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四條「唯囑念佛」之文

  【正講】

  

第十四條「唯囑念佛」之文

  

  第十四文:釋迦如來不付囑余行,唯以念佛付囑阿難之文。

   這條文也是引自《觀無量壽經》。《觀經》講的內容非常廣博,講了十叁定觀,又講了叁福九品,其中也講到念佛,那麼釋迦牟尼佛的心意,是要把什麼法門交代給阿難呢?釋迦牟尼佛在這部《觀經》結尾,要流通的時候,把這部《觀經》的要點做了一個總結,交代給阿難,念佛以外的觀想、叁福、九品,就不付囑給阿難了,而唯獨把念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把這個法門交代給阿難,付囑給阿難。交代阿難,也是讓阿難傳承給我們所有的衆生,因爲阿難是經藏的結集者。

   貴──當然是念佛尊貴,釋迦牟尼佛不會把不尊貴的付囑下來;那麼,念佛和余行比,哪一個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呢?當然念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所以唯付囑念佛。

  爲說念佛而說諸行

   那何必要講其它的修行法門呢?雖然其它的修行(種種雜行雜善)回向往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但是由于衆生的根機各有不同,有的人喜歡觀想,有的人喜歡打坐,有的人喜歡誦經,爲了順應這些衆生的根機,所以講種種的修行。「啊,你們都修得很不錯,很有功德,不過,光靠這樣的修行解脫生死還很難,現在有一個好辦法,你可以原地不用改變,把你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極樂世界,一定能往生!」這麼一講,喜歡打坐、喜歡誦經、喜歡參禅、喜歡持咒的人,「哎!好啊,我也在懷疑當中,不能解脫怎麼辦?原來這樣回向可以往生,功德很大!」他就高興了,他就進入淨土門了。所以,用種種的善法,攝受種種衆生的根機,然後引導他們進入淨土門。

   那麼,進入淨土門之內呢?就好像這個人已經上了一個臺階了(一下子跨兩步跨不上來,先跨這一步),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要對你說了:「既然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衆生自己所修的固然不錯,可是如果和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相比,那功德是太小了,那不如乘彌陀誓願、專念彌陀名號去往生,順彼佛之本願,蒙彼佛光明攝取,十方諸佛也贊歎護念,那你看怎麼樣啊?」這個人一聽,「好啊,那我現在願意專修念佛了。」由這樣的次第,慢慢引導進來。

   所以,爲說念佛而說諸行,說諸行首先是引導各類不同衆生的根機。

   我們大家專修念佛,也願意和別人講念佛,不相信你出去試試看,你先告訴他專修念佛,他不一定能接受,你要贊歎他的修行很有功德,說「你回向到極樂世界,肯定往生」,他就高興了,笑逐顔開,「那我願意去!」慢慢地再告訴他專修念佛,是這麼一個說法的次第。經文是這樣的:

  《觀無量壽經》雲: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一部經典,如果沒有祖師解釋,我們是看不懂的。那麼這一段文也只有一句話,但是,善導大師就是從這段文裏邊看透整個《觀無量壽經》的宗旨。

   這一部《觀無量壽經》可能一般人比較陌生。有一部錄像帶,叫《佛典故事》其中講到《觀無量壽經》。

  《觀經》因緣

   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的時候,王舍城裏發生了悲劇。有位王子,叫阿阇世,聽了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謗佛、謗法)的教唆,要篡奪王位,提婆達多怎麼跟他說呢?「你父王對你並無恩德,如何如何……你把你父王除掉,做新王,我把釋尊除掉,做新佛,我們新王新佛共同治理天下,不是很好的嗎?」阿阇世王聽信了教唆,就把父王關起來,要把他餓死。

   這中間也是有因緣的:他的父親叫頻婆娑羅王,年老的時候沒有兒子,碰到一位相士(算命看相的),就問他說:「我什麼時候可以得子?」

   相士說:「在某某山中,有一位大仙人,正在修行,這位仙人叁年之後將要死去,死後要投胎王宮,做爲大王的兒子。」

   頻婆娑羅王說:「還要等叁年,時間太長了,我也年老了,希望他快來做我的兒子,將來長大,我可以把國家傳給他。」于是就派人去和這位仙人商量,說:「某某,你現在在國王境內修行,都是承了國王的福德,現在請你早一點到王宮投胎,做爲國王的王子。」

   仙人說:「你回去禀報大王,我還有叁年,現在不能去。」

   使者就回來禀告大王。大王聽了,說:「這怎麼可以?我告訴他是尊重他,在我的國家之內,所有的人都要聽我的命令。你再去請他,馬上就來!如果他不答應,你就把他殺掉,他死了,還怕不來做我的兒子嗎?」

   這樣,使者又去了,問仙人。仙人還是不答應。不答應,使者就拔刀把他殺掉了。仙人臨死前說:「大王今天以心口殺我,我將來雖做王子,也必然以心口來殺他。」

   仙人被殺了以後,就投胎到王宮。韋提希夫人就有孕了。

   有孕之後,相士又來了,說:「夫人懷的確實是位王太子,不過這位王子于國王有損,可能要傷害國王。」

   頻婆娑羅王一聽,說:「沒有關系,我的國家都是他的,只要他能做王子,繼承王位就可以了。」雖然這樣講,但仔細一想,還是有點心神不安,就和韋提希夫人商量:「生孩子的時候,從高樓上對著天井生下來,不要接他,讓他掉在地上摔死,這樣,外人也不知道,我們也不受惡名。」

   韋提希聽從了國王的意見,從高樓上把他生下來,結果摔下來沒有摔死,只摔斷了一個小指頭,所以叫阿阇世,阿阇世的意思是「折指」。

   是這麼一段經曆。

   提婆達多知道這段經曆,就教唆阿阇世太子說:「太子,全國的人都喊你阿阇世王子,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我不知道啊。」

   提婆達多就跟他講:「連這個都不知道,我都爲你感到憂愁啊!名聲不好聽啊!」然後把過去這一段經曆講給他聽,挑撥他和父王的關系。

   阿阇世太子一聽,就很氣憤,把父王關了起來,不讓任何人進去。

   他母親韋提希夫人當然很眷戀她的丈夫,就洗得幹幹淨淨,身上塗上麥

  ,璎珞裏面裝上葡萄漿,用衣服蓋起來,就到裏邊去,給大王送吃的喝的。

   過了七天,阿阇世回來說:「我父王現在還在不在啊?」

   守門人講:「先王現在還活著,很健康。」

   「爲什麼呢?」

   「國太夫人每次進來,我們不好阻攔,有得吃,而且先王在牢裏,向釋迦牟尼佛的方向請求受八戒,請求受法。有富樓那沙門,他們都有神通,從空中而來,我們也禁止不了。先王又有吃的,又有法。法能夠讓他的心神得到安定,食物又能讓他的色身得到營養,不僅沒有死,還更健康了。」

   阿阇世一聽,非常氣憤,說:「我母是賊,與賊爲伴!」他就懷著一顆非常憤怒的心,提著寶劍就去找他母親,按劍就要殺她的母親。這是五逆之罪。

   這時,有兩位大臣勸谏說:「自古以來,爲了爭奪王位,有謀害父王的,從來沒聽說過謀害母親的,如果你這樣做的話,太給我們丟臉了,我們不願意像你這樣的人做我們的國王。」大臣就不擁護他了。

   阿阇世心裏就害怕了:那怎麼辦?他們都不擁護我了。這樣,他才把劍收起來,他母親就撿了一條命。

   雖然撿了一條命,韋提希夫人還是被關了起來,在深宮之中,沒有自由,你說她憂愁不憂愁?一方面,丈夫頻婆娑羅王沒有人送吃的,一定會餓死;另一方面,兒子這樣不孝順,竟然要殺害她!

   她雖然貴爲國太夫人,但人世間的一切痛苦都加在她的身上,她覺得心中十分憂郁。所以,在牢房裏邊泣不成聲,向著釋迦牟尼佛的方向(因爲平時拜見過佛,供養過佛)哭訴:「如來世尊!我罪障深重,怎麼生了這樣一個兒子?如果我有自由的話,一定去拜見佛陀,請您老人家開示我,安慰我,可現在我被關了起來,失去了自由之身。如果佛能了解我的心意,請派目犍連和阿難來爲我講法,安慰我的心。」

   她這樣一起心動念,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就派目犍連和阿難(他們都有神通),從空而來,飛入王宮;釋迦牟尼佛從靈鹫山隱沒,從王宮裏就出來了。

   韋提希夫人在王宮裏邊,正在那裏哭泣嗑頭,傷心不已。她一擡頭,啊,釋迦牟尼佛就在眼前,身紫金色,坐著百寶蓮花的寶座,阿難、目連,左右各一個,而且王宮當中顯現廣闊無邊的境界,有很多天人都在空中,要來聞法,因爲天人都知道:佛來到王宮,一定有殊勝的教法要講。

   韋提希一看見釋迦牟尼佛,心中更是悲歎,無以自拔,無法抑止,在佛的面前嚎啕痛哭。「世尊!我怎麼這樣的命苦!我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壞事,怎麼生了這樣一個兒子!」(韋提希夫人像我們一樣,也是凡夫,連因果都忘記了,忘記了當初要把兒子摔死,她說她沒幹壞事)「佛啊,請告訴我,哪裏有淨土?我要到淨土去,我不願呆在這個地方,這是惡世界,惡人充滿,我不願將來見到惡人,聽到不好聽的聲音。」你看,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要害自己,何況其它的人呢?所以,她一心要到淨土去,願意去往生,她不願意呆在這個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回答韋提希夫人,就用神力從眉間放出光明,遍照無量世界,光明回到頭頂,化爲金臺,如須彌山,顯現十方諸佛淨土景象。韋提希像看電影…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四條「唯囑念佛」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