方知」,這個證是你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佛了。我們到今天,教下的熏習搞清楚、搞明白,這是解悟,解悟幫助我們修行,幫助我們不再受外面環境幹擾,這是什麼?我們了解了。我們如何不受外面環境幹擾?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可不是容易事情。過去李老師提過,我講經時候也常常講,李老師勸我們「換心」。怎麼換心?我們現在心是亂七八糟,嚴重的染汙,雜念紛飛,把這個東西去掉,換什麼?換成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怎麼樣才換過來?我心目之中,心跟眼所看到的一切全是阿彌陀佛,真換過來了。佛眼看衆生,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佛眼看衆生;菩薩看衆生,一切衆生都是菩薩;凡夫看佛菩薩都是凡夫。你到什麼時候真換過來,自己曉得,爲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看一切衆生,他是善、他是惡都沒有關系。爲什麼?你一看,他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一個一個你都清楚。我們真的回頭了,回過頭來之後,我們天天也是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回頭不能著急,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執著,我們只是一味去做,做的方法就是守住這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用蕅益大師的解釋,我真相信,我真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心要懇切,娑婆不值得留戀,要能放下,徹底放下!

  極樂世界用外國宗教的話說,是我們唯一得救的一個緣分,我一定要把它抓住,我再不搞叁途六道,不幹這個事情了。我自己回頭了,別人看到,他看懂的這就是善根成熟,他看懂了他就會效法,他看不懂不要緊,慢慢去看去。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一部經、一句佛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都好,個個都是阿彌陀佛,一切衆生都是菩薩、都是善友,都是來度我的,都是來成就我的,我們感恩的心就生出來了。無量的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念老給我們說明這個意思,說得更清楚。《四帖疏》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祇爲沈溺之衆生」,就是六道衆生,「而非專爲菩薩與阿羅漢也」。這跟古大德說法不一樣,也就是說四土叁輩我們統統有分,總在遇緣不同。

  我們的緣太殊勝了,過去修淨土的沒有看到會集本,這會集本近代才出來的,會集本完備。從前五種原譯本裏面互相都有出入,而且翻譯的文字有些地方很不好懂,讀一本,有很多其它本子重要的經文你沒讀到,五種都讀真的困難,到哪裏去找五種本子!現代印刷術發達,也不過是最近叁、四十年,之前很艱難。我們學佛的時候,印刷術是鉛字排版,不容易,現在是電子照相、計算機排版,這是過去無法想象的。所以現在科技進步,成本大幅度降低。以前一套《大藏經》還得了!我小時候在我們家鄉,聽老人講的,我們安徽一個省有幾部《大藏經》?兩套半,兩套完整的,一套是殘缺的。一個省才兩套半,哪有現在一個普通人家裏都可以供得起一部《大藏經》!從前法寶稀有,但是人真學,得到一部經書就如獲至寶,現在《大藏經》倒是沒人學了。過去有善根有福德緣不足,現在緣具足,善根福德欠缺,這就遺憾。

  這個本子太難得了,我們不要去找那五種原譯本,這一本就夠了,全都在裏頭。夏蓮老用了十年工夫,五種原譯本裏頭的精華一句不漏,全都在這個本子上。黃念老的批注,集注,這裏面集經論八十叁種,古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種,總共一百九十叁種,集批注的大成,這還得了!我們現在人有福,黃念老看那麼多東西,看一百九十叁種著作,精華都抄在這裏頭。這兩個人了不起,這兩個人對于釋迦牟尼佛後面末法九千年,那是大功德!他們到這個世間來真沒有白來,這是佛法的功臣,對衆生的法布施不可思議。我們也真是學習這麼多年才識貨,我們認識它了,它是寶,寶中之寶!他老人家的批注,那時候剛剛搞出來是油印的,打字油印,四冊,他到美國就帶這麼一套書,送給我了。我一看,太好了、太難得了。所以我就打電話,找人去問他有沒有版權,有版權那就算了,沒有版權我就翻印。老居士回了我的話,歡迎翻印,還要我給他寫封面,要我給他寫篇序文。我們在臺灣就印了一萬本,第一次印一萬本,這些年來到處都有人印。現在我們把科、注跟經統統會合在一起,這個本子就變成非常完美的本子。有這一部夠了,我就到極樂世界,反正法門無量誓願學,到極樂世界再學,極樂世界有無量壽,有的是壽命,有的是時間,在這時間太短了,有的是精神體力;那邊又有好老師,又有好同學,老師是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同學都是大菩薩。我們要這個環境,決定不能放棄,一心一意到極…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