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六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六集)  2012/2/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9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二十七頁,倒數第叁行,從第二句看起:

  「極樂世界,無量清淨莊嚴,全顯當人自性。心作心是,理事無礙」。這幾句經文,佛陀透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全顯當人自性。大乘教裏面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極樂世界如是,我們現前的環境亦如是。極樂世界是我們本性本善所造的,我們現前生活的環境是我們當前習性所造的。大乘教裏頭佛告訴我們,一切法,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皆是心現識變,心現沒有識變,就是極樂世界;有識變,那差別就很大了,有天堂,有地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決定不會有怨天尤人的念頭。爲什麼?古人所說的自作自受,怎麼能怪別人?這個地方講的心作心是,真的,自己做自己受用。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心作,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菩薩,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降下來,是心是凡夫,是心作凡夫;是心是人,是心作人;是心是地獄,是心作地獄;是心是畜生,是心作畜生。得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搞通、搞明白之後,在這個遍法界虛空界自己做主,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大乘相宗告訴我們,每個衆生阿賴耶識裏頭的種子都是圓滿具足。阿賴耶識裏頭有作佛的種子,有作菩薩的種子,也有作妖魔鬼怪的種子,什麼玩意都有,齊全的,那就看你要作什麼了。看你要作什麼,想作什麼就作什麼,真的一點都不錯。十法界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在別人,與佛菩薩不相幹,與上帝也不相幹,與閻羅王也不相幹,全是自己做主。正因爲這個原因,教學就重要了。你受過這個教學,聖賢的教育,你智慧就開了,這十法界想到哪裏去就到哪裏去。去的時候,去的時候幫助衆生,自己不造業,那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至少也是羅漢。爲什麼?他不迷,他了解事實真相。六道衆生不知道事實真相,四聖法界裏面,知道事實真相,煩惱習氣沒斷,所以他不會做壞事,他居住的處所稱爲淨土,清淨莊嚴。所以,這個信息非常重要。

  在這個經注裏面,這樣的話說過很多遍,說很多遍就是提醒我們,要我們記住,不要忘掉,自己做主宰。念頭一轉,是善念、是清淨的念頭,無量無邊的福慧都在其中,有福有慧。迷了的時候不知道,會做錯事。做再錯的事情也不怕,爲什麼?覺悟就回頭了。受報也不喊冤枉,爲什麼?也歡歡喜喜接受,我自己造的,我自己應該要接受,報完了,身心清淨。所以你做善,你要得善報,你造惡,你要得惡報,善惡都是報應。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善惡,沒有吉凶禍福,那是我們學習最後的目標,我們要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叫做圓滿成佛,成佛,有不圓滿,有圓滿的,回歸自性是圓滿的。住在實報莊嚴土那些佛沒有圓滿,圓滿就回歸自性了。

  所以這後面說,你看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宣流正法」。水會說法,鳥也會說法,樹林,風吹樹葉、枝條,它都會說法。「聲色香光」,這講了四樁事情,音聲,說法的音聲,色彩、寶香、佛光,在極樂世界這是不會中斷的,無論你在什麼處所,你都能看見、都能聽見,增長你的道業。所以那個世界不會退轉,你每天都是進步,沒有退步的。不但佛菩薩教你,連這些水鳥樹林、聲色香光都在幫助你,都是你學習的增上緣。「重重無盡,自在無礙」。所以我們要認定,極樂世界是個佛教大學、是個佛學的書院,它不是別的場所,到那個地方是去求學去的。沒有畢業,你是菩薩,畢業了,你就成佛了,沒有第二種人。生到極樂世界全是菩薩,菩薩就好比是學生,學生程度不齊,有小學生、有中學生、有大學生、有研究生,極樂世界統統都有。實報莊嚴土的是研究生,方便有余土是大學生,凡聖同居土是小學生、中學生。那是一所了不起的學校,往生是上學去的。

  「全是圓明具德,不可思議」。全是,樣樣都是,水也是,鳥也是,樹也是,花也是,連大地都是,不僅是一切人,全是;圓是圓滿,明是光明,具是具足,萬德萬能。這還得了嗎?真正不可思議!「舉體是事事無礙法界」,跟《華嚴》完全相同。《華嚴》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西方極樂世界跟華嚴境界完全相同,全是事事無礙法界。人生之樂這是到極處了,這種樂是真樂,沒有副作用,這種樂永遠不會變質。「複以聞名便登不退」,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加些什麼?這四條這還得了!聽到一句阿彌陀佛,你就證不退轉,叁種不退轉你都得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見樹」你就悟無生法忍,這是前面說的見樹得叁種忍,第叁種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七地以上,這個地位馬上提升,提這麼高!

  「十念必生淨土」,這就告訴你,我們取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上學,不難,你看十念就能成功。這十念是指臨終最後的十念,臨終最後時十念,不能沒有准備的工作。准備,我們現前就要修十念,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無論在什麼時候,特別是緊要關頭的時候,你第一個念頭起來是想佛,你就決定往生,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就怕在緊急關頭的時候他不是想佛,多半人想什麼?多半人想媽,這一媽,就問題嚴重了。在非常驚慌失措的時候,你看看,他頭一個就喊媽。這人心裏頭有媽,這很難得,不容易!如果心裏面頭一個還顧著名聞利養,現在人想媽的人不多了,大概頭一個想錢,錢是多多益善,是個無底洞,貪心!從前人想媽,爲什麼?從小教育教成的,倫理的觀念真紮了根,父子那種親情根深蒂固,現在沒有了。現在父子,在外國,父子是什麼關系?朋友的關系。所以在外國五倫只剩了一倫,就都是朋友,這個社會真就有問題了。

  五倫不缺,這個社會安定、和諧、圓滿,五種關系樣樣都顧到,一樣不缺。父子、君臣,君臣是領導與被領導,君臣有義,仁義。夫婦、長幼,他不說兄弟,說長幼,年小對年長的一定有尊敬,年長對年小的一定有慈愛。朋友有信,朋友相互照顧,真的是互相關懷、互相愛護、互助合作。中國社會千萬年來,五倫的社會,五倫是圓滿的人道!中國文化要是斷掉了,活在這個地球上毫無意義。遍法界虛空界星球很多,別的地方去了,不要到這個地方來了。人道是天道的基礎、是聖道的基礎、是佛道的基礎,沒有這個東西,所有都不能夠建立。它是根基,你說這個東西多重要。全是圓明具德,我們也可以把這句話說在五倫上,五倫確實全是圓明具德,能幫助人成聖成賢,能幫助人作佛作聖。

  「凡夫例登補處」,這個只有極樂世界有,十方諸佛剎土裏面沒有的。我們對于淨土只要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只要真願,我這一生就這麼一個目標,就這麼一個方向,希望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就好像念書的學生,目標當中鎖定這個大學,我就想考進這個大學,其它的念頭沒有。我就希望親近阿彌陀佛,這個信念要是非常非常的堅定,不會動搖,這個人念佛往生,品位就非常高。所以我常說,我們對于鄉下這些阿公阿婆,特別是這些老阿婆念佛,你看她笨笨的,什麼都不會,你問她什麼都不知道,她就曉得一句阿彌陀佛。你給她講一大堆的話,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底有沒有聽進去,不知道,她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人不得了!這個人往生的時候品位高,別以爲我們聰明,我們不如她,她純,我們念佛有夾雜。功夫就在這個地方算,愈純,地位就愈高,我們有懷疑,還有雜念,生到極樂世界就不錯了,品位不能跟他們比。中國古人有句話說,「上智與下愚不移」,換句話說,上智跟下愚可以畫等號,上智上上品往生,下愚也是上上品往生。古人有句話感歎說,「愚不可及」,他那種愚我比不上他,那就是什麼?專、純。我們今天要想成就,真的要學這種人,別學聰明人,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學這種老實人。當然,也要有客觀環境,所以古人對于環境的選擇非常重要。但是真正發心的人,一定會有這種環境給他,佛菩薩照顧你,阿彌陀佛保佑你,我們自己要認識,這個是先決條件。

  「極樂同居所獨有」,同居土是最下一層的,四土最下是同居土,但是同居土裏面能夠例登補處,這就跟上上品畫了等號。「故雲無上殊勝超世之願」,彌陀這一願確實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是諸佛如來沒有智慧,不是諸佛如來的德行比不上阿彌陀佛,不是的,他們智慧德能是平等的,那些佛沒想到。阿彌陀佛有沒有想到?阿彌陀佛也未必想到。那他爲什麼會有這一願?他去參觀、去考察諸佛世界,看到有這些事情,他發的這個心。諸佛如來修行證果成佛了,未必去到每一個佛土裏頭去做考察的工作,去參觀、考察,沒有。他幹了這樁事情。前面我們讀到,他參觀、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是表法的,代表大圓滿。密宗以二十一代表圓滿,《華嚴》用十代表圓滿,《彌陀經》用七代表圓滿。七怎麼說?四方、上下、當中,這七,這是圓滿,從空間講的。十是數字,從一到十是個圓滿數字。密宗用二十一,二百一十億這就代表大圓滿,圓滿當中的圓滿,表這個意思。所以殊勝超世願從這麼來的。

  所以方老師讀佛經告訴我這些事情,這不是隨便說的,真正是有真憑實據,而且非常合乎邏輯,不是自己胡思亂想。到處去看,到處去考察,中國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你一定要多看,那個智慧是真實的。不看,坐在家裏想,有時想偏了、想歪了,那受害的人可多了,一定要經過實地去考察。彌陀發現有這些事情,他發這個大願來彌補這些缺陷,成就一切衆生本性本善的功德。這是一切衆生爲什麼能成佛,爲什麼從下愚能夠得到上上品,因爲他本性本善,他本來是佛,他作佛是應該的,沒有什麼稀奇。所以這些都在遇緣不同,善導說得好,「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你遇的緣殊勝,他…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