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蘊皆空”的研究——佛學的人生觀

  “五蘊皆空”的研究——佛學的人生觀

  明真法師

  緒 論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人與我,也就沒有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的榮枯禍福,基本上亦取決于人與我。這是天下的人與我在現實生活中當下皆能證明的。可見人與我,實天下之至寶。它在人類學術思想研究中,應當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我把佛學中的“五蘊皆空”思想,結合現代人類生活實際,作了較長時期的觀察研究,發現佛學中有許多精華,吸取並發揚佛學的精華,有助于振興中華民族、促進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佛學具有獨特的思想體系,也能促進人類的科學進步。新思異緒,紛然雜陳,爲是?爲非?未能自斷,應即如實反映所見,以求證于天下賢明之士。

  本 論

  關于“五蘊皆空”思想,今從叁方面研究分析:“五”在闡釋人生的現象;“蘊”在闡釋人生活動的規律性;“皆空”在闡釋人生的本質。今且依次分述如下:

  一、“五”在闡釋人生的現象

  五——色、受、想、行、識。佛學認爲所謂“人”,即由這五種質素組成的統一有機體。色是物質,受、想、行、識,皆即精神。“人”是由物質與精神組成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絕對優勢。我即本此觀點來寫這篇文章的。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人是有一點精神的,此早已成爲人類生活的常識。但精神的實質是什麼?與物質的關系如何?是不是也同物質一樣有其規律性,並不斷地運動變化呢?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的問題。人類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作基礎,更應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作支柱。通過觀察,我對精神有一些粗淺的認識,這裏先提出四點。

  (一)精神與物質的根本區別

  物質是有形有相,能以目視而手扪的,因而物質的概念,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明確固定的,並認爲物質是實有的、存在的。至于精神,則因爲是無形無相,不可以目視而手扪的,于是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若明若昧,若存若亡了。明于物質而昧于精神,幾爲天下人之通病。不知物質之所在,亦即精神之所在。精神也同物質一樣是實有的、存在的。于何證之?曰:在日常生活中,人皆能見千差萬別之物質,緣能知千差萬別之物質性質及其作用的差別。使無此見與知,雖有物質,人不能知,亦不能用,則無生活之可言。見與知,都是屬于精神範疇,無形無相,不可以目視而手扪的。我們能肯定生活中無見與知嗎?我們能批評見與知在生活中非實有不存在嗎?顯然是不能的。能認識客觀世界者,精神也。所以說客觀物質世界之所在,也就是主觀精神之所在。精神的作用時刻活躍在日常生活之中,充盈于天地萬物之間。其然?豈其然乎?

  (二)精神的實質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有我,有思想認識,有感情、欲望、意志。這些都是精神的實質。沒有這些精神實質,人也是不能生活的。奇異的是,這些精神實質,皆蘊藏于人們渺爾一身之中,卻又不爲渺爾一身所局限。正因爲如此,所以每一個人的精神實質,皆能與外部相通,與千百萬人相通,與天地萬物相通。那些十分熟習的生活事實歡快地向我們呼喚:人的思想認識,通過實踐,能養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欲望在人類生活中,雜質雖說多一點,如果沒有欲望,人類就沒有偉大理想和善良願望;沒有意志,人類就沒有履艱涉險、不斷攀登高峰的強者。

  (叁)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系

  我認爲生活就是精神的體現;如果沒有精神,人是沒法生,也沒法活的。且因科學文化不斷提高,人類的精神生活亦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現代人類的生活要求人們擴充思想領域,正確地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那種目光如豆,囿于一身一家,把世界的現在和未來看成是與自己無關的身外之物的人,無疑將會變成時代的落伍者,變成人類前進的障礙物。木石不能實現“叁向”,沙礫不能實現“叁向”,說明沒有精神支配的物質是不能“叁向”的。這就是精神在人類生活中之所以可貴的道理。

  或曰:是不然。人是身與精神組成的。人有身,就需要衣、食、住、行以維持其生存,因而有物質生活;人有精神,就需要有文學、藝術、音樂、詩歌以陶冶之,因而有精神生活。這兩種生活相需爲用,以適應人類生活的需要,如何能否定物質生活?“衣食足而後禮儀興”,沒有物質生活作基礎,精神生活是建立不起來的。實現“叁向”,固有賴于思想精神,設使無身,“叁向”亦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曰:是亦不然。身與精神的作用,雖若十分明顯,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是互相滲透,不可分割的。應知身是物質,是細胞組成的物質,是一種特殊物質,能與精神密切聯系,決非其他物質所能比擬的。身,即所謂生理結構;精神,即所謂心理結構。精神是有知的,身是無知的。有知的精神,能夠影響、支配無知的身軀。于何證之?曰:人皆醒時有身,夢時有影,這是每個人當下皆能證明的事實。夢中影哭泣,床上身一覺醒來,發現枕巾濕漉漉的。夢中影猝遇毒蛇,正苦逃匿無所,猛然醒來,發現額上有汗,心髒還在突、突、突地亂跳。床上身猝然惡聲惡氣,悻悻不休,同房者急急喚醒,诘之,床上身笑曰:我剛才在夢中與宋老大吵架來!說明夢中影與床上身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夢中影確確實實是能影響床上身、支配床上身的。夢中影究竟具有什麼力量,竟能支配床上身呢?這是應該探索的。床上身大說夢話,猶不自知,能說身有知嗎?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皆以身爲我,以名爲我——趙大、錢二、孫叁、李四,皆名也,實亦皆我也。褒之則喜,貶之則愠。何也?以刺激達于我也。今發現夢中影亦是我,怪矣。我應爲人類千秋萬代的子孫造福。此爲理想的我。我的實質是什麼?如何會形成這四種不同類型的我?我是主觀世界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強大的力量。所以關于“我”的問題,我們有責任進行認真的研究。夢中影能依附于床上身,醒時亦有影依附于身耶?曰:正因爲醒時有影依附于身,夢中始能有所反映。于何證之?曰:每個人皆能不能灼然自見其眼球,又何能自見其全身之內乎?我們日常所見之身,大多是模糊之影,或部分身之表皮,沒法見到身之實質。佛學認爲意識于心于物,皆不能直接認識,必須變起一個影像,以爲自己認識的內容。此意識變起的影像,亦有形有相,法塵所攝,不能起支配身的作用。能支配身軀的是依附于影的知情意欲。依附于影的知情意欲,在夢中能支配身,醒時也能支配身。語雲: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日中之心,唯執身是我,而執以外的天地萬物爲非我;夢中心亦唯執影爲我,而執影以外的天地萬物爲非我,何其酷肖乃爾?日中天地萬物之影,竟亦能入于夢心。難道醒時之心,能攝取于天地萬物之影乎?奇矣。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人是有一點精神的。知情意欲,皆人精神之活動,人的言論行動,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在日常生活中,大概物質之所在,亦即精神之所存。竊嘗思之:研究物質活動及其規律的,爲自然科學;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等部門的活動及其規律的,爲社會科學。社會科學,雖與精神研究有極其密切的關系,但似乎還不能代替精神活動及其規律的研究。

  (四)人是五蘊的統一體

  佛學說人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質素組成的統一有機體。所謂有機組成,即是說:色、受、想、行、識在現實生活中,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是刹那刹那遷流不住的。即使佛具有大智大力,亦不能從現實生活中解剖出一一完整的色、受、想、行、識以示人。因而佛書中老老實實告訴我們:“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有的人就認爲這是“詭辯”,是“故弄玄虛”,是故意以艱深文其淺陋,等等。不知思火不能燒心,講火不能燒口,思飯不能果腹,言飯不能療饑——心思言議,畢竟皆是主觀邊事,是不能代替客觀實際事物,與客觀實際事物劃等號的。日常生活中尋常事物,如火如飯,猶不能以心思言議而得,況于契悟佛法之真乎!本本上的佛學,即使是佛祖親授,亦畢竟只能是“示月之指”,並非“月”的本身。如不能聯系實際學習佛法,縱有所獲,也只能是不能充饑的畫餅而已。

  1、色 五種質素,色居其首,爲人的組成素質之一,攝有五根、六境。先說五根。根,以助識生起爲義。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爲五根;色境、聲境、香(物質所散發的氣氛)境、味境、觸境爲前五境。根境相觸,即有識的自種,躍然生起,是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前五識。識的自種,爲生識的內因,根境爲生識的外因。如圖:

   前五根

  識的自種——(內因) 前五識 (外因)

   前五境

  佛學認爲根識——亦即身與精神,是互相滲透,而又具有明顯區別的兩個系統。十二有支中的“名色支”,即是人在胎中的發育階段。色即物質,名即心,亦即精神。人是由胚胎細胞發育成長的,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仍然保持了胚胎細胞的機能。當人在呱呱墜地以前,胚胎細胞已通過艱苦的曆程,把自己變成了雛形的人,即萌發了固執身即是我的自我觀念。佛學認爲這種我是與我愛、我瞋、我慢、我見相應而起的,名之曰俱生煩惱。這種煩惱是與生俱生的,很不容易對付。據說歐美科學家中,已有人在設想利用基因,培養神童,創造天才。通過科學整理的胎教,亦漸爲人們所采用。把對人的研究局限于出生以後一個階段,顯然是短視的。

  六境亦是組成人的素質。六境中前五境爲色、聲、香、味、觸。自然物、人造物、人身生物體,皆是這種質素組成的。法,軌持義。《唯識述記》卷一曰:“軌謂軌範,能生物解;持謂任持,不舍自相。”說明軌與持是構成法的兩個條件。意識能緣…

《“五蘊皆空”的研究——佛學的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如是我觀(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