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萬古師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萬古師

  我國人知有西方淨土,當從大乘佛經開始傳譯爲始。東漢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和《道行般若經》,是爲我國大乘佛經傳譯的開始,般若與淨土思想同傳我國。阙公則與其弟子衛士度的信仰彌陀淨土,是現存文獻中有關彌陀淨土信仰的最早記載。東晉潛青山竺法曠(327—402),“每以《法華》爲會叁之旨,《無量壽》爲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衆則講,獨處則誦”,可謂中土往生淨土之創導者。其後,有慧遠(334—416)大師與同學慧永先後入廬山,刺史桓伊乃奏立東林寺。聞公講經感山神獻木、雷雨劈地之異,名其殿曰:“神運”。元興元年(402),遠公大師與彭城劉遺民、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洋宗炳等123人,于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結蓮社念佛,求生西方。預其社者皆法門龍象、儒宗山鬥,皆由遠公化道遐播,群趨而至。自此以後,若昙鸾、智者、道綽、善導、清涼、永明諸大師,莫不以此而自行化他,彌陀淨土于是暢行中華大地。

  遠公大師,爲一代佛教之偉才。大師僧格尊嚴,不畏權勢,惟道是從,始終保持著崇高的僧格形象。師道盛德隆,威神莫測,迄譯佛典,啓建蓮社,譽滿環宇,終得上品往生。今略其余,專談大師結白蓮社念佛,以明淨土宗師之風範。

  萬古宗師學人楷模

  慧遠大師(334—416),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生于晉成帝鹹和九年(334),13歲(346)從舅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博通六經,旁通《周易》、《莊子》、《老子》等學。21歲,欲至江東與名儒範宣子俱隱,值中原兵戈,路塞未成。

  聞道安法師居太行山,遂與弟慧持往投。一日聽講《般若經》,豁然大悟,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與弟投簪落發。精思諷誦,以夜繼曰,常以大法爲己任。道安大師曰:“使道流中國者,其在遠乎?”晉太元六年(381),過浔陽(今江西九江),見廬山閑曠,可以棲止,乃立精舍,號龍泉。時遠大師之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遠大師學侶浸衆,西林隘不可處。刺史桓伊,爲遠師更立寺于山之東,遂號“東林”。遠大師率衆行道,于寺鑿池種蓮,于水上立十二葉木蓮華,分刻晝夜,因波隨轉,以爲行道之節。既而四方清信之士聞風而至者,百二十叁人。大師曰:“諸君之來,能無意于淨土乎?”乃造西方叁聖像,建齋立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于石。時王喬之等數人,複爲《念佛叁昧詩》以見志。大師爲作序曰:

  “夫稱叁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于是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熟能與于此哉?所以奉法諸賢,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將頹,懼來儲之未積,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叁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乘策其後,以此覽衆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

  大師以江東藏經多缺,即遣弟子遠越蔥嶺,請諸梵本,並傳關中。所有經律,出諸廬山,幾至百卷。嘗造《法性論》,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摩羅什大師見而歎曰:“邊方未見大經,便暗與理合。”

  師居山30年,專志淨土,澄心觀想。初十一年中,叁見聖相,而沈厚不言。後十九年(即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臺之東龛,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旨。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中先化者,諸如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師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師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叁睹聖相。今複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製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終年83歲。門人與浔陽太守及官屬,奉全軀葬于西嶺。安帝谥“廬山尊者鴻胪大卿白蓮社主凝寂之塔”。謝靈運立碑,以銘其德。大師德業廣被,曆代帝王追谥,即多達五次。有《廬山集》10卷行于世,後人輯有《廬山慧遠法師文鈔》。

  創白蓮社祈生淨土

  大師笃信識神不滅,對叁世因果、輪回報應深信不疑。故深懼生死之苦,累世輪回之痛,汲汲以求出離之途。聞極樂彌陀淨土法門,即一往深情,專志期生西方淨土。時因大師道業卓著,佛法日隆,四方缁素來歸者衆,東林寺之常住僧亦超百人。《高僧傳》載:

  “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並不期而至,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乃于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

  大師並請劉遺民著《發願文》,其文爲:

  維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叁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推斯一會之衆,夫緣化之理既明,則叁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叁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此期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苟之無主,則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謀而佥心西境,叩篇開信,亮情天發。乃機象通于寢夢,欣歡百于子來。于是靈圖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實天啓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可不克心專精疊思,以凝其慮哉。然其景織參差,功福不一。雖晨祈雲同,夕歸攸隔。即我師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概焉,胥命整襟法堂,等施一心.停懷幽極,誓茲同人,俱遊絕域。其有驚出絕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于靈峤,忘兼全于幽谷,先進之與後升,勉思彙征之道。然複妙觀大儀,啓心貞照。識以悟心,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雲衣于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叁途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衆靈以繼軌,指大覺以爲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

  《發願文》全文四百余字,言簡意赅,行文流暢,是一篇極爲優美的骈體賦文。其音韻和美,意境崇高,感人至深。

  文中說“維歲在攝提格”,攝提爲星名,這是戰國至秦漢時,用星歲紀年法,當木星在醜位時,天體(太歲)運行至寅位之年。後來的幹支紀年法,爰以寅年稱攝提格。大師在廬山,遇到叁個寅年:即庚寅年、壬寅年和甲寅年。其中庚寅年爲公元390年,大師進山才10年,雷次宗才5歲,劉遺民尚未入山,故不可能一起結社念佛。甲寅年爲公元414年,劉遺民已生西,大師已到暮年,故亦不可能。剩下的是壬寅年,爲公元.402年,此時大師入山後從者已衆年,德望己揚,雷次宗也有17歲了,因此攝提格應以此年爲准,即是東晉安帝元興元年(402)。

  《發願文》首先提出遠公大師之“叁報論”,以述結社念佛之緣起:“夫緣化之理既明,則叁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人不淑。此期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由此可知,蓮社中人都有人命無常,如白駒過隙之感,故能摒除講說,虔修念佛,借蓮華以明志,共期西方之生。《發願文》還講劍,雖然發願者“景織參差,功福不一”,其結社之目的是“誓茲同人,俱遊絕域”,即是集同志者念佛,同生絕妙的西方極樂世界。

  從《發願文》我們還可以看出,大師所提出的神識不滅,叁世因果之說,是修持淨土法門的前提。如果不信這兩個原則,便難以生起念佛求生淨土之心,這也是淨土難以起信之因。如果這一關通過了,那往生淨土法門,就是超越因果輪回的捷徑。

  關于念佛社之以白蓮爲名,通常之說是因太元十七年(392),謝靈運于寺鑿池種白蓮,遂以白蓮爲名。其實蓮花之于佛教、于彌陀淨土有其深因在:蓮花在佛教中是清淨、聖潔和吉祥的象征。因蓮花出于汙泥而不染,清淨微妙。蓮花還用來表示佛陀的相好,也以蓮花來比喻菩薩所行的善法;在十方淨土中,蓮花與西方極樂世界的關系尤爲深切:因極樂世界之天人都從蓮花中化生,故極樂世界又稱蓮邦。《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觀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等菩薩坐寶蓮花,于念佛人臨命終時,手持蓮臺來接引他往生極樂國土。同樣在《無量壽經》中亦說到西方世界,有衆寶蓮花遍滿。可以說蓮花是極樂世界的象征,自然以蓮花命名念佛求願往生之結社,是貼切不過的了,這也應當是大師以白蓮爲社命名的原因之一。

  據北宋天禧叁年(1019),道誠法師所輯的《釋氏要覽》卷一之說,蓮社有四義:廬山東林寺中多植白蓮而名之;因西方淨土有九品蓮花接引往生者而名之;因嘉獎蓮社中人不爲名利所汙而名之;因大師弟子法要,刻製十二葉木蓮花植水中用以計時,使禮念不失時故名之。

  功高易進念佛爲先

  我們從遠公大師的《念佛叁昧詩集序》所寫的:“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宵惟勤,”可知大師帶領東林寺大衆所修的法門,是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是大師修行的特色。

  大師在《念佛叁昧詩集序》中,解釋念佛叁昧時說:“夫稱叁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由是可知大師所說的…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萬古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