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念力成就
耀旸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依据净土宗的经典“五经一论”说明信愿念力的问题,并进一步的阐释关于“念力”成就的种种佛事。这样的立意主要是让学佛者,明白真正信愿以“念力”可以成就种种不可思议的事。学人在此就关于“念”的问题,依经典进而说明“念力”的成就。又根据现代太空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佛菩萨不可思议“愿力”的成就,在极乐净土中“念力”的种种妙用成就佛事。由佛“愿力”使众生由妄念趋向清净的正念,以此“念力”信愿念佛成办往生净业。文章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简析净土宗的念佛义,最终导归于“称名念佛”之专行。第二、是说有关太空物理学的研究新发现,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从中加深了我们对佛经所说不可思议“念力” 成就的理解。
关健词:愿力 念力 念佛 物理学 时间 空间 质量 能量
作者耀旸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前 言
于佛法中用心最为关健,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华严经》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可见唯心亦是万法,只此一念心便具十界万法。可知法界众生都是不离心念的作用,本文所说“念力”便是说心的功能业用,念是心的起用;所以净土法门以佛号清净之体为因果,以清净的佛果为众生的因行;所以“念佛”就是为了成佛,从“念佛” 成就众生往生净土,最终达到成佛。在“念佛”的过程由“念力”的作用可以达到净念、净心,这便是心由于念的造作而显现“念力”的功用。又众生“念力”的行业有差别,因此与佛“愿力”的相应也有差别,所以成就也有品位的高低。众生在因地由于烦恼业力所局限,所以“念力”就不及净土中那样随自意所成了,由此显现“念力”在佛愿成就的净土中更是不可思议,因此十方众生若能依佛本愿,称名念佛必定成就,显了佛愿之真实不虚。
西方极乐净土是由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以“五劫思维”的时间在世自在王佛前发深重誓愿,经“兆载永劫”积功累德的修行而圆满成就的净妙国土。此佛土的成就是为普度法界一切众生,佛愍念众生胜于众生念佛,因此只要众生念佛愿往生,佛有愿必来接引。此中所说佛与众生相互忆念的感应道交,顺佛本愿与愿力相应自然成就往生净业。因此修净土法门者无不以“念佛”来成就净业的。
本文引用一些太空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是根据钟茂森博士在澳洲净宗学院的《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的报告文章。 钟博士是从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SA” 的网络文献,关于宇宙形成和发展的文献,而整理的这份启示报告。主要是为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浩瀚的宇宙(太空)对科学家来说至今仍是一个迷,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越多越感到对宇宙认识的微不足道。而在三千多年以前释迦佛陀不但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真相,而且为我们指出了证悟宇宙真相的方法。佛的经典告诉我们宇宙与宇宙之间是重重无尽的。如澄观大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世界成就品)第四、所说:
世界无边悉严净故,众生无边悉化度故,剎由心异,当净自心及他心故,世界重重无尽无尽,以大行愿悉充满故。
由此可见要了知这个无尽的宇宙,就得先从净心开始发大行愿,那么从净土法门看来就是由“念佛”入手,佛愿力摄持令众生由妄念趋向正念,由此可知念佛即是念心最终达到净心,便是“即心即佛、是心是佛”之理的显现。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讲: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这里说佛的法身是遍在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众生举心动念,都不出如来的法界身所摄;反过来众生忆佛、念佛时心中自然也是具足佛的随形相好;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由心想而生,从“事造”起修而能通达其“理具”。换个角度说“是心作九界、是心是九界” 也就是说心作哪一界,心就与哪界相应。念佛时与佛相应是心作佛法界,是心是佛。因此凡夫在没证得“心佛不二”之前,须以“事修”念佛来证其“理具”即心即佛。所以经中告诉我们,“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由“念佛”而达到“心佛不二”感应道交自在往生,而能周遍法界。此中所说带理念佛,理事皆具圆融无碍。其理也离他力本愿的佛力成就,专称阿弥陀佛圣号,乘佛愿力带业往生。
一、简析净土宗的念佛义
世出世间一切法,皆以“信”而得建立。此净土法门“易行难信”此中“难信”是我们凡夫众生的大通病,凡夫生来就是多疑。因此历代诸祖多以“劝信”为第一要务,特别净土法门以“信”为“三资粮”之首。在净土根本经典《佛说无量寿经》末后就讲到了闻信之难得。如经云:“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由此证知净土宗念佛法门,确实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所以佛陀于此难信之法,劝导应如本经所说所教的方法行持,随顺佛愿,便是信顺如法修行。
所谓“易行”就是依佛本愿力修行念佛,随顺佛愿力故,称名念佛自然得往生。所以净土法门是佛法中之易行道,但又由于众生垢障难以信受,因此被称为“易行难信”的法门。
佛陀于诸经中赞叹“信”的功德不可思议,如《华严经》普贤菩萨偈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又有《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 由此可见“信”之一字是多么重要,是入佛法门的第一要道。如果没有信,一切皆不可立。世间都是如此,何况出世的佛道呢!因此人生于世,庆幸能遇佛法,又能得闻此难信的净土法门,应当信顺佛本愿力,至诚恳切念佛,得自在往生。
(一)四种念佛义
在净土法门中“念佛”不可或缺的条件必须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其重要性如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讲到了这三者的相互关系:“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其所愿而证所信。” 足可见三者相辅相成之密切,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因此能真信切愿而念佛者,三资粮具足必定成就往生净业。
修行念佛法门的念佛方法不外四种:1、实相念佛、2、观想念佛、3、观像念佛、4、称名念佛。此四种方法皆可成就往生净业,然摄机最广莫过于第四种的“称名念佛”。在《普贤行愿记》所解释的四种念佛,可知念佛的简易,就是称名一法,最适合凡夫众生行持了。如文中大意:
1、实相念佛:所念的阿弥陀佛即是法性身佛,也就是说以实相之理来念佛一般人做不到。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这样念念相续,最终得三昧现前,决得往生极乐世界。2、观想念佛: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净土依正庄严;或想阿弥陀佛身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定得往生极乐世界。3、观像念佛:观阿弥陀佛形像(佛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显现本性佛。这样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4、称名念佛: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
虽然这四种方法都可以成就往生净土,然四种中最易让众生行持的就是“称名念佛”了。学人在此认为实相、观想、观像之法皆不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起用。实相之理须以事证,因凡夫众生难证实相理,所以以实际行持“称名”一事来摄实相之理。而“观想念佛者”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三观里说到了怎样观想佛菩萨,还是得从观像(佛像)进入。如经云: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从而可知观想佛的相好非凡夫众生所能及,由佛宿愿所成就,加持众生可以从“观佛形像”的方法再起“观想”之法。然而凡夫众生尘妄纷飞、难收摄身心作观,所以历代诸祖力劝以方便易行的“称名念佛”一法,摄归一切根机。此法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恶众生,真信切愿持名者,皆得回归阿弥陀佛大愿海。
(二)导归称名念佛
由称名易行,所以历代祖师都是婆心切切广设方便,善巧导引当时诸宗盛行的自力圣道门,摄归于他力的净土门,舍自力之难行,导归于佛力之易行。诚如唐代善导在《往生礼赞偈》劝持名之文所说:
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此中又向我们展示了称名一行,易于观想念佛之行,所以以称名来摄观想之行。善导大师依《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流通分佛陀的咐嘱: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里讲说受持经中佛所说之语,即是受持无量寿佛名号。由此可知佛慈愍至极,以愿力成就令世间不识经文者,只要能持佛名号就与受持经文有同样的功用。由此称名易行而成就受用之大,同时也是使“阿弥陀佛”名号流通后代,又经中有赞叹闻名念佛人之功德,如经云:
若善男子及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
《净土宗的念力成就(耀旸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