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與現代科學(李豫川)▪P2

  ..續本文上一頁局限于耳目等感覺經驗上,還必須運用理性思維的功夫進行判斷和推理。”指出真理的認識,一憑經驗,即感性認識;二憑推理和判斷,即理性認識;偏執于任何一端都不可能全面認識真理。在佛教邏輯因明學中,感性認識屬于現量,理性認識屬于比量,正確的因明論斷即根據此二量建立。

  根據佛教經籍,在佛、菩薩的造像上,常常能見到一輪圓形的美麗光環,這是佛、菩薩的莊嚴相好之一,就是“光相”。它是佛、菩薩的智慧之光,可以遍照一切而無礙。這種光相,是否神秘呢

  

  《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雲:“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地觀經》雲:“心染則國土染,心淨則國土淨。”指出了發光的原動力就是心靈。衆生由于無明煩惱蒙蔽了心靈,致人我橫生,心境分離,界限森嚴,因而目光短淺,境界狹窄,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佛、菩薩通過勤修戒定慧叁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內心如明鏡,鑒照一切,通達無礙,自然發出清淨的光輝——智慧之光,照徹大千。

  現代科學實驗也證明,生物體是可以發光的,並不神秘。四十多年前,蘇聯科學院院士華西列耶夫通過科學試驗證明,人體一秒鍾內能發射2500周的電波,他名之曰“生物電流”。發射電波者能使所憶念的遠在千裏之外的親人,産生耳熱、面紅、心悸等反應。又如1911年英國醫生華爾德、基爾納通過用雙花青素染料塗過的玻璃,觀察到人體表面有一厚達十五毫米的彩色光層。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這種人體表面的彩色光層一般分爲叁類:一是熒光,系由于生物體內熒光酶的化學作用所産生。二是生物體內正離子與負離子發生電化學反應引起發光。叁是生物體內的細胞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彩色光層會隨著人體的思維活動、健康狀況諸因素而變化。

  印度瑜伽行者用實踐證明,由意念可以産生意念身,即在意念世界中顯現出一個組織精密、色調生動的身影。如一個人有強烈的愛心,則他的身影便會呈現出嬌豔欲流的玫瑰色。如一個人有急欲救助病人的慈善心理,則其身會放射出潔白如玉的光氣環。再如一個人急欲安慰某個精神沮喪的親友,則他會以金光閃耀的天使姿態出現在親友面前。除了電波和光環之外,一個懷念親友的人會主動地投射出一股意識流,借以增強親友與逆境搏鬥的能力。

  大乘佛教經典告訴我們:“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大乘菩薩行者,由于心胸廣大,有殊勝的智慧,施樂拔苦的慈悲,就能放射出燦爛的光環,克服艱難險阻,戰勝邪魔,發揚正義。這叁句話是學佛者的心珠,依此靈明的心珠,就能放射出五色的光環。太虛大師說:“此叁句攝顯密性相,一切佛法盡。一切佛法,皆依此叁句而建立。救世利人之精神,亦依此叁句而發揮盡致。”

  綜上所述,可見主觀能動力(心)是改變和推動物質的主要力量。但一般科學工作者(包括社會科學工作者)卻只強調物質和自然界的力量,而忽視甚至否定了心(意識)的力量,偏執一端,這是片面的、錯誤的。

  佛教的法相唯識學,不否定一切現象,分析精深完備,主張發揮心的主觀能動力,即是“識變”。可以說,法相唯識學是研究如何發揮心力,以認識和改造自我及客觀世界的學問。

  心靈可以發射光輝,正如佛經所說:“心光照大千”,這是真實不虛的。在一定程度上,此心光能轉變爲神通。佛教修持方法的次第,即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引發神通(神通指神奇的超常能力,一般所說的“六神通”爲: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神通引發的原因分爲四種:

  (1)報得,現世未經修行,生來就有,如靈童之類,系夙業所感。但這是暫時性的。

  (2)修得,以一種法專修一種神通,如修持密法。

  (3)依得,憑外業的助力,如神鬼妖魔,此不究竟。

  (4)證得,佛、菩薩、羅漢在見性後經過修行,斷惑證真而成就,究竟可靠。由戒定慧引發的神通即屬此類。

  前述之學者認爲,既爲佛教徒,就不能不信佛的言論,這樣就會形成難以調和的矛盾。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白,佛教徒認識真理是根據現量和比量,他們絕對信仰的還有聖言量。何謂聖言量

  聖者正也,與正理相合名爲聖。聖者(佛陀)之言教,謂之聖言。教徒據聖言(即佛經)衡定是非,量度真理,作爲認識事物的標准,名聖言量。據《阿毗達摩集異門論》所述,有四聖言,即(1)言不見爲不見。(2)言不聞爲不聞。(3)言不覺爲不覺。(4)言不知爲不知。因此,聖者之言,是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叁藏十二部佛教典籍,都是聖言量,是人天眼目,指路明燈。它爲苦海中的芸芸衆生指出了解脫的光明途徑。對此難遇的珍貴法寶,當然要虔誠地信受奉行。

  聖言量,系根據佛陀聖智所證之境而流露。何謂聖智

  意即聖者的智慧,指離名言概念的分別而實證真如時,所得直觀真如的智慧。分爲根本、後得兩種。根本智,登地菩薩至入心見道位,始得根本智,也叫“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此智生起時,親證真如即圓成實性。此時,根本智與真如都離能所取二相(指見道時離名言戲論與主客觀分別),“智與真如平等平等”,實證真如之智。此智爲成就菩薩諸地一切功德的根本,故稱根本智。後得智,根本智生起後,即依根本智起後得智,觀照一切現象,于一切法的名言差別相、非名言差別相能如實而知,不起迷惑顛倒。《成唯實論·卷十》雲:“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余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爲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爲後得。”謂根本、後得兩種智體性是一。登地後,入心中的解脫道在一刹那間證得根本智,隨後得有分別的淨分依他起,普遍分別一切法的自相、共相,了達依他如幻,無有迷謬。由登地至佛界,破二取,斷二障(指衆生自心所起的兩類障礙其解脫涅槃的煩惱、無明),證二空,圓滿根本智,親證諸法實相。因悲願故,依後得智建立言教,開示衆生,使悟入佛之知見,離苦得樂。

  聖智所行境,真如、法性、實相等,是廣大甚深的微妙境界,超越時空,非常人所能思議。試問,甚高無上的德性和智慧,你能以一般的度量工具(如度量衡)來衡量嗎

  或用科學儀器如電子顯微鏡、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到嗎

  甚至用化學方程式、數學定理、物質定律來感知到嗎

  顯然是不行的。

  近代中國研究佛學的知識分子中,有一部分人受西方科學文化的影響,用《進化論》的觀點研究佛學,“嚴格考證曆史,辨別真僞”。于是,有認爲“大乘非佛說”的,有主張“《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是僞造的”,有鼓吹“馬鳴菩薩並無其人”的,有宣揚“釋迦牟尼佛是老比丘,放光現瑞是假的”……種種奇談怪論,不勝枚舉。至于“因果輪回”、“神通”等,他們更視爲神話,嗤之以鼻。這部分學者雖雲研究佛教,但並未深究佛教的根本經典,對佛教的修持和戒定慧叁學更不感興趣,誇誇其談,既自誤又誤人。

  其實,僅僅從學術研究的立場來講哲學,是很不夠的。況且,佛教畢竟不只是一種哲學,而且是一種宗教(非信仰神權的宗教,佛教以自覺之聖智爲宗,由自覺而施覺他之妙教爲教),是一種實踐,一種生活。我們應關心的,不只是客觀學術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學術與生活完美地結合起來。研究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迹與偉大人格,卻不願在現實生活中表現一些慈悲愛心,表現一些勇猛進取的修持實踐精神,則學術與生活脫節。學術與生活脫節,則學術的價值難以肯定。不少日本和西方的佛學專家,在理論方面堪稱“學術權威”,但在實際生活中,在佛教修持實踐方面,他們卻缺乏佛教大德應有的慈悲愛心與無畏精神。令人懷疑他們是否真正了解了佛教的真谛。

  太虛大師反對那種離開“自修化他”的佛教立場,而只把佛學當作純學問來研究的治學態度。他認爲研究佛學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爲學菩薩發心修行”,以大乘菩薩的誓願策動自己,廣采博取,知行合一,利己利他。力誡學人用“考據”式的方法治佛學,堅持研究佛學必須親自體認的宗旨,在修持上以禅爲歸。

  釋迦牟尼爲開導愚癡人,指點迷津,本著大悲大智的胸懷,結合世間出世間真理,根據四悉檀義演說經教。所謂悉檀,乃梵語,漢譯“成就”。四悉檀謂以此四種方法成就衆生之佛道。或譯“遍施”,謂以此四種方法遍施衆生。

  四悉檀出自龍樹《大智度論·卷一》,其名義爲:(1)世界悉檀,隨順衆生樂欲,順世俗名言而說五蘊等因緣和合法,如以轅、軸、輻、辋等和合爲車比喻五蘊和合爲人。(2)各各爲人悉檀,隨各各衆生不同的根性樂欲,爲說不同的法,以引衆生止惡行善。(3)對治悉檀,應病予藥,針對衆生煩惱病患而說對治之法,如說不淨觀對治貪淫等,以去除煩惱病患,順解脫道。(4)第一義悉檀,指佛及諸聖衆所證真實法性,不可言說,不可破壞之諸法實相。

  佛教教理,五乘共法,明因緣生法之理;叁乘共法,明四谛,叁法印。大乘不共法,明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諸法畢竟空,法界無障礙,世出世間,大小顯密,非常圓融。因機施教,隨順衆生。此中有原則性,也有靈活性(方便善巧)。化除矛盾,無往不通。但基本教義,是由佛陀性海中流出,系亘古不變的真理,不因時間、地域而變異。

  《佛遺教經》雲:“時阿菟樓陀觀察衆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世尊,是諸比丘,于四谛中,決定無疑。””這段經文說明“四谛”是絕對真理,世界可變,…

《佛教、禅與現代科學(李豫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