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世尊在這裏向我們證明了念佛人希有難得,但聞西方叁聖佛菩薩名號,都可以除去無量劫生死重罪。此顯示了佛菩薩的功德名號,一時具有無量的功能妙用,衆生于生死大苦海中能以名號得救濟。此中也說明了佛菩薩成就的名號,有不可思議非凡的力用,並非凡夫所能測度。佛世尊贊歎念佛行人,爲人中分陀利華,與二大菩薩爲其勝友。即能成就道場利益衆生,舍身壽終之後往生淨土,這便是得生諸佛之家。就像佛在《佛說無量壽經》第九神足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裏說明了由佛的願力成就,使得衆生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念力”成就;令神足力能于一念間,遍曆諸佛前供養受法益。因此也可以說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生諸佛家。
極樂世界的依正可以歸結于這名號上,正顯名號有著無量的功用,因爲名號是由佛往昔累劫願行修功的成就。世間萬法皆不離名而起作用,佛也是離不開名號的方便妙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含攝了整個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因韋提希夫人請廣說十六觀,勸歸一切凡夫,回歸于稱名念佛之易行。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散善義》所說:“上來中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大師在此強調了一向專稱的重要性,是導歸專修稱名之行的關鍵所在。
在此強調行者有願往生之信行,佛有願力接引,如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衆生雖有垢障,又發願往生如實的行持稱名之行,由佛弘誓願力加持,哪裏有不往生的道理呢?這便是所謂的“帶業往生”。此中仗佛力超乎衆生想象,唯有佛與佛方能究竟其理。由此證知稱名念佛一行,自然而然成就往生,由佛願力,易得往生。如經中所說: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能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所以佛陀在經中向彌勒菩薩,贊歎了極樂世界的聲聞菩薩不可思議的智慧、德能,國土的清淨莊嚴微妙。告慰世人必須精進修道,于道法之自然所牽,所以努力勤修習必定超越輪回,往生極樂國,一得往生世間諸惡趣自然消除。又此往生法門殊勝無法比擬,依佛願稱名可易得往生。隨順佛所教,隨順法的因緣,如是因如是果,乘佛因緣隨願往生。就是此法門易行難信,此道法自然之所牽,升道無窮極;就是怕衆生不肯信奉受持,所以佛歎息易往而無人啊!所以必須信順佛願,稱名求念自然得往生淨土。
(叁)不念佛更念誰
凡是有情識的衆生,都是有念相繼存在。佛法中講有十法界,六凡、四聖雖說皆有念,但所念因緣不一,所修得成就果報自然懸殊。凡所有念所緣境皆不出十法界,所以于十法界之中每起一念,便是將來一受生的因緣。明白這個道理還有不知道念佛,就是將來往生淨土成佛的因嗎?我凡夫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皆不離于法界心(性)之體用。起一念心具十法界性,所以不念佛法界,便念其它九法界,那麼不念佛更念誰呢?縱觀曆代古德皆勸學佛行人,要老實念佛!
以我人一念心能稱佛名號,就是與平等無礙大慈大悲萬德莊嚴的洪名相應,即是念佛法界。能與菩提心、四攝六度之萬行相應,即是念菩薩法界。能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是念緣覺法界。以無我心觀四谛,即是念聲聞法界。以四禅八定或上品十善相應,即是念天法界。以五戒及世間善相應,即是念人法界。若以戒善等法,但懷有瞋慢勝負之心,即是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軟心,念于下品十惡,則墮落畜牲尖界。若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是墮落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落地獄法界。 如是與那一界相應,就會感得那一界將來的果報,如是因如是果。
由此可知發起什麼樣的心,就與那樣的法界相應,所以學佛要善用其心。當用此心念于彼佛,彼佛有宿願力成就。有心必有境,猶如有夢心便現夢境。故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所以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因此念佛行人,以佛號爲所依之境,其“境”即是極樂淨土全體依正莊嚴。所以我人心念佛時,心就具佛境界,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此心緣所具“念佛”,“正當念佛時,西方依正于我人心中,我人之心已在西方依正之中。所以念佛時,即是見佛時、成佛時。求生時即是往生時、度生時。無前無後,叁際同時 。” 法界性一大(全體)總現,不離一念法界心之用。因此心現前一念境界,皆成將來果報之因。由此心念所造業,唯此心能現、能感將來果報。所以念佛時,即是心造往生成佛之因;即是能感、能現將來往生之果報。明知此道理者,不念佛者更念誰呢?
我人凡“舉心動念”皆成將來果報。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是充滿了造罪業的煩惱。誠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于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複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曆。”
此段經文告訴了我們這個閻浮提(地球)的衆生,舉心動念所造作的就是罪業。雖也有修善法得利者,但也是很容易退轉那種最初的發心。所以古德常說:“學佛如初心,成佛有余。”這是告誡我們要保持初發心,常常憶念初發時的那份至真至誠的心。
《地藏經》這裏還說明了衆生遇惡因緣念念增長,猶如負重之人被困,行于泥塗之中,漸行漸墮于深邃之中。衆生在世間就是這樣的,因此慶幸能遇大善知識大導師(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爲減負相扶、助行令獲堅固不退轉。猶如此段經文地藏菩薩亦化身于惡路中,教化行人不要再經曆此惡路,亦勸親屬切莫入此惡路。今得聞淨土法門,亦當展轉相勸受益,同願往生極樂淨域。
今生在世能遇淨土法門,由阿彌陀佛能爲衆生全與減負業障,佛以無量劫立願修功成就極樂淨土,救度衆生遠離生死之泥塗。念佛時即有忏悔、消業的功能妙用,命終之後隨佛願力得往生。如《觀經》下品下生所說:
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此《觀經》講五逆十惡者,具足種種的不善業,當然業力現前的時候,衆苦交煎若不遇善知識、不忏悔、不念佛就會隨業力所牽墮落惡道。然由宿世善因所感,得遇善知識安慰,開解妙法教令念佛、稱佛名號。具足信念于念念之中,即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惡。這就是說“稱名念佛”即有忏悔除滅罪業的功用,仗此念佛之力量乘佛願即得往生淨土,所以說真能至誠懇切信願念佛,沒有不往生的道理,如是因果自然之所牽。
明白此理者不念佛者則爲失大利。如《無量壽經》佛所說:“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在這經文中說有的菩薩,對此淨土法門都會産生疑惑;所以會失大利,就是失去往生的利益,還有極樂世界有邊地疑城“胎生者” 由無智慧故,也是失此大利。所以佛告言:“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此經法所說真實不虛,阿彌陀佛願力真實不虛,稱佛名號得往生之真實不虛。
但得聞此功德名號、乃至一念者得大利,並且在末法時,佛陀以神通力使此經法多住世間,得值遇此經者能隨所願皆可得度。如同經佛告語彌勒菩薩所說:
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衆生聞此經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吾今爲諸衆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複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佛說在經上說:“假設有大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乃至還要比這樣更嚴酷的情況。也要聞信這樣的經法,歡喜信受好樂地受持、讀誦,如法所說修行。原因在其它的地方(法界)還有多有菩薩,想要聽聞這樣殊勝的經法,卻不能如願的聽聞得到。”這其中說明得聞此淨土法門,能受持讀誦、如法修行的甚難希有。所以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佛陀爲諸衆生說此經法,沒有抉擇根機的差別,普攝一切根機。令一切衆生,能夠于此法得究竟利益。因此即使到了末法時代,佛陀也要以他的神通力使這部經多多住持世間,隨衆生意所願得度脫。這實在是世間一切極難信之法。
就像《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在無人能問的情況下,對弟子說的。雖說智慧第一有舍利弗是當機者也是無能起問,所以佛無問而自說。這個法門太殊勝了,只要信順佛願力,求念往生即可得往生。就是容易的讓人不敢信受,所以是“易行難信”的法門,知此等道理者當深信不疑,至誠懇切求念,衆生念佛、佛念衆生如此“念力”交相感應不可思議得往生。如此殊勝的念佛法門,你不念那又更念…
《淨土宗的念力成就(耀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