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對“煩惱即菩提”的闡釋(王雷泉)▪P2

  ..續本文上一頁"left">香港比丘尼寬榮、寬如合述的《六祖壇經摸象記》,仿照天臺宗釋名、顯體、明宗、辨用、教相五重玄義,說《壇經》是以“自性清淨心爲體”,以“無念無住爲宗,見性成佛爲趣”,以“默傳心印爲用”。所以自性是體,無念的般若行是用。用無念的般若行使我們直了成佛。

  

聖嚴法師在《六祖壇經的思想》中,特別強調無念法門就是《壇經》的修行法門。什麼是無念?“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禅宗所說的無念並不是枯木死灰般的“百物不思”,這種“百物不思”的斷念乃是“念絕”,爲法所束縛,是“邊見”。所以在〈機緣品〉裏,六祖大師針對臥輪的那個偈子,說自己的法門是:“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恁麼長”。這就是無念法門,智慧在于流通,故“心不住法,道即流通”。關鍵在于心不爲任何形象、外境和名相所執著,“心若住法,名爲自縛”。所以無念就是精神的完全解放,不滿足于任何法,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生命跟法界、衆生會通。

  

  

叁、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心安必須定位在理得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般若品〉)

  

從上引經文可知,心安在于理得。凡夫的日常之心,雖然充滿貪嗔癡慢疑,但內在具足覺悟的本性(自性),這是人心中的本質,也指能達到最高價值的能力——成佛的依據、成佛的可能性。所謂“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即心中覺悟的自性向法界完全敞開。法界,是意識所緣的一切境界,涵蓋世間出世間一切事物的根源和真理,也是佛果成就的世界。二祖慧可曾在達摩洞外跪雪叁天,乞求達摩祖師教他“安心”法門。達摩說:“把你的心拿來,我幫你將心安好。”這是教慧可截斷原來的思量,讓他把心安放在法界之中。所以慧可悟道後說“覓心了不可得”,說明我們的心量並不局限于任何一個局部,它就安放在法界之中。

  

在法界中,萬事萬物各有特殊性質而又處于統一的整體之中。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在一切差別現象中顯出統一的法性,每個個體所見的萬事萬物都可以歸結爲終極的空性;而法性則體現在差別的現象中,又從終極的空性展開一切現象。這樣一個圓融無礙的法界可以容納任何事物,正如一匙鹽放入一杯水中,鹹無法飲,但若置于大海之中,則鹽還是那些鹽,但水變淡。心同此理,置于法界的大海之中,平時的那些雞毛蒜皮、雞零狗碎乃至雞鳴狗盜之事又算得了什麼呢?到了如此境界,才能“去來自由,心體無滯”。般若的智慧,就是讓我們定位在法界,同時法界之中事物又各有分齊,各有其質的規定性,又是個個的不相混亂。這樣,我們所經曆的任何現象,所從事的任何事業,都不會妨礙法界之理,從而得到心靈的大自在。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一切般若智慧都從本源性的自性中産生,這個自性是人人具足,而非從外灌輸進來。所謂“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即超越凡夫意識中人爲分別的兩極對立,使人人本具的自性充分展開,與佛所觀的法界等量齊觀。在般若智慧妙用下,達到“一真一切真”的“真性自用”。《維摩經》也說:“無以大海,內于牛迹”,大海豈能爲小小的牛腳印所能容納?心量也是如此,當放入法界大海之中,才沒有任何的障礙。

  

當用大智慧,打破煩惱塵勞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爲戒定慧。”(〈般若品〉)

  

六祖在此明確提出“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的主張,但我們要注意到“即”不是泯滅是非的等于,不能將之理解爲凡夫就是佛、佛就是凡夫。迷悟的差別在于是否著境。此段經文前一半是從“體”上講,凡夫與佛都本具佛性,但這不等于成佛的現實性。要成佛就要“轉”,通過修行實踐打破五蘊煩惱,“變叁毒爲戒定慧”。

  

既然我們處在世間的凡夫位上,同時又內在地具有佛的清淨本質。那麼,我們當下的此心就是煩惱與菩提、迷與悟、邪與正、妄與真、染與淨的辯證統一體。從凡聖同具的自性中,産生“摩诃般若波羅蜜”,叁世諸佛即從這般若而出。而凡夫之所以爲凡夫,在于迷失自性,執著于虛妄之境。

  

宋代柴陵郁禅師悟道之後作偈雲: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凡夫與佛,都有一顆明珠(佛性),但凡夫的佛性被煩惱的塵埃所遮蔽。因此,從凡夫升進到佛的高度,關鍵在于主體心念的迷悟之轉。“轉”,即運用般若智慧,反觀此心,在此真妄相即不二的動態統一體中,藉妄修真。“塵”是妄,“光”是真,兩者相即不二,此“即”是從體上說。“盡”是消除煩惱塵勞,“生”是顯發本具的佛性,這就是變(轉)的修行實踐,這是從用上說。我們要從體與用的關系,去理解即煩惱而成菩提、即生死而成涅槃、即世間而出世間。

  

  

四、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禅宗把出世間的終極解脫落實在世間的凡人俗事上,即煩惱而成菩提之“即”,是從體上而言,而“打破五蘊煩惱塵勞”,是從用上而言,即需要變(轉)。如何處理這“即”(體)與“轉”(用)的關系,需要中道的方法。我們引述《壇經》中比較長的兩段對話,從中可見禅宗是如何以中道智慧,全面地把握體用關系。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師雲:“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護法品〉)

  

以上這一大段對話,是六祖謝絕武則天禮請進京而對內侍薛簡開示佛法的主要部分。神秀在爲武則天說法時推薦了自己的師弟惠能,薛簡對佛法的理解,顯然是受神秀漸法的影響,比如學佛必須坐禅習定,修道之人要以智慧照破無明。

  

惠能是從“體”的終極層面上,論述智慧與煩惱相即不二的關系,其中論述明與暗的關系非常精到。此處明代表智慧,暗代表煩惱,明與暗是相對待的概念,而法界則絕對無待。當我們的心量上升、拓展到終極的法界時,已經超越了相待意義上的名相。也正是在這種終極層面上,煩惱與智慧無二無別,煩惱與智慧的分別被超越了。這裏的“實性”,就是此前惠能所說的“菩提自性”,即衆生與佛無二無別的佛性。

  

動用叁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滅度後,各爲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叁科法門,動用叁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付囑品〉)

  

從終極的“體”上來說,無二無別,泯除一切名言對待,但在入世度衆的“用”上,則運用中道的方法,隨緣應用一切名言概念。佛教描述世間的基本概念由叁科構成,即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六祖在臨終前,告訴他的弟子們應如何說法,隨緣度化各方。此叁十六對的內容,如天與地、有與無、長與短等,都是相對性的概念。因爲名相概念本身的局限,故談這些名相時,不應偏執這些名相的任何一邊。

  

所謂“出沒即離兩邊”,即在說法問答時,根據對象和環境,以圓融靈動的中道智慧,采取最適當的切入點,最忌執著于語言的陷阱而成理障。所以對待空與有、善與惡等相對性的概念,既不是執取任何一邊,也不是折其兩端而取其中值。要既能跳進去,又能跳出來;出出入入運用自如,如此才能對病施藥。中道是高高在上的,不是執其兩端取其折中,它是超越了兩邊、兩個極端的分別,同時又內在地包含了兩邊。如果用圖像比喻的話,猶如叁角形,構成圓融法界內在的綱架。

  

既然…

《禅宗對“煩惱即菩提”的闡釋(王雷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修雜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