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藏經及其光電版編纂刍議

  大藏經及其光電版編纂刍議

  方廣锠

  大藏經是我國漢文佛教典籍的總彙,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曾對東方世界産生過深遠的影響。南北朝以來,曆代都把修造大藏經作爲一件重要的事業。以至出現每個朝代都要修正史,每個朝代都要修大藏經這麼一種人文景觀。當前,在我國,從大文化角度看待佛教,在承認佛教的宗教性的前提下,充分認識它的文化品性,從而認真研究與評價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以及在新時代社會文化構建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成爲人們的共識。在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不同文化體系的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東西方各國人民,必須加強相互的交流與理解,必須繼承與發揚人類傳統文化中一切優秀的成分,以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曾經影響了並至今仍影響著東方世界廣大區域與人民的佛教,也因此而日益爲國際所重視。在世界叁大系佛教所保存的典籍中,漢文大藏經保存的資料數量最多,時間跨度最大,覆蓋的部派與地區也最廣。所以,巴利語叁藏與藏傳甘珠爾、丹珠爾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漢文大藏經則顯然更加值得我們重視。正因爲存在著這樣的社會曆史背景,近幾十年來編輯新的佛教大藏經的熱潮方興未艾,並向光電化的方向急速發展。這種熱潮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下去並持續高漲,我們必須予以充分的注意。

  佛教發轫於印度,興盛於中國。尤其以漢文佛典爲載體的漢傳佛教更是在中國孕育成長,發揚光大,並影響東方世界,故世界稱中國爲佛教的第二故鄉。近代以來,世界的佛教研究基本上沿著梵文佛典、巴利語佛典、藏文佛典的道路前進。由於種種原因,對梵文佛典、巴利語佛典的整理,我們都落在世界的後面。如果我們在漢文佛典的整理研究方面再落後於世界,則實在愧對祖先,愧對"佛教第二故鄉"的稱號。目前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都比較重視這一事業,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其中。我們實際上已經處在相對落後的地位。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信息社會,在信息社會中,知識産權在社會財富中所占的份額將越來越大。大藏經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知識遺産,我們不能讓這一份遺産的知識産權喪失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當然,我們有自己的優勢,如果把這種優勢發揮出來,急起直追,完全可以在漢文佛教典籍的整理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前,討論編纂一部代表當代最高水平的大藏經,可以分解爲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有沒有必要編纂這樣的大藏經?

  第二、應該編纂一部什麼樣的大藏經?

  第叁、有沒有可能編纂成這樣一部大藏經?

  第四、怎樣來編纂這樣一部大藏經?

  下面分別談談。

  一

  關於編纂一部高水平、高質量、權威性的大藏經的重要意義及其必要性,諸位先生已經談了不少。歸納起來大體可以有如下幾個方面:赓續我國曆史傳統,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高佛教的文化品位,引導佛教的發展趨向;占據佛教文化製高點,激勵民族奮發精神;加強民族交流,促進民族團結;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積極參與世界文化交流等等。對於上述觀點,我都完全贊同。在此想就二個問題談點補充看法:

  一、正確看待佛教在曆史上與現實中的作用

  這個問題看起來與編藏無關,實際上不然。我們現在要編一部體現當代水平的大藏經,除了需要廣泛動員佛教界、學術界的力量之外,還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但現在社會上,甚至包括佛教界、研究界的某些人對佛教在曆史上與現實中的作用未必都有統一與正確的認識,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討與宣傳。

  我認爲,對佛教在曆史上與現實中的作用,必須客觀地、全面地、曆史地、科學地予以評價。佛教是一種宗教,既然是宗教,必然有其負面的社會作用。但是,對佛教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階級的人群中的實際社會作用,以及對這種社會作用的科學評判,必須用曆史的眼光,作實事求是的具體的分析。我認爲,佛教的社會作用應時空與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有時是負面的、消極的;也有時是正面的、積極的。兩者都不可抹殺,也不能用一方面去否定另一方面。

  另外,我們必須看到,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巨大的宗教存在,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巨大的文化存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當然,佛教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影響,也必須一分爲二地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既不可因其消極方面掩蓋其積極方面,也不可因其積極方面忽視其消極方面。但應該指出的是,如果說在宗教層面上,佛教的消極面要大于它的積極面的話;則在文化層面上,佛教的積極面要大于它的消極面。

  當前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是憑空架構的樓閣,必然是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揚棄的過程中産生,其中就包括佛教文化。因此,繼承佛教文化的優秀部分是宏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必須,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之必須。而編輯新的大藏經則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我想,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如果社會各界能夠就上述問題達成共識,則無論對我們正在討論的大藏經編纂,還是對佛教的健康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二、正確看待大藏經文化

  思想主要靠典籍來傳述。正因爲有了典籍,思想的傳播才能超越時間與空間。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兩千年漫長歲月裏,佛教已經融化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血液中,成爲與儒、道鼎足而叁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大藏經就是中國佛教世代精華的積累。南北朝以來,曆代都把編纂大藏經作爲弘揚文治的一個重要內容,每個朝代都有官修或准官修的大藏經,不少朝代還編纂了多部。編修大藏經已經與曆代都要修正史一樣,成爲具有充分文明自覺的中華民族的一個曆史傳統,這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是獨一無二的。

  但是,與意識形態中儒釋道叁家鼎立的格局相適應,我國古代以儒家爲主導的學統及建立在這一學統基礎上的傳統圖書庋藏製度卻把大藏經排除在外。儒家設計的經史子集四部書體例,雖然作爲與其他諸子百家並列之一家,在"子部"中設立了一個"釋家類",但所收均爲中國人的佛教著作,絕對不收大藏經。在正統儒家眼中,佛教作爲異端,與小說、戲劇等"小道"一起受到排斥。1900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以後,發現者王圓錄立即向縣衙門作了彙報。但主事者所以把這批文物又交由王道士自行保管,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它們主要是一批佛教典籍,所以不被這些由儒家科舉製度出身的官僚們所重視。近代以來雖然有梁啓超、王重民、姚名達等有識之士的提倡,但這種觀念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以至直到現代,不少目錄學家一講目錄學,就是傳統的四部書目錄學,不知道唐代佛教目錄學的水平遠遠超出同時代的四部書目錄學。一講善本書就講經史子集的宋元版如何珍貴又如何稀有,而不重視同一時代的宋元版大藏經。不少圖書館收藏著整部大藏經、大藏經零本以及許多其他佛教典籍,但長期仍其堆置,無人整理與編目。因此,現在我們有必要在講清佛教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同時,講清大藏經與其他佛教典籍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大藏經固然屬於宗教著作,但內容並不局限於宗教,還包括哲學、曆史、語言、文學、藝術、音韻、天文、地理、曆算、醫學、建築、繪畫、科技、民族、社會、中外關系等諸多領域。因此,它不但是我們研究佛教的重要資料,也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化、東方文化不可或缺的資料。在世界日益縮小,交流日益擴大,人們正在研究如何構築世界新文化的今天,它將成爲中國人貢獻給世界文化的一份瑰寶。因此,作爲一個中國人,我們有責任愛護它、宣傳它,爲它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而貢獻力量。

  二

  編纂一部什麼樣的大藏經?首先是指導思想,其次是編纂標准。

  先談談指導思想。

  本世紀以來出現過兩次編纂大藏經的高潮,第二次高潮目前正方興未艾。參考國際、國內已經編成、正在編纂以及將要投入編纂的各種大藏經,展望未來世界的發展潮流,我們應該編纂一部什麼樣的藏經呢?

  在這裏,國家"863計劃"對我們可能有一定的啓發意義。

  "863計劃"討論科研立項時,有這麼幾條基本原則:國外已經有,而我們又能夠進口的項目,不搞;國外已經有,但對我們封鎖的項目,要搞;國外還沒有,我們搞了就有知識産權的,要拼命搞。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編纂大藏經,就要樹立高標准,要出新,要編纂出世界第一流的,有權威性的,在佛教曆史上將占據製高點的大藏經。

  古今中外編纂的大藏經,總數在四十部以上,我們現在已經掌握實物的,也有叁十多部。我們在這世紀之交編纂的大藏經,應該是集中這叁十多部大藏經的優點於一身,而又有所創新,有所前進,真正反映二十世紀的最高水平,而又能起到開創二十一世紀佛教研究新局面的作用。

  總之,我們的指導思想應該是:編纂出一部繼承曆代藏經的優秀傳統,體現當代佛教文獻學的最高水平,對接未來世界發展大勢的最有權威性的大藏經。

  其次談談藏經標准。

  什麼樣的大藏經才能夠體現上述指導思想呢?

  我曾經提出"藏經叁要素"這一觀點參見拙作:《八--十世紀佛教大藏經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3月,第4頁。按照這個觀點,一部優秀的大藏經應該達到如下叁個標准:資料齊全、編排科學、使用方便。新編的大藏經也應該符合這個標准。

  一、資料齊全

  大藏經本是漢文佛教資料的總彙。所以,所謂資料齊全,原則上應該把古今中外所有的漢文佛教資料都收集起來,納入新編的大藏經中。

  我國早期的大藏經有各種形態,入藏標准互有不同。如果研究一下標准的演變,可以看出有明暗兩條線。從明線說,翻譯典籍具備必然入選…

《大藏經及其光電版編纂刍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