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書信篇】
一、人在世間
人在世間 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 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
--大經
一周前拜讀叁月叁十日之來信,要我表達意見,實感惶恐。我也是苦界的一個又愚又癡、煩惱具足的衆生,所見所聞,所悟所解,自無超勝之可言,難免诒人笑柄,何況又沒有社會常識與經驗。既無點墨可談,強而談之,自然會錯,甚而文不對題。不過好在都是知己,講對講錯不過嘴就是了。
「佛弟子在社會工作中的態度」等:既是佛弟子,應有佛弟子的氣質,無論站在任何崗位上,都能以佛弟子的香光薰陶他人,引人入佛。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佛弟子」者,佛的弟子也,是佛的學生,學佛的人,還在學的學佛人,在學的過程中,有學得成,有學不成的。又,末法衆生,學而難成者,比比皆是,因而「佛弟子」叁個字,實在很難承當。
《論語》曰「隨遇而安」,《中庸》曰「無入而不自得」,這是君子之事。《孟子》曰「豪傑之士雖無堯舜亦興」,這是豪傑之事。俗雲:「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這是英雄之事。吾人都是愚下凡夫,此亦難以承當。
學佛之人,應該質直,不充體面;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在什麼崗位說什麼話。沒有能力或沒有興趣,能培養就好,不能培養就應退步回頭,以免自惱自苦。何況佛弟子以學佛爲第一:有妨害自己學佛的,再好皆應舍;有助益自己學佛的,再壞也應就。不過,古人雲:「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就是宿業,我們大多都是隨著宿業在走。《論語》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古德雲「知命者于人無怨」。《菜根譚》雲:「诿罪掠功,小人之事;掩罪誇功,衆人之事;讓美歸功,君子之事;分怨共過,盛德之事。」又雲:「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大經》言:「荷負群生,爲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于諸衆生,視若自己。」以上都是學佛的人應知應學之事。
《法華經》言:「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世間之惬意事、樂事,都是相對,非究竟。樂是苦因,一息不存,便是來生,六道四生,隨業受報,輪回未出,必墮地獄。若能體會地獄之痛苦,則一刻也不能自安。深悟無常,切求出要。「白骨章」要每天念一遍,可提醒自己。曉得有無常,不被世間榮華所迷、俗樂所染。法然上人之遺言,也要每天念一遍。告訴自己,不但自己要早日信心念佛,也希望他人早日信心念佛,這是悲心的培養與表現。
自覺罪惡深,常存罪惡感,此種人較難開悟,不過較容易信受彌陀救度。這就是二種深信之信機即信法。
有受戒才有破戒、犯戒可言,沒受戒只是道德上的一般罪。甲女不但身犯,心也在犯,只是不覺沒反省而已。若論甲乙二女所受的染汙,都是一樣大,只是有覺有不覺而已。「萬惡淫爲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此語非出自《論語》,這句話是站在世間觀念爲世人凡夫設想而言。一切唯心所造,若此心熾盛,即雖無身犯,亦必墮落。《楞嚴經》言:「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圓覺經》言:「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如果沒有淫欲,即已超凡入聖,哪還會有衆生的性命!一切衆生,無不隨業牽引。有時出生爲貞女,有時出生爲淫婦;或許此生爲僧,持戒清淨,或許來生爲富,恣縱淫逸;六道未出,梵行未立,任誰也不可輕言「我已如何如何!」知此,應不慮自己之善惡,而唯有一任彌陀之悲救,彌陀無礙之光明,不受凡夫善惡之障礙。
都是凡夫,都有煩惱,不管已信未信,都有不能高興之時。天性豁達樂觀者,即不知生死輪回、未有信心,其人亦終生歡喜過日。業障深重、煩惱熾盛之人,即使信心決定,亦難免笑顔難開。不過,心意柔軟,反求諸己,是信者之特色。
學佛之人,受授要有分寸,不可苟且,應知凡事無論巨細都有因果。權益之事,更不可侵犯,以免偷盜。
從來信中,知大家于彌陀救度之信心尚未確立,應更加努力,切莫看輕。人生的大事,是生死輪回,古德雲:「世間大事唯生死,不念彌陀更念誰。」人生的目的,是信心念佛,經雲:「唯此一事實,無二亦無叁。」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四日
二、人生之目的(一)
向著淨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恒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人,都有欲望。欲望有淨不淨,有深不深,有顯不顯。所言「欲望是成長的原動力」,則依淨欲將使人成佛,依不淨欲將使人下墮。
其實,人之欲望都是不淨、有汙染、而且深。雖不顯露,卻如暗流,可謂根柢深植。平時按兵不動,一到想起心修行時,欲望便起,處處成障。因此修行乏力,直覺地獄之火一直燃燒著身、燃燒著心,那個時候,只有絕望。所以,人一到最後,無不絕望。因此,《無量壽經》言:「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人生下來是爲了什麼?
活著是爲了什麼?
死後又成了什麼?
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不知人生的目的而活著,不是沒有意義嗎?不是迷迷糊糊地在過日子、蒙著眼睛往無間地獄邁進嗎?
釋尊說:「人命在呼吸間」、「人生無常」、「人生是苦」、「必墮無間」、「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但自己的心行,豈非徹底地在跟釋尊唱反調,以行爲來表示否定嗎!
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爲了學佛而存在的,是爲了學佛而生活,爲了念佛而生存,否則一切的一切便全部失去了意義。
人生的大事是「後生一大事」,「後生」即是死後的世界。五戒成人,十善生天。人生在世,戒、善俱缺;因此,後生必墮地獄,人生的目的在于解決這「必墮地獄」的後生一大事。此生很短,而未來無盡,無盡的未來是往生極樂或墮落地獄?唯有這才是人生的大事,這大事不解決,生而爲人的意義便失去了。
要解決這後生一大事,自己沒有力量,諸佛菩薩也沒有力量,這十方世界中,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才有力量,而且彌陀的存在,就是爲了拯救我們這必墮無間的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不能使我們往生,彌陀便放棄佛的資格,無資格稱「阿彌陀佛」。而今,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在說法度衆生,我們唯有任憑、隨順彌陀的救度,不論自己的善惡、賢愚,投入彌陀的懷抱,過安穩的日子。
我能存在是彌陀之蔭
我有今天也是彌陀之蔭
雖然依舊憂悲苦惱
但彌陀使我領受那永不絕望的安慰
彌陀生命充滿在我心中
彌陀光明環照在我身上
向著淨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恒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今天 明天 永遠
譯古德嘉言共勉:
◆ 世間之難住多憂 即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 亦是入菩提之導
◆ 苦生于欲而勞身 名出于我而費心
知命者于人無怨 知足時于世無求
◆ 見朝結草尖之露 思此身脆弱不堅
就夕立空中之煙 悟世事夢幻無常
◆ 求而應求法之緣 慕而應慕道之友
報而應報佛之恩 謝而應謝師之德
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叁、人生之目的(二)
人生在世,誰能免…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 1-1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