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二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二集)  201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5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五十五面,倒數第叁行,最後一句看起:

  「神足(亦雲如意足)者,《會疏》雲:此有叁:一運身通。謂乘空行,猶如飛鳥。二勝解通。謂極遠方,作意思維,便能速至」,就能夠到。第叁是「意勢通。謂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到」。前面我們學到此地。我們在中國古老的筆記小說裏面看到很多,我們相信那是事實。前面我跟諸位舉的例子,朱鏡宙老居士親眼看到鬼,他才相信,不是親眼看的,他都不能相信,一定親自接觸,一點不假。鬼有小五通,他也能變,也有能力這個地方沒有了,那個地方出現。鬼道裏頭好像沒有距離、沒有先後。我們看到一些報告,中日戰爭的時候,在中國死亡的這些日本將士,現在還在打仗,苦不堪言,中日雙方的將領都求超度。他們沒有身體,他們比人自在,想到什麼地方就能到什麼地方,這是報得的神足通。雖然沒有界限,可是鬼道裏頭有鬼道的關卡。譬如進入別的國家,那個國家有護法神,如果你神通能力大的,他沒有障礙;你能力很小的,他就不讓你進去,就把你攔住。神通力大的攔不住,他來去自由。所以哪個地方有講經的、有念經的,他們都非常喜歡去聽;有念佛的,他們也跟著大家一起念佛,所以像這些道場裏面的活動,就有很多異象,也有很多有緣的人看到、聽到、接觸到了,這都能看到異道衆生他們有這些小通。這是經論裏頭常常提到的,雖然有叁類不同,但是他神通沒有障礙是相同的。

  下面說,「又《大論》」,這《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裏頭也說,「如意通」,如意通就是神足通,「有叁種」,第一個「能到」,再遠的地方,他起心動念就到了,所以不需要交通工具。第二種「轉變」,他能分身,他能變化。連鬼都能變,你的那些冤親債主,在你臨命終時,他變成你家親眷屬的模樣來引誘你,這《地藏經》上都有說明。人在沒有斷氣的時候說,我看到哪一個人在門口,我看到他了。那真的,那絕對不是他的親屬,是冤親債主,這個時候來誘惑他,帶他去,再報複他,多半是這個情形。所以學佛的人知道,遇到這個情形,千萬不能上當,一定要念佛。你念佛,他就走了,你就看不到他。還有神通大的,他會變現佛菩薩樣子來接引你,這很可怕!這是佛告訴我們,他不會現本尊,就是他所現的佛,釋迦佛、彌勒佛,或者現其它的佛,他不能現阿彌陀佛。他現阿彌陀佛,有護法神幹涉,不可以冒充本尊。不是本尊,你誘惑他,他跟你去了,護法神不管你,現本尊是決定不可以的。你一生都是拜阿彌陀佛,臨終阿彌陀佛是本尊,他一定現前,不是他現前,那你自己有障礙。

  障礙不外乎兩樁,一個是煩惱,一個是業障。所以斷煩惱、消業障,這是真正功夫。我們說我念佛、我念經、我拜佛,那是手段,那是方法,斷煩惱、消業障的方法。這個方法有沒有效是另外一樁事情,不能把方法當作功夫,那就錯了。有人念佛,念佛這最方便的方法,但是他有懷疑、他有夾雜,這個功夫完全被破壞了,念得再多,不産生效果。有人念佛念幾聲,阿彌陀佛就出現了,雖然念得少,他的心專,他不散亂,他有誠意。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這個人有十分誠敬、有萬分誠敬,念幾聲抵得那個散亂的念幾萬聲,都比不上他,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淨土裏頭有一個很好的指導原則,我們一定要把它記住,佛常講「心淨則佛土淨」。這個心靜不下來,這個事情麻煩。找一個清淨環境去住,沒有人擾亂,閉關或者是住山。以前李老師跟我說過,那不是ㄧ般人能成就的。有資格閉關、住山的是有一定的功夫,還差一點、還不到家,所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找一個地方加功用行。這屬于加行,能夠提早成就,這是閉關住山一心修行的目的,初學不行。像開悟,大徹大悟,將悟未悟這個時候,你已經到這個境界,就差那麼一點,這個可以。另外一種,名氣太大,應酬太多了,來看你的人絡繹不絕,你沒有辦法用功,那這個用閉關、住山拒絕外緣,這個可以。我們這兩種條件都沒有,你就沒有資格住山、閉關。

  我們以前年輕不懂,真的有同修受了戒,沒幾天,他的緣分不錯,有人提供關房,他去閉關去了,我們都很羨慕。我在臺北也有人提供山上一棟花園小洋房,打仗的時候這都是大富長者他們的別墅,戰爭結束之後他們搬回城裏住了,那個房子在山上,沒人住,歡迎我們到那裏去閉關去。我到臺中,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報告,他才給我說這麼多事情,我們才懂得閉關是什麼條件。老師講完之後,「你想想看,你有沒有資格?」這就不敢去了。老師後頭說一句,你好好想想,趙州八十猶行腳,還要去參學,他爲什麼不找個地方好好休息,去閉關、去住山去,八十歲還要到外面參訪?道理沒搞清楚!讓我們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在世,爲什麼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老人家爲什麼不閉關、爲什麼不住山?閉關住山不能利益衆生。但是成就之後可以,只有一個條件,沒有法緣,可以去閉關、去住山,沒有法緣。住山、閉關的意思就是告訴大家,我已經大徹大悟了,我已經明心見性了,你們沒有地方學,可以到我這來學,是這個意思,就是招生的味道。如果叩關的人有問題向他請教,他答不出來,可以把他關門打開,出來跟我一道參學,你還不夠資格。古時候確實有這種情形。

  所以信解行證,這是古來祖師大德,清涼就用這四個字來判《華嚴經》,四分。第一個要相信,第二個是求解,信了以後解,解了以後才能行,連念阿彌陀佛都得要解了之後才能行,行才有力量。爲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那個念佛的人沒有解。沒有解,信不可靠,那個信實在講是半信半疑,別人給他講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好,他就動心了,他就把握不住了,爲什麼?解得不夠透徹。所以信了之後求解的時間長,行不難,知難行易,章嘉大師說,佛法是知難行易。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要那麼長的時間。尤其,我們在四十九年講經過程當中能夠體會到,大乘難。你看佛說小乘就十二年;方等是大乘的預備班,八年;正式講大乘,般若,二十二年;最後法華,那是ㄧ乘法,在大乘之上,一佛乘,八年。我們從世尊這個示現就知道,佛法的核心是般若,般若講空慧,這個難懂,要用這麼長的時間。你不能解,你就沒有辦法行,你行不得力,行得力才有成就,才能契入境界,入就是證,信解行證,這就圓滿了。

  淨宗也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但是淨宗裏頭有特殊,其實其它宗派也有,各人善根福德不相同。淨宗裏面最明顯的,我說他們是真正地道的上上根人,他們真信,他們並不了解,他真信,一點都不懷疑,真正願生淨土,親近彌陀。什麼都不懂,什麼他都不想學,《彌陀經》他會念,他不想懂,他就老實念,臨命終時,往生瑞相稀有,他真的去了,這種人上上根人,真簡單!這就是李老師常說的阿公阿婆,這鄉下的,不認識字的,他們遇到這個法門,叁年五載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老師說這是下愚之人。淨土法門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的人他聽了決定相信,沒有懷疑,信願持名,他到極樂世界了,下愚之人亦如是。下愚跟上智是平等的,到達極樂世界是平等。最難度的就當中這一分子,不上不下,占人數是決定大多數,現在稱之爲知識分子,難度,不上不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爲誰?就是爲這些人。

  宗門、性宗,這都是上智之人,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所說的,禅宗專接上上根人,上根人都沒有分。淨土宗是另外一個辦法,是接引另一類上上根人,看起來是下愚,他就那麼老實、就那麼聽話。所以這種上上根人他具足叁個條件,老實、聽話、真幹,他就能成功。這兩種人都具足圓滿的信心、堅定的願心,這句佛號他不夾雜,他沒有懷疑,他能念到底,句句相應。與自性相應,與彌陀相應,真的是古人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的念念跟佛是溝通的,得佛力加持,我們認爲他下愚,古大德說愚不可及,他那個下愚我們比不上他,這真的。我們能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上上根那是學不到的,這種下下根是可以學的,但是也不容易。李老師告訴我,他一生就想學下愚,學不到!真想學。爲什麼學不到?還是念頭太多了,這個世間利益衆生的事業很多,這也想做,那也想做,他就學不到了。鄉下老阿公沒有福報,想什麼都是妄想,做不成,一事都做不成,自己生活勉強有個溫飽,他也就知足了,什麼妄想都沒有,這是他能成就的真正原因。

  那我們要想真正學他,要學範蠡。春秋時候範蠡,人家做生意發財了,把所有的財産都分給那些貧窮、窮苦的人,統統拿去救濟,財散光了。散光就老實了,不散光不老實,一定要散光才老實,連明天吃的都沒有了,人才會老實,才會一心念佛。明天沒得吃沒有關系,我老實念,後天沒得吃沒有關系,七天肯定往生。他就求往生,他不求留在這個世間,他對于這個世間、活在這個世間他根本沒有絲毫留戀,這個人老實,真老實。可是範蠡,我覺得那個人也是菩薩,他要給世間人做榜樣,散光了,從小生意、小買賣再開始,再又做起,做上叁年又發大財,比上次還發得多。叁聚叁散,再散,散了沒有隔幾年又發了,給世間人做個證明,愈施愈多,財是你的丟不掉,他給人做了個好榜樣。有財要散,愈散愈多,布施,愈施愈多,不要去積,積財喪道,積裏頭有悭吝心,悭吝心將來是餓鬼道。能夠把財散,幫助一切苦難衆生,跟這些人結緣,自己是行菩薩道,與廣大衆生結法緣,這個事情多好!哪有比這個事情更好的。

  《智度論》裏面講的如意通叁種,第一個「能到」,他沒有障礙,想到哪裏就到哪裏;第二個「轉變」,像孫悟空七十二變,那是屬于神足通,有這種能力;第叁…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