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二集) 2012/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四十五页,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这个睫是睫毛,牛王,牛的睫毛长也很好看。「眼毛殊胜如牛王」,这比喻。「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这经上说佛的白毫相很长,它是盘旋在一起,两根白毫像一颗珠子一样盘在两眉当中,眉毛这当中。第三十二相,「顶成肉髻相」,佛的头顶有肉髻,我们看画的佛像、塑造的佛像,佛头顶多了一块,这是肉髻相。「梵音乌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为什么叫无见顶?这个髻上面放光,如果从佛的上面来看就看不到它,光刺眼睛你没有办法看到它,所以叫做无见顶相。「其它经论与此大同小异」,这是《智度论》八十八卷里头所说的,经论里头说得很多,此地举例是引用《智度论》八十八卷,这里面都把这相好说出来了,但是相好的原因没说出来。
我们再往下看,「望西师曰:依此愿故,众生生者,皆具诸相,不假修得」。这就难了,往生的人没有修这些德行,到极乐世界个个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怎么得到的?他是依阿弥陀佛愿力得到的。阿弥陀佛有这一愿,而他的愿愿愿都兑现,没有一个愿是空愿,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这样殊胜的相好。我们很清楚,这是世尊当年在印度随俗所现的,实际上不止,实际上就不是凡夫能够想象得到的。《观经》上讲的应该就是正确的,也是佛讲的,《观经》上说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万四千好,不止三十二相。生到极乐世界都知道了。这些相统统有业因,怎么修得的?下面说,「问:具足此相,为华开后,将为前耶」。往生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在莲花里面所见到的佛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花开之后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化身无异于报身,但是不一样。所以这假设个问答,具足三十二相是在花开之后,还是在花开之前?「答:不待花开,是生得故」。只要一往生,花没有开也具足三十二相,这就显得非常的殊胜。
这段经文有一些参考资料,我这里他们给我搜集了一些,我刚刚看到。这里头《宝女所问经》第四卷,西晋月支三藏法师竺法护翻译的,这个文是「三十二相品第九」,专讲三十二相,我们看看经文,这里头讲的有因。「于是宝女问世尊曰。唯然大圣,今所可谓如来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体」。这是假设个问,这一问,「佛告宝女,吾往古世行无量德合集众行」。这句话总说,往古世,这就是时间很长很长,都是行无量德,德是善事、是功德,众行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来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体」,今全身都是一切众生认为是最好的相,佛全都具足。「今粗举要。如来之相」,这下面就是三十二相。
这一段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为什么?真正成佛不必修,明心见性,自性无量功德自然现前,那何必要修!经上说菩萨成佛用一百劫的时间修相好,就是讲这修因。这是显示给众生看的,鼓励众生断恶修善,用意在这个地方,是他在舞台上表演,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足无量妙相、无量妙好是一定的道理,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自性本具的无量功德、无量相好,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相里头就包括相好。
这第一条,「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这是足底圆满之相,我们对照这个经文里面,《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这个经文三十二相是《三藏法数》第四十八的,第一个是足安平相,它这里足安平立大人之相,它多这么几个字,我们看它的因。这个相「往古世坚固劝助而不退转,未曾覆蔽他人功故」。也是我们要学的,意思很好,这就是长劫以来坚固劝助而不退转,劝勉别人、帮助别人。劝助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人破迷开悟。佛的本愿,可以说一切诸佛的本愿,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究竟苦,究竟苦就是六道轮回,就是十法界。如何能够离开六道、离开十法界,你才真正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佛说这三类烦恼就是苦的根本。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起心动念,凡夫不知道,念头非常微细,分别执着这个粗,我们能觉察得到。
分别叫尘沙烦恼,无量无边,就是我们今天的妄想、妄念太多,没有去想它,它自然就来了。特别是在念佛的时候,在入定的时候发现,没念佛、没入定,好像还没有觉得我有什么妄念,这一坐下来念佛才发现怎么那么多!所以有些人觉得不对,我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念头,这一念佛那么多妄念来了。实际上并不是不念佛的时候没有,不念佛的时候有,你没有觉察到;一念佛,心念要集中在佛号上,发现了,是这么个道理。不打坐不知道,一打坐这东西就来了,这是个麻烦事情,如何能把它化解?那就是你念佛要继续念,你别怕它,佛念得有功夫,纯熟了,妄念愈念愈少,这就功夫进步。这东西不能着急。一般人,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说的,一般人伏这些烦恼大概三年,真正用功念佛三年,在一支香里头有三、五个杂念。一支香,长香是一个半小时,普通香是一个小时,因为寺院从前没有钟,用什么来看时间?就是香,念佛念一炷香,一炷长香,都是用香来衡量时间,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一个小时,我们就算短香一个小时,一个小时里头只有三、五个杂念不错了,这功夫算不错了。初学的人,那个杂念一分钟里头都不知道有多少个。所以功夫得力杂念就少了。
像宋朝莹珂法师那种念佛,那是什么?那是求救命,所以他那个心特别勇,那是叫拼命去念,不眠不休、不吃不喝,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居然念了三天三夜,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勇猛精进在拼命,他能把阿弥陀佛念来,这也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典范。真在紧要关头的时候,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肯定把阿弥陀佛念来。莹珂是个出家人,但是破戒犯规,这样的人真正能忏悔,能知道错了,知道自己错,一心念佛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我们造作的业没他那么重,三天三夜也能把阿弥陀佛念来。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没有厚此薄彼,只要你有真诚心,真诚心能感,所谓至诚感通,佛一定有应。又何况遍法界虚空界诸佛菩萨、一切众生,跟我们自己是一体。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得一点都不错,从一体起二用示三遍,三种周遍。这给你从理上讲,理上讲通了,你能够肯定,就不怀疑了,然后才能依照这个方法去做。这第一个劝导众生、帮助众生永无退转。众生不好度,善意对他,他以恶意相向,还能不退转,这是难能可贵。因为这是行,所以用足来表现,足底得圆满相。
末后一句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就是别人有好处,别人有功德,从来没有障碍过别人。障碍别人多半都是妄语、两舌,用这种手段,有意无意的毁谤,造谣生事,都这些手段。别人有好处,佛教导我们欢喜赞叹,那个功德不可思议。如果这个人好事,只是他个人得利益,这个功德很少,很微薄;这个人的好事是能叫大众得利益,这功德就大。大众得利益的时间长久,那这功德就更大,看他影响的面多大,影响的时间多长。我们看像唐太宗这个例子,他做皇帝编这一套《群书治要》,这个功德大,帮助他那一个朝代三百年,唐朝三百年。三百年依靠这套书做治国的指导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盛世。虽然末代的皇帝不读这个书,贪图自己的享受,疏忽了照顾人民,最后亡国。末代皇帝都是这样子的,只顾自己不顾人民,这亡国之君。
这部书到今天还有影响。今天世界动乱,全世界的,不是局部的,是整个地球。中国传统文化能挽救社会,能帮助这个世界,这英国汤恩比所说的,中国什么东西能帮助现在的社会?眼前这部书确实管用。能把这部书讲清楚、讲明白,大家觉悟、回头了,这个社会动乱的现象立刻就会停止,就能够恢复安定和平,这是大功德。这桩事情要把它掩藏住,这个罪业重,这过失就很大!有没有人干这事情?当年日本在中国留学的留学生,知道这个东西是宝贝带到日本去,中国没有了。日本人是不错,当时日本人真干、真学,所以它也盛极一时。一直到大概三百年前嘉庆登基,日本人进贡,给皇帝送礼有这套书,中国人才知道有这部东西,以前没人知道。那个时候正是乾隆的盛世,盛极一时,这些帝王没有过过那些苦难的日子,都是在皇宫里头养尊处优,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几乎每个朝代都是这样子的。这个书传来了,没有受到重视。嘉庆以后一代不如一代,嘉庆以后是道光,道光以后是咸丰,咸丰就出现慈禧,咸丰死了之后同治,慈禧执政,一代不如一代。清朝的盛世是康熙、雍正、乾隆,加起来将近一百五十年,鼎盛的时候。
古人讲的盛极必衰,什么原因?把忧患的意识丢掉,没有了,自以为是。人要永远怀有忧患意识,他不会亡国的。这些东西没有认真去学习,如果嘉庆当时看到这部书,让这些专家学者在宫廷里面细细讲解,文武百官都来受教育,他还是盛世,绝对不会亚于乾隆,甚至于比乾隆更好,我们能想象得到,可惜他没有做。一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这个东西,真正是宝,宝中之宝。中国传统这么多的典籍,要救这个世界从哪里看起?我们找不到入门的地方,唐太宗给我们开了这个门!现在很多地方,国内希望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台湾也在搞,外国马来西亚也想搞,印度尼西亚也想搞。《群书治要》的英文翻译本流通出去,我相信想搞的人就很多,这是很好的征兆。我们从历史来看,传统东西丢掉了两百多年,复兴也要两百多年,只要这个火种不灭薪火相传,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可以兴旺起来。这是真理,字字句句与性德相应。尤其我们现在受的痛苦、这灾难,痛定思痛,看到祖宗的教诲明白、觉悟了,知道回头、知道改过。自…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