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四集) 2012/3/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3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七十頁倒數第五行,從批注看起:
『善護口業』下六句,「表菩薩身口意叁業清淨。叁業之中」,則以『善護意業』爲首要。「是即菩薩善護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達真源,遠離生滅。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是以意業」,『清淨無染』。經文叁業的排列順序,跟一般經典稍稍不同,一般經都是把身擺在第一,口擺在第二,意擺在第叁,這個地方口業擺在第一。我們看到這經文,會聯想到必定有用意,沒有用意不可能隨便改動順序,改動順序一定有很深的意思。一個頭、一個尾往往都是最重要的教誨,口業放在第一,我們會感覺到口業最容易犯。人不能不說話,說話就是口業。怎麼叫善護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這叫善護口業。妄言是欺騙別人,這是造孽。罪業的深重要看動機,要看對人傷害的程度,程度裏頭有空間大小不同,時間久暫不同,所以果報差別很大。這都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否則的話,這叁句做不到。這叁句是修行的大根大本,內容就是《十善業道》,叫身叁、口四、意叁。
口業很複雜。言語,我們已經養成習慣,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們這個言語說出去之後有什麼影響,是善是惡自己真的不清楚,何況深遠的影響更不知道。佛菩薩說話,句句都是利益衆生,不是利益衆生的他不說,沒有言語。身業是爲一切衆生做示範的,意業是念念想著一切皆成佛,這還得了!沒有一絲毫的惡念,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所以念老在批注裏頭首先給我們講意業,也有道理。意是念頭,念頭是因,身與口都是聽命于念頭,念善,言善、行善;念不善,言不善、行不善,所以念比什麼都重要。身口意,意總是放在最後。菩薩知道善護口業,特別提出一句『不譏他過』,別人的過失不能說。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因爲這叁種業,不善造到極處,才感得社會混亂、天地不甯、災難頻繁,全是不善業的招感。我們讀這叁句經文感觸非常深。阿彌陀佛他在因地就做到,圓滿的做到,所以才有那麼偉大的成就,極樂世界。我們想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身口意要跟他靠近,盡量靠近,不能違背。靠近有難處,你對這個造惡的人寬宏大量,那個受害的人怨恨到極處,他念念想報複,我們現在講原諒他,他能接受嗎?確實很難接受。他是爲他個人想,他受的傷害太大,太痛苦了;菩薩是爲一切衆生想,不是爲個人。造作極重罪業的人,他也是衆生,他也有佛性,他也有本善,爲什麼造這麼重的罪?一時迷惑,闖下了大禍,還不知道忏悔。
在現前這個世界上,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中國千萬年老祖宗世世代代教化後代,沒有中斷過。這當中只有奉行程度上不相等,太平盛世認真去做、去奉行,亂世的時候馬馬虎虎,不認真去做,這種情形,但是到我們這一代沒有了,斷掉了,沒有人講倫理,不懂,沒有人講五常、四維、八德,這些東西對現在人來說太生疏了,聞所未聞。現在人心目當中所謂的人生觀、價值觀,它不是中國的,外國的。誰來教他們?今天最大的老師是媒體,電視在教。哪一家不看電視?哪個人不看電視?看電視不知不覺的就全學來了。電視內容是什麼?教你殺盜淫妄。好的沒有教,壞的教全了,全世界人都在學,你有什麼法子!所以現在人不懂得真妄,不懂得邪正,不懂得是非,不懂得善惡,甚至于連利害都不懂得。父母教不了孩子,老師教不了學生。這個是人間幸福的根源,是德行的大本,這個東西沒有了怎麼辦?現在的人沒人管了,倫理道德沒有了,因果管不了,不相信,法律管不了,沒人管了。到沒有人管的時候老天就來管,老天管這個事情是不得已,人自作孽。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想想真是非常幸運,我們遇到了佛法,遇到了大乘。不管怎麼樣,學得怎麼樣,像不像,另外一回事情,能遇到就是有福報,跟佛有緣,這一生縱然不能成就,阿賴耶識裏頭種了善根,來生後世決定有一天要成佛,這是肯定的。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想成就,那就得講相應的。經教,這是入門的地方,不懂經教你不能入門。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頭說得好,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不離經教。世尊在世,辛辛苦苦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我這一天四個小時,釋迦牟尼佛一天不止,我們給他估計至少十二個小時。他上課教學並沒有教室,常隨弟子是由淺而深慢慢的提升。除常隨弟子之外,臨時來學的多,絕對比常隨衆多,來跟佛住兩個月的、住叁個月的,跟佛住二、叁天的,住一、二個星期的,這樣的人太多了,川流不息。有問題都得請教,佛都要教他。這些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什麼問題都有,我們看《阿含經》就知道了,佛確實慈悲到極處,不厭其煩,一樣一樣都給你講清楚,都教你,真不容易!佛滅度之後,我們要想學佛,無論學哪個宗派,無論學哪個法門,印光大師說,都要從經典下手。經典要是一竅不通,你學什麼?佛都不會念。念佛也要懂得五經一論,這句佛念得才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經教不通,念得不相應,有口無心,古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經教要不是這麼重要,佛何必那麼辛苦講了一輩子,一定有他的道理在,我們不敢疏忽。
修行實在講,十善業是根本的根本,這個地方的叁句就是《十善業道》,教我們怎麼落實。落實裏面的方法很多,這裏只提出一句,最重要的總原則、總綱領,不譏他過。不譏他過就不會跟人結怨、結仇。很多的冤仇,跟人結些冤仇都是講話不小心,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造成了怨恨,造成生生世世的果報,起因是偶然、無意。這樣的事情在曆史上比比皆是,所以佛在這提醒我們。
我們年輕的時候學,老師常常提醒。老師教學,我都看出來了,我們班上人不多,二十幾個人,老師有幾個同學,五、六個,老師對他們不客氣,非常嚴厲,有打有罵;有二、叁個同學,老師對他們非常客氣,從來沒有說他們的過失。我進入那個班裏頭,我看到很納悶,老師對人怎麼不一樣?我也不敢問,被老師看出來了。有一天叫我到房間裏,告訴我,他問我是不是有疑問?是的。老師告訴我,那個嚴厲管教的是真想學的,打他罵他他沒有怨恨,他感恩,感謝老師,那種人要打要罵;那幾個很客氣,那不行,你要說幾句重話臉就紅了,心裏就不高興,那就結冤仇。我才恍然大悟!班上二十幾個同學,老師對每個人不一樣。這就讓我們想起古人講的因材施教,他有幾分誠敬教他幾分,他只有叁分誠敬不能教他四分,教他四分那一分是多余的,他裝不進去;他有十分誠敬不能教他九分,教他九分你對不起他,他還可以裝一分。同學,每個人根器都不一樣,老師各個都知道,這樣的老師到哪去找!現在一般學校沒有。真正想學的人也沒有了,真想學進步很快,肯定的,他誠敬心足,他真學到了。佛法,當然最好的,活學活用,學了之後馬上就可以用上,這真正叫學佛,不是搞佛學。對于人情世故看得很透徹,那就叫看破,真相了解,自己怎樣應對,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真實之利。
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東方,我們疏忽聖賢教育兩百年。前面一百年疏忽,還有說的人,但是做的人很少;後面這一百年,民國,不但沒人做,說的人沒有了,連講經的人都沒有了。我學佛的時候,可以說講經的人沒有了,出家人講經蜻蜓點水。在臺灣還有些講經的老法師,一年請他來一次,講一個星期、講半個月,他一年能講幾天?頂多二、叁個廟請他,他一年總共加起來不會超過兩個月,十二個月有十個月不講。在家居士講經更少。李老師講經,一個星期一天,一年大概是四十五個星期,因爲過年過節要放假,一年不到五十次;一次一個小時,一年不到五十個小時。他兩個小時,一個小時翻譯,所以實際上一個小時。我們就曉得問題出在哪裏。
我學會了,到臺北,臺北幾乎天天講,老師聽到了非常驚訝。老師講過,教給我們過,但是沒有叫我們真幹。他給我們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唱歌的人天天吊嗓子,天天要唱,叁個月不唱就唱不出來了;打拳的人每天要練,叁個月不練生疏了;講經亦如是,要常常講。老師那時候教給我們,一個星期至少要講一次,一個小時,我們才不會把它丟掉。我在臺北,講得最多的時候是一個星期叁十多個鍾點,兩個星期等于李老師在臺中講一年,所以我的進度快,講經的時間多。
這是章嘉大師教的,他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開悟之後沒有停過,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所以我知道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教學。出家是什麼?出家就是做一個最好的老師,而且出家這個老師是義務的,不收學費,認真教學。這個成就很快就出現了。我在臺北講《仁王經》,那是我講經的第十二年,遇到甘珠活佛。甘珠也是老朋友,那個時候五、六年沒見面,在仁王法會裏面碰到了。他告訴我,你這麼多年講經(那是第十二年),你命運完全改了。我們不知道,他知道,他告訴我,你命裏短命,命裏一點福報都沒有,他說你這麼多年講經的功德,你的壽命會很長,你的福報很大,這都是講經修來的。我們自己完全不知道,我們自己一無所求。
當年護持的這個人太重要了,韓館長,沒有他們夫妻兩個護持,我這條路走不通。那逼著只有還俗,要不還俗那就得去趕經忏,這個寺廟都歡迎、都接受。寺廟不接受講經的,認爲講經要賠錢,沒有收入,經忏佛事是有價碼的,所以知道困難,太難了!可是我們對于現實狀況不能有怨言,不能輕慢,要知道它爲什麼會演變到這個程度?有曆史的因素,不可以怪任何人,世世代代慢慢疏忽,變成這個樣子。日本人對佛教的疏忽四百年,中國佛教跟日本比的時候還好,稍微好一點,它比我們還比不上。可是早年,四百年前,日本的寺廟…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