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輿哲學(張尚德)

  佛學輿哲學(張尚德)

  一

  要討論佛學與哲學,我們首先必須了解:(一)佛學是甚麼

  (二)哲學 是甚麼

  

  在了解佛學與哲學後,我們再比照地來看佛學與哲學有何共同處與差異處。

  以前歐陽竟無先生認爲佛法既非宗教,亦非哲學。歐陽氏所以認爲佛法不是哲學,因爲他以爲哲學重在討論知識,一在知識上著眼,內心智慧,由于知識的分歧便無從開展,他認爲佛法不是宗教,因爲宗教多數是他律的,而佛法卻在自律。

  歐陽氏的說法,可以說不甚著實。因爲一方面哲學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在最後仍可如同佛法一般「轉識成智」的,這從柏拉圖哲學中便可見及;另一方面說佛法不是宗教 ,這只從其細處或相對于其它宗教來說方對,若是從其大處來看,那就不對了。因爲所謂「宗教」一詞,涵意異常廣泛,大底說來,若一種思想能導人入于真、善、美、聖的境界,你可以稱之爲宗教了。如此說來,佛法當然是一種宗教。

  熊十力先生認爲哲學不應走分析性的理解道路,而應就直透的直觀,以達「正理」,換言之,即應「亡言沒智」。這是佛法大乘的究極思想,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叁偈莒說:「叁有惟妄想,外義悉無有;妄想種種現,凡愚不能了。經經說妄想,終不出于名;若離于言說,亦無有所說。」熊氏只就佛法之究竟義來看哲學,妄卻了佛法及哲學的層次,這是很危險的,其危險處就是很容易將人導入「狂禅」。

  梁啓超先生在其「宗教家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一文中,以爲「宗教家言,與哲學家言,往往相反對者也」,彼以哲學家不宜于治事,而宗教家則宜于治事。其理由爲:

  一曰:無宗教思想則無統一。

  二曰:無宗教思想則無希望。

  叁曰:無宗教思想則無解脫。

  四曰:無宗教思想則無忌憚。

  五曰:無宗教思想則無魄力。

  以上五點,于哲學思想中,亦同等重要。因爲多數系統的哲學皆統一的、有希望的、能解脫的、具忌憚的、有魄力的。此可于亞裏斯多德及黑格爾哲學中見及。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哲學是甚麼

  佛學是什麼

  

  二

  哲學,概括地說來,哲學是對于客觀宇宙及主體人類從事一種系統化、科學化的了解。「哲學」一詞在古代希臘意謂對于「智慧」的追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 德都是采取此一界定的。現在的問題是:就「語意學(Semantice)的立場來說,智慧究竟爲何

   文德爾班( Widel-band)說希臘的「哲學」一詞的概念,實際上相當于德文的「Wissenschbaft」。而「Wissenshaft」一詞的意義爲:科學(Science)、知識(Knowledge)、學習(Learninng)等 。依照這一說法,則只要是與科學、知識及學習有關便可以稱爲哲學,至少可以當作哲學的內容了。這樣一來,哲學的範圍是廣之又廣,泛之又泛的。所以傳統的哲學就把它分作:知識論(Epistemology)、形上學(M-otapbysics) 及價值哲學(The phiosophy of value)叁大部份。

  所謂「知識論」即是探討知識的基礎(Grounds)、理說(Theory)與方法(Methods)的一種科學。而形上學則在研究宇宙事物最後的、根本的、第一的、絕對的學問。即研究存在的概念(Gonce-pts as Being)、實體(Subance)、本質(Essence)、空間(Space)、時間 (time)、同一(Identity)輿神的存在(The existence of God)等。

  價值論這個名詞相當廣泛,它包括倫理學(Ethice),美(Aeasthetice), 政治哲學(Philosop-by of Politice)等等。

  由于哲學所處理的問題如此龐大,內容如此廣泛,所以哲學的本身即經過許多的變遷,其變遷,時至今日,仍在綿綿不斷。這種變遷一方面在近代哲學時期以前,由于處理哲學問題者各自的心性輿格局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因爲科學的興起,許許多多的哲學家或科學家,在處理問題時,比較趨重于感官的經驗。他們一方面卑視傳統的哲學方法,另一方面卻又認爲許多傳統的哲學問題爲無意義。事實上,就如何處理哲學的問題是一件事,沒有一個適當的方法,以解決傳統的哲學問題是另一件事。更重要的是,不能因爲沒有一個適當的方法,以解決傳統的哲學問題,就以爲它無意義。

  就哲學的源流與演變來看,一方面,我們不但可以清楚的看出,傳統的哲學有其曆史的價值;另一方面,若傳統的哲學問題不能解決,人類的問題也就無以解決。

  處理一個問題,當事者的態度與方法,是異常重要的。因之,在此,我必須申明我對知識的態度與方法。有入也許不以爲佛學是一種知識,但信、解、行、證四目內的解與證即屬知識範圍。在我以爲無信與行故不能直透佛法,無解與證也不能進入佛法。且在解與證 的過程中,不把佛法當作一種知識來處理,那末于茫茫佛法中,永遠可能是茫茫一片。

  我對知識的態度是采取經驗方法的。所謂經驗就是任何一切宇宙間的事物,必須爲我們所感受;這種感受可能爲「理論的」或「實際的」,「直接的」或「間接的」,「情意的」或「理知的」。但不管其是否爲理論的或實際的,直接的或間接的,情意的或理知的,它必須具科學方法的論證性,而且在知識的層次上具一貫性。經驗的方法,在一種知識的構成上 ,必須具可驗證性的條件(Condition of Certification),這一條件,是一必要條件,即一切理說,若沒有這一條件,它不能成其爲理說。

  Joho Dewe在「Expcricnce and Nature」一書中說:「經驗即指整個宇宙」,「經驗在哲學上是方法,而非題材」。又在「實驗邏輯論文集」(Essays in Experimental Logic)中及「經驗的藝術「(Artas Experence)中分別的說:「哲學沒有責任去重新創造一個『實在』的世界」;「知識的完整性與終極性是談不到的」。因此,哲學所從事的,也如同佛學一樣,只不過如實地去發現事物之實在罷了,此地所言事物,包括主觀的心靈與客觀的宇宙兩方面的。

  陵特海(Whitehse在其「曆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書中說 :「哲學的主要方法,于其處理證據(evidence)時,乃是記述的普遍化(Description Generalization),哲學所欲達到的目的,乃是科學與宗教互相結合,以得一適當的思想架構;哲學的職事是從各種知識領域中求一整體,合理而和諧的統一。」我的知識態度,同于杜威及懷特海。

  我說對知識的態度采取經驗的立場,並不意謂我郎有唯物論的趨向;假定,我不取經堿的立場,也不能謂我有唯心的趨向。所謂唯心與唯物他們彼此的界際是極難分的。(此一層折,請參考作者所寫之佛教的人生觀——菩提樹一○二期)宇宙的究極真理只有一個,在這個究極真理中,貫穿了許多不同的層次;在處理許多不同的層次中,若我們隨時不忘卻世間只有一個真理,則許多知識上不必要的糾紛與爭訟便可避免了。

  叁

  習慣上將哲學分成西洋、印度及中國叁大部份。

  現在,首先略觀中國哲學。我將中國佛學放在印度哲學系統內來討論,雖然佛學在中國有高度的發展與創立,如華嚴宗與天臺宗,這是爲著方便起見,而且在思想與精神上,中國佛學仍不離佛陀時的究極思想。

  中國哲學最重要的是儒、道、墨叁家。

  首先,我們耍問儒家有沒有論到形上學。「大學」一開始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在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儒學的根本精神,貫注在成就一道德上之自我,把人看作一理想;此理想即人的本身價值;其價值也只有人自己去成就。其價值理想之安排,似乎也涉及自然,如在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此處雖涉及「天命」及「道」,但其「天命」不同于西洋哲學之客觀自然。而是宇宙之「功能理則」同時貫注于人生中,所謂「道」究竟爲何

  儒家未交待清楚。儒家雖未將「道」之本身性質交待清楚,但馬上即將「道」作爲人的修養目標,亦郎是說,若不透過人本身之「教」以成「道」,則「道」亦與人無涉。所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不能事人,焉能事鬼」,以及「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孔子是不注重客觀宇宙的推證的。因此,我認爲儒家是無形上學可言。儒家雖不論形上學,並不能降低其價值,相反地,因其不注重形上學的探求,便能一貫地就人在本位上開展人文價值。雖然儒家無形上學可言,但是他的源流爲易經,而易經主要是肯定宇宙的生生不息的一種生命哲學。在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學中,自存 在著變動。所以孔子說:「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以此一點,我們可知儒學也看出了人文與宇宙的變動性,這正與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裏圖斯(Heraxlitus)相同。不過儒家于變動中有一主觀價值的肯定性在內,而拉克裏圖斯則無所謂價值的肯定與否定,他完全是對客觀自然之現象理解。儒學對宇宙與人生乃「肯定之肯定」。佛學主無常,從無常以得「真如」,此「真如」乃否定之肯定。

  儒家既無形上學可言,在人文思想上,又采取一種直線或縱的主張,于是一切的人文理想,必須貫注于此一直在線上,以後發展到陸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乃意料中事了。而朱晦庵的「心即理說」、「性郎理說」,皆是儒學的正統發展。

  現在我們進一步的看儒家有無知識論的建立。在沒有明確的建立形上學的情況下,要建立知識論是不太容易的…

《佛學輿哲學(張尚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