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二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二集)  2012/1/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四十五頁,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第叁十「眼睫如牛王相」,這個睫是睫毛,牛王,牛的睫毛長也很好看。「眼毛殊勝如牛王」,這比喻。「叁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這經上說佛的白毫相很長,它是盤旋在一起,兩根白毫像一顆珠子一樣盤在兩眉當中,眉毛這當中。第叁十二相,「頂成肉髻相」,佛的頭頂有肉髻,我們看畫的佛像、塑造的佛像,佛頭頂多了一塊,這是肉髻相。「梵音烏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爲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爲什麼叫無見頂?這個髻上面放光,如果從佛的上面來看就看不到它,光刺眼睛你沒有辦法看到它,所以叫做無見頂相。「其它經論與此大同小異」,這是《智度論》八十八卷裏頭所說的,經論裏頭說得很多,此地舉例是引用《智度論》八十八卷,這裏面都把這相好說出來了,但是相好的原因沒說出來。

  我們再往下看,「望西師曰:依此願故,衆生生者,皆具諸相,不假修得」。這就難了,往生的人沒有修這些德行,到極樂世界個個都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怎麼得到的?他是依阿彌陀佛願力得到的。阿彌陀佛有這一願,而他的願願願都兌現,沒有一個願是空願,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得這樣殊勝的相好。我們很清楚,這是世尊當年在印度隨俗所現的,實際上不止,實際上就不是凡夫能夠想象得到的。《觀經》上講的應該就是正確的,也是佛講的,《觀經》上說阿彌陀佛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萬四千好,不止叁十二相。生到極樂世界都知道了。這些相統統有業因,怎麼修得的?下面說,「問:具足此相,爲華開後,將爲前耶」。往生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在蓮花裏面所見到的佛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花開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化身無異于報身,但是不一樣。所以這假設個問答,具足叁十二相是在花開之後,還是在花開之前?「答:不待花開,是生得故」。只要一往生,花沒有開也具足叁十二相,這就顯得非常的殊勝。

  這段經文有一些參考資料,我這裏他們給我搜集了一些,我剛剛看到。這裏頭《寶女所問經》第四卷,西晉月支叁藏法師竺法護翻譯的,這個文是「叁十二相品第九」,專講叁十二相,我們看看經文,這裏頭講的有因。「于是寶女問世尊曰。唯然大聖,今所可謂如來至真叁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叁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體」。這是假設個問,這一問,「佛告寶女,吾往古世行無量德合集衆行」。這句話總說,往古世,這就是時間很長很長,都是行無量德,德是善事、是功德,衆行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來由是逮得叁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體」,今全身都是一切衆生認爲是最好的相,佛全都具足。「今粗舉要。如來之相」,這下面就是叁十二相。

  這一段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爲什麼?真正成佛不必修,明心見性,自性無量功德自然現前,那何必要修!經上說菩薩成佛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相好,就是講這修因。這是顯示給衆生看的,鼓勵衆生斷惡修善,用意在這個地方,是他在舞臺上表演,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具足無量妙相、無量妙好是一定的道理,我們沒有理由去懷疑。自性本具的無量功德、無量相好,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相裏頭就包括相好。

  這第一條,「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這是足底圓滿之相,我們對照這個經文裏面,《大智度論》裏面所說的,這個經文叁十二相是《叁藏法數》第四十八的,第一個是足安平相,它這裏足安平立大人之相,它多這麼幾個字,我們看它的因。這個相「往古世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故」。也是我們要學的,意思很好,這就是長劫以來堅固勸助而不退轉,勸勉別人、幫助別人。勸助這裏頭最重要的,是幫助人破迷開悟。佛的本願,可以說一切諸佛的本願,是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究竟苦就是六道輪回,就是十法界。如何能夠離開六道、離開十法界,你才真正離苦得樂。苦從哪裏來的?從迷惑顛倒,佛說這叁類煩惱就是苦的根本。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起心動念,凡夫不知道,念頭非常微細,分別執著這個粗,我們能覺察得到。

  分別叫塵沙煩惱,無量無邊,就是我們今天的妄想、妄念太多,沒有去想它,它自然就來了。特別是在念佛的時候,在入定的時候發現,沒念佛、沒入定,好像還沒有覺得我有什麼妄念,這一坐下來念佛才發現怎麼那麼多!所以有些人覺得不對,我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念頭,這一念佛那麼多妄念來了。實際上並不是不念佛的時候沒有,不念佛的時候有,你沒有覺察到;一念佛,心念要集中在佛號上,發現了,是這麼個道理。不打坐不知道,一打坐這東西就來了,這是個麻煩事情,如何能把它化解?那就是你念佛要繼續念,你別怕它,佛念得有功夫,純熟了,妄念愈念愈少,這就功夫進步。這東西不能著急。一般人,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頭說的,一般人伏這些煩惱大概叁年,真正用功念佛叁年,在一支香裏頭有叁、五個雜念。一支香,長香是一個半小時,普通香是一個小時,因爲寺院從前沒有鍾,用什麼來看時間?就是香,念佛念一炷香,一炷長香,都是用香來衡量時間,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一個小時,我們就算短香一個小時,一個小時裏頭只有叁、五個雜念不錯了,這功夫算不錯了。初學的人,那個雜念一分鍾裏頭都不知道有多少個。所以功夫得力雜念就少了。

  像宋朝瑩珂法師那種念佛,那是什麼?那是求救命,所以他那個心特別勇,那是叫拼命去念,不眠不休、不吃不喝,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居然念了叁天叁夜,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勇猛精進在拼命,他能把阿彌陀佛念來,這也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典範。真在緊要關頭的時候,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肯定把阿彌陀佛念來。瑩珂是個出家人,但是破戒犯規,這樣的人真正能忏悔,能知道錯了,知道自己錯,一心念佛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我們造作的業沒他那麼重,叁天叁夜也能把阿彌陀佛念來。阿彌陀佛對一切衆生沒有厚此薄彼,只要你有真誠心,真誠心能感,所謂至誠感通,佛一定有應。又何況遍法界虛空界諸佛菩薩、一切衆生,跟我們自己是一體。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得一點都不錯,從一體起二用示叁遍,叁種周遍。這給你從理上講,理上講通了,你能夠肯定,就不懷疑了,然後才能依照這個方法去做。這第一個勸導衆生、幫助衆生永無退轉。衆生不好度,善意對他,他以惡意相向,還能不退轉,這是難能可貴。因爲這是行,所以用足來表現,足底得圓滿相。

  末後一句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就是別人有好處,別人有功德,從來沒有障礙過別人。障礙別人多半都是妄語、兩舌,用這種手段,有意無意的毀謗,造謠生事,都這些手段。別人有好處,佛教導我們歡喜贊歎,那個功德不可思議。如果這個人好事,只是他個人得利益,這個功德很少,很微薄;這個人的好事是能叫大衆得利益,這功德就大。大衆得利益的時間長久,那這功德就更大,看他影響的面多大,影響的時間多長。我們看像唐太宗這個例子,他做皇帝編這一套《群書治要》,這個功德大,幫助他那一個朝代叁百年,唐朝叁百年。叁百年依靠這套書做治國的指導原則,在中國曆史上唐朝是盛世。雖然末代的皇帝不讀這個書,貪圖自己的享受,疏忽了照顧人民,最後亡國。末代皇帝都是這樣子的,只顧自己不顧人民,這亡國之君。

  這部書到今天還有影響。今天世界動亂,全世界的,不是局部的,是整個地球。中國傳統文化能挽救社會,能幫助這個世界,這英國湯恩比所說的,中國什麼東西能幫助現在的社會?眼前這部書確實管用。能把這部書講清楚、講明白,大家覺悟、回頭了,這個社會動亂的現象立刻就會停止,就能夠恢複安定和平,這是大功德。這樁事情要把它掩藏住,這個罪業重,這過失就很大!有沒有人幹這事情?當年日本在中國留學的留學生,知道這個東西是寶貝帶到日本去,中國沒有了。日本人是不錯,當時日本人真幹、真學,所以它也盛極一時。一直到大概叁百年前嘉慶登基,日本人進貢,給皇帝送禮有這套書,中國人才知道有這部東西,以前沒人知道。那個時候正是乾隆的盛世,盛極一時,這些帝王沒有過過那些苦難的日子,都是在皇宮裏頭養尊處優,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幾乎每個朝代都是這樣子的。這個書傳來了,沒有受到重視。嘉慶以後一代不如一代,嘉慶以後是道光,道光以後是鹹豐,鹹豐就出現慈禧,鹹豐死了之後同治,慈禧執政,一代不如一代。清朝的盛世是康熙、雍正、乾隆,加起來將近一百五十年,鼎盛的時候。

  古人講的盛極必衰,什麼原因?把憂患的意識丟掉,沒有了,自以爲是。人要永遠懷有憂患意識,他不會亡國的。這些東西沒有認真去學習,如果嘉慶當時看到這部書,讓這些專家學者在宮廷裏面細細講解,文武百官都來受教育,他還是盛世,絕對不會亞于乾隆,甚至于比乾隆更好,我們能想象得到,可惜他沒有做。一直到今天,我們才發現這個東西,真正是寶,寶中之寶。中國傳統這麼多的典籍,要救這個世界從哪裏看起?我們找不到入門的地方,唐太宗給我們開了這個門!現在很多地方,國內希望把傳統文化複興起來,臺灣也在搞,外國馬來西亞也想搞,印度尼西亞也想搞。《群書治要》的英文翻譯本流通出去,我相信想搞的人就很多,這是很好的征兆。我們從曆史來看,傳統東西丟掉了兩百多年,複興也要兩百多年,只要這個火種不滅薪火相傳,第叁代、第四代、第五代可以興旺起來。這是真理,字字句句與性德相應。尤其我們現在受的痛苦、這災難,痛定思痛,看到祖宗的教誨明白、覺悟了,知道回頭、知道改過。自…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