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四集) 2012/1/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四十四面:
【叁十二種。大丈夫相。】
我們參考數據學到第十五面,最下面這個叁十二相第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這是說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佛光有兩種,一種是身光,也叫常光,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能夠看到;另外一種是放光,特殊有緣的時候佛會放光。放光不定什麼地方,多半從白毫,面門也放光,身體也放光,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放光都是表法的。常光,我們一般人有緣就能看到,沒有緣還是看不到。我們中國人叫氣,外國人叫磁場,名詞不一樣,是一個意思。確實存在,而且每個人都有,練氣功的氣功師真有功夫,他都能看到。每個人的氣大小不一樣、顔色不一樣,從這個氣能看到人身體健康狀況,也能看到人的心情。
人心地善良,光就好,心行不善,這光不好看,而且光有凶,中國人叫殺氣,讓人感到身心不安。李老師以前講到這些地方,告訴我們,他一生曾經見到兩個人殺氣特別重,確實走進他那個磁場範圍,心就不能安靜,會心跳,有這麼嚴重。這兩個人都是將軍,都是打仗殺人,所以他氣場就很不好。如果見到修行人,氣場真的就不一樣,我這一生當中感觸最明顯、最深的章嘉大師,他的氣場、磁場柔和,你走近他範圍之內,他居住的範圍之內,你就感到很安全,有安全感,所以很不容易。即使大師一句話不說,我們也願意跟他,陪他坐在一起,坐一、二個小時,享受這個氣分。我有一年在邁阿密講經,有不少當地的美國人,他聽不懂我說話,可是我在那裏講了八天,每天他一定來,一定我講完之後再走。有人就問他,你聽得懂、聽不懂?聽不懂。你爲什麼要來?他說這裏磁場很好,我在這裏坐兩個小時很有享受,他能感覺到。這些外國人全都是學佛的,好像是學密宗的,他喜歡這個磁場。所以光的性質是這樣的。
這種常光一丈這個相,這邊就有說,這個相是以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而有的。無量行願不外乎四弘誓願,普賢菩薩十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統統都可以歸納在四弘誓願裏面,所以四弘誓願一般來講那是總願,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我講四弘誓願,我都把這一願定做是正願,其它的叁條是完成這一願。你要度衆生,度衆生最重要的,幫助衆生覺悟,如何教他破迷開悟。開悟就是佛菩薩,迷惑這就叫凡夫,凡聖的差別就在迷悟。所以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在教學,不教學,人怎麼會開悟?人的根性不一樣,但統統都屬于教學,無論用不用言語,都是在教。法界很大,諸佛的國土衆多,衆生根性不一樣,就是六根哪一個根當機都不一定。在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給我們做報告,說出娑婆世界耳根最當機,「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是音聲,用音聲做佛事。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音聲講經教學。那個時候沒有文字、也沒有講義,完全是耳根最管用,他聽了會開悟。中國孔子在那個時候教學,也沒有文字、也沒有講義,孔子所說的,是孔子過世之後,學生從記憶當中把它寫出來,這個流傳在後世。釋迦牟尼佛亦複如是。佛滅度之後,阿難這是個最聰明的人,記憶力最強,聽一遍幾乎一生都不會忘記,讓阿難尊者複講,把以前佛所講的重複講一遍,這樣記錄下來成爲經典,流傳給後世。講經的時候聽衆是五百阿羅漢,這大阿羅漢他們來做證明,證明阿難講得沒錯,佛是這麼說的,這才能記錄。如果當中有一個人提出意見,好像沒聽佛這樣講過,這一句就得刪掉。所以結集經藏不是多數就通過,一個人提出意見就不能通過,結集經藏這樣的嚴格,爲了取信于後世。
經典傳到中國來作翻譯,翻的有沒有問題?這是讓我們後人懷疑,特別是現代人。我初學佛的時候就懷疑,爲什麼?我們一篇古文,《古文觀止》一篇古文,你叫這些文學家把它翻成白話文,十個人翻十個人不一樣,意思大同小異,裏面用的文字句法不相同。能不能把原味翻出來?很難,幾乎翻不出來。這就讓我們懷疑了,佛經典這麼多,經過這麼多次的翻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譯場、不同的人,能沒差錯嗎?我們這個疑慮關系太大了,爲什麼?只要有懷疑,信根就紮不住,就會全功盡棄。我們向老師請教,老師告訴我們,中國跟佛有特別的緣分。當時我們想不出來,以後我們知道,爲什麼?中國老祖宗提倡孝道,佛是師道,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就不會有師道。我們看佛教的承傳,佛滅度之後弟子向四面八方去宣傳,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沒有了,有些地方六、七百年就沒有了。像爪哇,我們去參觀那七百年,阿富汗那邊大概也只有七百年的樣子,它就衰了。唯獨傳到中國來的這一支,到現在兩千年了,還存在。現在確實末法,末法是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沒有真修行的,這叫末法;如果有講經、有聽經、有真修行的,那叫像法,有真修行的;有證果的那是正法,這是古大德所說的標准。但是淨宗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證果,所以這個法門縱然是在末法時期,它是末法時期裏頭的正法,這太難得了。修其它的法門難!
黃念祖老居士他的身分是金剛上師,金剛阿阇黎。他告訴我,中國到今天禅沒有了,不要說開悟的沒有,得定的都沒有了。早一個時期還有得定的,像虛雲老和尚他們得定的,沒開悟,開悟的沒有了。他說現在在這個時代,連得定的都沒有。學密,他說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年,修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他知道,太難了。唯獨淨土還真有念佛往生的,所以他自己晚年,最後他念佛往生。在病重的時候我去看他,他告訴我,每天念十四萬聲佛號,他是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一天十四萬聲。大概念了半年他走了,他是念佛往生的。注這個批注功德大!這是大好事。我說他這一生到這來,大概就是爲幹這樁事情,爲我們做示現,病中非常辛苦,日夜不休,六年的時間完成這部批注,讓大家看到生感恩的心。這個批注確實能度末法九千年的衆生,爲什麼?淨土就講清楚、講明白,這個很難得。夏蓮老五種原譯的會集,會集得好、會集得非常精彩,五種原譯本裏面佛所說到的一句不漏,重複的都刪掉,這非常難得。這兩個人是來度末法時期衆生的,這也不是凡人。
修因,這是發心修無量行願,四弘誓願第一願是發願度衆生,大菩提心。要度衆生必須自己要有德行,那就得斷煩惱,有煩惱你就沒有法子度衆生。煩惱斷了之後還要學法門,這個次序我們一定要重視,你就不會躐等。不發心,沒有一個力量在推動你,你會懈怠、你會退轉。強烈度衆生的願望,這個力量推著你勇猛精進,你不會後退,你不會改變念頭。世間人的事業,推動的力量不外乎名、利兩個字,對他有名有利的,沒有名利他就不幹了。中國大陸在沒開放之前,全世界人對中國大陸怎麼看法?中國人民是世界上最懶惰的人民,他什麼都不要幹,有公社、有飯吃,幹也是這麼多,不幹也是這麼多,所以大家都不幹,沒人願意幹事。你看這一開放之後,幹的自己可得利益,他就拼命幹,就富起來了,就這麼個道理。學佛的人他什麼都不要,他爲什麼也這樣子拼命、勇猛精進在幹?他有個願力,「衆生無邊誓願度」,就這個願力。願力比名利心還要厲害,他是真的,他一點都不假,這個力量推動,所以他能夠成佛道。
所以必須要放下,煩惱放下才能成就德行,放下見思煩惱叫阿羅漢,放下塵沙、無明,天臺大師所說的分證即佛,六即佛裏頭分證佛。分證佛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妙覺稱爲究竟佛,這六即佛裏頭究竟佛。肯定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煩惱不斷,學法門錯了。很辛苦而且沒有學到正的,你所修學的東西,夾雜著妄想在裏頭不純,你得不到真東西;心愈清淨,你得到東西愈多、愈真實。你心不清淨,所以佛定的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斷煩惱,老師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個意思是什麼?這個意思就是斷煩惱。一門深入是斷煩惱的一種方法,對知識分子特別有效果,你好學,你就學一門,別學多。一門一遍一遍的學,中國古人有句經驗的話,叫「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如果這部經,你老老實實的不加妄想,你什麼也別想它,你一遍一遍學,學上一千遍自然就通了,爲什麼?大概學到六、七百遍的時候,你就得叁昧。學的方法那就是戒律、規矩,你就依照這個方法學,學久了他就得定、就得叁昧,得叁昧再久了他就開悟,開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再廣學多聞,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學得快,一部大經大論不必費很長的時間。
龍樹菩薩開悟,他是別教初地,開悟之後學經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只用叁個月就學完了。我們能不能相信?能。有例子,在中國出現一個惠能法師,這個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確確實實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了。他是一時放下的,這叫頓舍,一念之間全部舍掉,舍掉就開悟。這個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他那年二十四歲就開悟,把開悟的狀況向五祖報告,那等于他的博士論文就二十個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一聽行了,《金剛經》不必講了,衣缽就給他,句句是真話。我們在《壇經》上看到,法達禅師誦《法華經》叁千部,大概要十年時間。《法華經》長,一天頂多只能念一部,七卷每一卷都很長,大概也將近十年,一門深入。到曹溪去參訪六祖,見面的時候,拜下去頭沒著地,起來六祖問他,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他也很老實,誦《法華》叁千部,很值得驕傲。六祖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不知道,答不出來,最後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過,當然他不會看經,但是別人要是念給他聽,他就知道,你念得這麼熟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