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大意
編述者:慧淨法師、淨宗法師
一、序說
淨土宗經典依據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跟大家談談《無量壽經》大意。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最主要、最根本的經典。各宗各派必須都有它的經典依據。這個宗派講的再高深、玄妙,再有感應、動人,能夠吸引廣大的人衆聚集,但如果沒有依據經典,不合乎佛說,那麼這一個法就是外道。我們淨土宗,完完全全是依據經論的,有經典的依據,也有祖師的傳承。我們依據的經典就是「淨土叁部經」,也就是: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觀無量壽經》
《佛說阿彌陀經》
今天介紹《佛說無量壽經》的大意,明天介紹《佛說觀無量壽經》的大意,後天介紹《佛說阿彌陀經》的大意。
淨土宗祖師傳承
淨土宗,祖師的傳承、著作主要就是:
一、龍樹菩薩的《易行品》
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
叁、昙鸾祖師的《往生論注》
四、道綽禅師的《安樂集》
五、善導大師的《觀經疏》
這五位祖師雖然出生的地方和時間各自不同,但是共同的,都通通依據淨土叁部經,尤其是《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發揮開展淨土宗義。
這五位祖師這方面的著作,開展出去的,以及收合回來的,都是依據第十八願。
二、正說
經眼
《無量壽經》從頭到尾,經文字句即使再廣泛,它都有一個大意,這個叫做「經眼」——一部經的眼睛。
我們誦讀經典要抓住經眼。人如果沒有眼睛,即使進入寶藏,也認不清哪個是最重要的寶物。這樣的話,進去了還是等于沒進去。一部經即使誦了幾千遍,但是不曉得經眼,可以說只有誦讀的功德,而不能獲得這部經的利益。
大經五文
《無量壽經》的大意,它的眼目,在于「大經五文」(《無量壽經》簡稱《大經》,大經五段經文)。這五段經文如果能夠掌握,能夠融會貫通,可以說整部《無量壽經》已經掌握了。
第一段就是釋迦牟尼佛「出世本懷文」: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
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段經文在《無量壽經》的最前面。《無量壽經》主要在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在沒有宣說四十八大願之前,就已經顯明這部經所要說的四十八大願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
「大經五文」的第二段文,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叁段文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衆生,聞其名號,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十八願的解釋。
第四段文就是「付囑流通文」,即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要彌勒菩薩將念佛往生的法門流通千年萬年,一直流通下去的一段經文: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爲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第五段文就是「特留此經之文」: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衆生,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第十八願最重要
這五段經文,在《無量壽經》裏面,就好像五根柱子一樣,支撐著整部《無量壽經》的教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第十八願。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話,就沒有《無量壽經》,也沒有極樂世界、沒有阿彌陀佛、沒有我們的往生得度。
開展出來是五段文,約略來講,就是第十八願。
這五段文的道理,我們雖然不盡了解,可是,掌握第十八願,所有的也就掌握住了。因爲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
(一)出世本懷文
我們看第一段,「出世本懷文」: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
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如來以無盡大悲」:這個「如來」指的是誰?當然指的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既然出現在這個世間,當然就要說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願。同時,因爲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願是度盡十方衆生的,這個度盡十方衆生的超世弘願,是十方諸佛所沒有的;十方諸佛出現的目的,就是爲了度盡衆生,因此,十方諸佛出現,就一定要說能度盡十方衆生的念佛往生願。
所以,近的來講,「如來」是指釋迦牟尼佛;遠的來講,是指十方叁世諸佛。
如來爲什麼會宣說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願呢?這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一——第十七願所成就的。
第十七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爲了以名號來廣度十方一切衆生,必須使名號能夠普遍弘傳于十方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遍滿整個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國土,十方國土都有佛在度化衆生,所以,必須使得十方國土的每位佛都來宣揚淨土法門,才能達到阿彌陀佛救度十方衆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彌陀佛必須在四十八願裏面,發一個使十方諸佛都能來贊歎祂的名號功德、同時來稱念祂的名號的願,這就是第十七願。
第十七願如果沒有成就的話,不只是十方諸佛不可能來贊歎彌陀名號、稱揚彌陀名號,同時第十八願也不能完成,我們的往生也通通沒有希望。也由于四十八願完成了,當然第十七願也就成就了;由于第十七願成就了,因此十方叁世諸佛如來出現世間,一定會宣揚彌陀的名號功德,同時,以宣揚彌陀的名號功德作爲十方叁世諸佛唯一的本懷。
所以,這一段是釋尊「出世本懷文」,釋尊是憑著第十七願的力量來宣說彌陀的名號。
「如來以無盡大悲」:這個「無盡大悲」,就是指第十七願。
十方叁世諸佛是憑著這個第十七願的無盡大悲,來宣說彌陀救度的。
「無盡」就是無限量,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大慈大悲是無限量的。怎麼無限量?因爲祂所發的願是救度十方衆生。十方衆生——上至彌勒菩薩,下至阿鼻地獄衆生,都是十方衆生。阿彌陀佛如果僅僅能使清淨、會修行(上根)的人往生極樂世界,而不能使不清淨、不會修行(下根)的人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不能算是「無盡大悲」。阿彌陀佛必須同時使造下了阿鼻地獄之業的衆生,甚至已經墮落阿鼻地獄、受無盡痛苦的衆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才算是無限的、無盡的大悲。無窮無盡、不可限量、諸佛也不可能推測的大悲,叫做「無盡大悲」。
「無盡大悲」,另一種版本說是「無蓋大悲」,「無蓋」跟「無盡」大同小異,不過「無蓋」有另一層意義,就是:阿彌陀佛的這種大悲是覆蓋十方諸佛,同時是十方諸佛所不能覆蓋的;尤其是一切衆生沒有不受彌陀大悲的庇蔭覆蓋的,所以叫做「無蓋大悲」。
釋迦牟尼佛以阿彌陀佛的無蓋大悲爲大悲,來宣揚彌陀救度的法門。像我們的法師、蓮友,弘揚阿彌陀佛的慈悲誓願,等于是以阿彌陀佛的無蓋大悲作爲自己的大悲。雖然我們都是凡夫,沒有真正的大慈悲,可是弘揚這個法門,就有那種「無盡大悲」、「無蓋大悲」的氣氛,因爲我們背後有阿彌陀佛,祂的功德、能力在醞釀、在安排、在推動。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矜哀」,以我們能理解的,就是憐憫、同情、愛護;「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雖然悲心以叁界爲對象,但可說是以我們苦惱的衆生爲正客,爲主要的對象。佛陀所救度的叁界衆生,是指我們這一種苦苦惱惱的衆生。
這種苦惱的衆生之所以苦惱,是因爲感受到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六道輪回痛苦不堪。叁界、六道的解脫,必須假借人身。現在既已得到人身,如果不把握,一旦失去人身,就不曉得還要等待幾劫之後了。
雖然曉得要把握人身、聽聞佛法、發修行的心,可是偏偏發覺自己有心修行、無力修行,這樣就會産生苦惱,産生煎熬折磨。
不知道叁界六道輪回,不知道善惡報應,不知道善是善、惡是惡的人,他是悠悠乎乎地在過日子;我們知道的人,就會有所不安。這種有所不安,有時候是沒有辦法形容的,越是知道佛法,就越有那種「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那股道心。
生死是一件大事。爲什麼是大事?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人身難得,既失人身,就必定墮落叁途。墮落叁途那種苦,不等待面對,即使現在一想,就令我們冒冷汗,所以「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無常就是死亡。生跟死本來是一體的,就好像一張紙的兩面,一口氣不來,當下就是死。所以,我們生存在世間,是跟死住在一起的,過一天就減少一天、面對死亡一天、接近閻羅王一天。何況,本來死對我們來講,是危機四伏,充滿在我們四周的。
真正學佛的人,是無常心深厚的人;無常心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學佛的人。
有了這種無常心,他就會發起修行的願,經過一段時間,他更會發現,原來自己是一個十足的凡夫,善根很少,福德很薄,沒辦法修行。那個時候,他就會尋求一個不必假借自己的力量就使自己能夠解脫得度的法門。
那麼,阿彌陀佛的慈悲誓願,是他最後的希望,是他絕處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門。
所以,雖然「矜哀叁界」,叁界中,是以我們這種苦惱的衆生爲正客。所謂正客,就是宴會的主要對象。如果其他的人通通都來了,但是正客還沒有到,這桌宴席就不能開始;正客如果不來,今天這桌宴席就白辦了。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出興于世」,表示釋迦牟尼佛是爲了說這個法,爲了度這種衆生,才出現在世間的,以這件事爲祂出現世間的目的。
「光闡道教」:「光」,光大;「闡」…
《《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