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二集)  201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五十五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神足(亦云如意足)者,《会疏》云:此有三:一运身通。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胜解通。谓极远方,作意思维,便能速至」,就能够到。第三是「意势通。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到」。前面我们学到此地。我们在中国古老的笔记小说里面看到很多,我们相信那是事实。前面我跟诸位举的例子,朱镜宙老居士亲眼看到鬼,他才相信,不是亲眼看的,他都不能相信,一定亲自接触,一点不假。鬼有小五通,他也能变,也有能力这个地方没有了,那个地方出现。鬼道里头好像没有距离、没有先后。我们看到一些报告,中日战争的时候,在中国死亡的这些日本将士,现在还在打仗,苦不堪言,中日双方的将领都求超度。他们没有身体,他们比人自在,想到什么地方就能到什么地方,这是报得的神足通。虽然没有界限,可是鬼道里头有鬼道的关卡。譬如进入别的国家,那个国家有护法神,如果你神通能力大的,他没有障碍;你能力很小的,他就不让你进去,就把你拦住。神通力大的拦不住,他来去自由。所以哪个地方有讲经的、有念经的,他们都非常喜欢去听;有念佛的,他们也跟着大家一起念佛,所以像这些道场里面的活动,就有很多异象,也有很多有缘的人看到、听到、接触到了,这都能看到异道众生他们有这些小通。这是经论里头常常提到的,虽然有三类不同,但是他神通没有障碍是相同的。

  下面说,「又《大论》」,这《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头也说,「如意通」,如意通就是神足通,「有三种」,第一个「能到」,再远的地方,他起心动念就到了,所以不需要交通工具。第二种「转变」,他能分身,他能变化。连鬼都能变,你的那些冤亲债主,在你临命终时,他变成你家亲眷属的模样来引诱你,这《地藏经》上都有说明。人在没有断气的时候说,我看到哪一个人在门口,我看到他了。那真的,那绝对不是他的亲属,是冤亲债主,这个时候来诱惑他,带他去,再报复他,多半是这个情形。所以学佛的人知道,遇到这个情形,千万不能上当,一定要念佛。你念佛,他就走了,你就看不到他。还有神通大的,他会变现佛菩萨样子来接引你,这很可怕!这是佛告诉我们,他不会现本尊,就是他所现的佛,释迦佛、弥勒佛,或者现其它的佛,他不能现阿弥陀佛。他现阿弥陀佛,有护法神干涉,不可以冒充本尊。不是本尊,你诱惑他,他跟你去了,护法神不管你,现本尊是决定不可以的。你一生都是拜阿弥陀佛,临终阿弥陀佛是本尊,他一定现前,不是他现前,那你自己有障碍。

  障碍不外乎两桩,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业障。所以断烦恼、消业障,这是真正功夫。我们说我念佛、我念经、我拜佛,那是手段,那是方法,断烦恼、消业障的方法。这个方法有没有效是另外一桩事情,不能把方法当作功夫,那就错了。有人念佛,念佛这最方便的方法,但是他有怀疑、他有夹杂,这个功夫完全被破坏了,念得再多,不产生效果。有人念佛念几声,阿弥陀佛就出现了,虽然念得少,他的心专,他不散乱,他有诚意。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这个人有十分诚敬、有万分诚敬,念几声抵得那个散乱的念几万声,都比不上他,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净土里头有一个很好的指导原则,我们一定要把它记住,佛常讲「心净则佛土净」。这个心静不下来,这个事情麻烦。找一个清净环境去住,没有人扰乱,闭关或者是住山。以前李老师跟我说过,那不是ㄧ般人能成就的。有资格闭关、住山的是有一定的功夫,还差一点、还不到家,所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找一个地方加功用行。这属于加行,能够提早成就,这是闭关住山一心修行的目的,初学不行。像开悟,大彻大悟,将悟未悟这个时候,你已经到这个境界,就差那么一点,这个可以。另外一种,名气太大,应酬太多了,来看你的人络绎不绝,你没有办法用功,那这个用闭关、住山拒绝外缘,这个可以。我们这两种条件都没有,你就没有资格住山、闭关。

  我们以前年轻不懂,真的有同修受了戒,没几天,他的缘分不错,有人提供关房,他去闭关去了,我们都很羡慕。我在台北也有人提供山上一栋花园小洋房,打仗的时候这都是大富长者他们的别墅,战争结束之后他们搬回城里住了,那个房子在山上,没人住,欢迎我们到那里去闭关去。我到台中,把这个事情向李老师报告,他才给我说这么多事情,我们才懂得闭关是什么条件。老师讲完之后,「你想想看,你有没有资格?」这就不敢去了。老师后头说一句,你好好想想,赵州八十犹行脚,还要去参学,他为什么不找个地方好好休息,去闭关、去住山去,八十岁还要到外面参访?道理没搞清楚!让我们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在世,为什么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老人家为什么不闭关、为什么不住山?闭关住山不能利益众生。但是成就之后可以,只有一个条件,没有法缘,可以去闭关、去住山,没有法缘。住山、闭关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我已经大彻大悟了,我已经明心见性了,你们没有地方学,可以到我这来学,是这个意思,就是招生的味道。如果叩关的人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答不出来,可以把他关门打开,出来跟我一道参学,你还不够资格。古时候确实有这种情形。

  所以信解行证,这是古来祖师大德,清凉就用这四个字来判《华严经》,四分。第一个要相信,第二个是求解,信了以后解,解了以后才能行,连念阿弥陀佛都得要解了之后才能行,行才有力量。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那个念佛的人没有解。没有解,信不可靠,那个信实在讲是半信半疑,别人给他讲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他就动心了,他就把握不住了,为什么?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信了之后求解的时间长,行不难,知难行易,章嘉大师说,佛法是知难行易。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要那么长的时间。尤其,我们在四十九年讲经过程当中能够体会到,大乘难。你看佛说小乘就十二年;方等是大乘的预备班,八年;正式讲大乘,般若,二十二年;最后法华,那是ㄧ乘法,在大乘之上,一佛乘,八年。我们从世尊这个示现就知道,佛法的核心是般若,般若讲空慧,这个难懂,要用这么长的时间。你不能解,你就没有办法行,你行不得力,行得力才有成就,才能契入境界,入就是证,信解行证,这就圆满了。

  净宗也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但是净宗里头有特殊,其实其它宗派也有,各人善根福德不相同。净宗里面最明显的,我说他们是真正地道的上上根人,他们真信,他们并不了解,他真信,一点都不怀疑,真正愿生净土,亲近弥陀。什么都不懂,什么他都不想学,《弥陀经》他会念,他不想懂,他就老实念,临命终时,往生瑞相稀有,他真的去了,这种人上上根人,真简单!这就是李老师常说的阿公阿婆,这乡下的,不认识字的,他们遇到这个法门,三年五载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老师说这是下愚之人。净土法门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的人他听了决定相信,没有怀疑,信愿持名,他到极乐世界了,下愚之人亦如是。下愚跟上智是平等的,到达极乐世界是平等。最难度的就当中这一分子,不上不下,占人数是决定大多数,现在称之为知识分子,难度,不上不下。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为谁?就是为这些人。

  宗门、性宗,这都是上智之人,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禅宗专接上上根人,上根人都没有分。净土宗是另外一个办法,是接引另一类上上根人,看起来是下愚,他就那么老实、就那么听话。所以这种上上根人他具足三个条件,老实、听话、真干,他就能成功。这两种人都具足圆满的信心、坚定的愿心,这句佛号他不夹杂,他没有怀疑,他能念到底,句句相应。与自性相应,与弥陀相应,真的是古人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的念念跟佛是沟通的,得佛力加持,我们认为他下愚,古大德说愚不可及,他那个下愚我们比不上他,这真的。我们能真正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上上根那是学不到的,这种下下根是可以学的,但是也不容易。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就想学下愚,学不到!真想学。为什么学不到?还是念头太多了,这个世间利益众生的事业很多,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他就学不到了。乡下老阿公没有福报,想什么都是妄想,做不成,一事都做不成,自己生活勉强有个温饱,他也就知足了,什么妄想都没有,这是他能成就的真正原因。

  那我们要想真正学他,要学范蠡。春秋时候范蠡,人家做生意发财了,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那些贫穷、穷苦的人,统统拿去救济,财散光了。散光就老实了,不散光不老实,一定要散光才老实,连明天吃的都没有了,人才会老实,才会一心念佛。明天没得吃没有关系,我老实念,后天没得吃没有关系,七天肯定往生。他就求往生,他不求留在这个世间,他对于这个世间、活在这个世间他根本没有丝毫留恋,这个人老实,真老实。可是范蠡,我觉得那个人也是菩萨,他要给世间人做榜样,散光了,从小生意、小买卖再开始,再又做起,做上三年又发大财,比上次还发得多。三聚三散,再散,散了没有隔几年又发了,给世间人做个证明,愈施愈多,财是你的丢不掉,他给人做了个好榜样。有财要散,愈散愈多,布施,愈施愈多,不要去积,积财丧道,积里头有悭吝心,悭吝心将来是饿鬼道。能够把财散,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这些人结缘,自己是行菩萨道,与广大众生结法缘,这个事情多好!哪有比这个事情更好的。

  《智度论》里面讲的如意通三种,第一个「能到」,他没有障碍,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第二个「转变」,像孙悟空七十二变,那是属于神足通,有这种能力;第三…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