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的念力成就
耀旸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依據淨土宗的經典“五經一論”說明信願念力的問題,並進一步的闡釋關于“念力”成就的種種佛事。這樣的立意主要是讓學佛者,明白真正信願以“念力”可以成就種種不可思議的事。學人在此就關于“念”的問題,依經典進而說明“念力”的成就。又根據現代太空物理學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說明佛菩薩不可思議“願力”的成就,在極樂淨土中“念力”的種種妙用成就佛事。由佛“願力”使衆生由妄念趨向清淨的正念,以此“念力”信願念佛成辦往生淨業。文章主要分兩大部分:第一、簡析淨土宗的念佛義,最終導歸于“稱名念佛”之專行。第二、是說有關太空物理學的研究新發現,帶給我們的一些啓示,從中加深了我們對佛經所說不可思議“念力” 成就的理解。
關健詞:願力 念力 念佛 物理學 時間 空間 質量 能量
作者耀旸法師,中國佛學院2007級研究生。
前 言
于佛法中用心最爲關健,所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如《華嚴經》所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可見唯心亦是萬法,只此一念心便具十界萬法。可知法界衆生都是不離心念的作用,本文所說“念力”便是說心的功能業用,念是心的起用;所以淨土法門以佛號清淨之體爲因果,以清淨的佛果爲衆生的因行;所以“念佛”就是爲了成佛,從“念佛” 成就衆生往生淨土,最終達到成佛。在“念佛”的過程由“念力”的作用可以達到淨念、淨心,這便是心由于念的造作而顯現“念力”的功用。又衆生“念力”的行業有差別,因此與佛“願力”的相應也有差別,所以成就也有品位的高低。衆生在因地由于煩惱業力所局限,所以“念力”就不及淨土中那樣隨自意所成了,由此顯現“念力”在佛願成就的淨土中更是不可思議,因此十方衆生若能依佛本願,稱名念佛必定成就,顯了佛願之真實不虛。
西方極樂淨土是由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以“五劫思維”的時間在世自在王佛前發深重誓願,經“兆載永劫”積功累德的修行而圓滿成就的淨妙國土。此佛土的成就是爲普度法界一切衆生,佛愍念衆生勝于衆生念佛,因此只要衆生念佛願往生,佛有願必來接引。此中所說佛與衆生相互憶念的感應道交,順佛本願與願力相應自然成就往生淨業。因此修淨土法門者無不以“念佛”來成就淨業的。
本文引用一些太空物理學的研究成果,是根據鍾茂森博士在澳洲淨宗學院的《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啓示》的報告文章。 鍾博士是從美國國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SA” 的網絡文獻,關于宇宙形成和發展的文獻,而整理的這份啓示報告。主要是爲進一步加深我們對佛法的了解。浩瀚的宇宙(太空)對科學家來說至今仍是一個迷,他們用科學的方法,發現的越多越感到對宇宙認識的微不足道。而在叁千多年以前釋迦佛陀不但爲我們揭示了宇宙的真相,而且爲我們指出了證悟宇宙真相的方法。佛的經典告訴我們宇宙與宇宙之間是重重無盡的。如澄觀大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一(世界成就品)第四、所說:
世界無邊悉嚴淨故,衆生無邊悉化度故,剎由心異,當淨自心及他心故,世界重重無盡無盡,以大行願悉充滿故。
由此可見要了知這個無盡的宇宙,就得先從淨心開始發大行願,那麼從淨土法門看來就是由“念佛”入手,佛願力攝持令衆生由妄念趨向正念,由此可知念佛即是念心最終達到淨心,便是“即心即佛、是心是佛”之理的顯現。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講: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
這裏說佛的法身是遍在一切衆生心想中,所以衆生舉心動念,都不出如來的法界身所攝;反過來衆生憶佛、念佛時心中自然也是具足佛的隨形相好;所以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由心想而生,從“事造”起修而能通達其“理具”。換個角度說“是心作九界、是心是九界” 也就是說心作哪一界,心就與哪界相應。念佛時與佛相應是心作佛法界,是心是佛。因此凡夫在沒證得“心佛不二”之前,須以“事修”念佛來證其“理具”即心即佛。所以經中告訴我們,“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由“念佛”而達到“心佛不二”感應道交自在往生,而能周遍法界。此中所說帶理念佛,理事皆具圓融無礙。其理也離他力本願的佛力成就,專稱阿彌陀佛聖號,乘佛願力帶業往生。
一、簡析淨土宗的念佛義
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以“信”而得建立。此淨土法門“易行難信”此中“難信”是我們凡夫衆生的大通病,凡夫生來就是多疑。因此曆代諸祖多以“勸信”爲第一要務,特別淨土法門以“信”爲“叁資糧”之首。在淨土根本經典《佛說無量壽經》末後就講到了聞信之難得。如經雲:“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由此證知淨土宗念佛法門,確實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所以佛陀于此難信之法,勸導應如本經所說所教的方法行持,隨順佛願,便是信順如法修行。
所謂“易行”就是依佛本願力修行念佛,隨順佛願力故,稱名念佛自然得往生。所以淨土法門是佛法中之易行道,但又由于衆生垢障難以信受,因此被稱爲“易行難信”的法門。
佛陀于諸經中贊歎“信”的功德不可思議,如《華嚴經》普賢菩薩偈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又有《大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是義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 由此可見“信”之一字是多麼重要,是入佛法門的第一要道。如果沒有信,一切皆不可立。世間都是如此,何況出世的佛道呢!因此人生于世,慶幸能遇佛法,又能得聞此難信的淨土法門,應當信順佛本願力,至誠懇切念佛,得自在往生。
(一)四種念佛義
在淨土法門中“念佛”不可或缺的條件必須具足:“信、願、行”叁資糧,其重要性如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講到了這叁者的相互關系:“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其所願而證所信。” 足可見叁者相輔相成之密切,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因此能真信切願而念佛者,叁資糧具足必定成就往生淨業。
修行念佛法門的念佛方法不外四種:1、實相念佛、2、觀想念佛、3、觀像念佛、4、稱名念佛。此四種方法皆可成就往生淨業,然攝機最廣莫過于第四種的“稱名念佛”。在《普賢行願記》所解釋的四種念佛,可知念佛的簡易,就是稱名一法,最適合凡夫衆生行持了。如文中大意:
1、實相念佛:所念的阿彌陀佛即是法性身佛,也就是說以實相之理來念佛一般人做不到。實相之理,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心及衆生,本來平等。這樣念念相續,最終得叁昧現前,決得往生極樂世界。2、觀想念佛: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觀淨土依正莊嚴;或想阿彌陀佛身眉間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輻輪相,如是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展轉觀之,觀想純熟,叁昧現前,臨命終時,決定得往生極樂世界。3、觀像念佛:觀阿彌陀佛形像(佛像)相好,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心不散亂,顯現本性佛。這樣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得往生極樂世界。4、稱名念佛: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于晝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得往生極樂世界。
雖然這四種方法都可以成就往生淨土,然四種中最易讓衆生行持的就是“稱名念佛”了。學人在此認爲實相、觀想、觀像之法皆不離“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起用。實相之理須以事證,因凡夫衆生難證實相理,所以以實際行持“稱名”一事來攝實相之理。而“觀想念佛者”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叁觀裏說到了怎樣觀想佛菩薩,還是得從觀像(佛像)進入。如經雲: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
從而可知觀想佛的相好非凡夫衆生所能及,由佛宿願所成就,加持衆生可以從“觀佛形像”的方法再起“觀想”之法。然而凡夫衆生塵妄紛飛、難收攝身心作觀,所以曆代諸祖力勸以方便易行的“稱名念佛”一法,攝歸一切根機。此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惡衆生,真信切願持名者,皆得回歸阿彌陀佛大願海。
(二)導歸稱名念佛
由稱名易行,所以曆代祖師都是婆心切切廣設方便,善巧導引當時諸宗盛行的自力聖道門,攝歸于他力的淨土門,舍自力之難行,導歸于佛力之易行。誠如唐代善導在《往生禮贊偈》勸持名之文所說:
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此中又向我們展示了稱名一行,易于觀想念佛之行,所以以稱名來攝觀想之行。善導大師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流通分佛陀的咐囑: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裏講說受持經中佛所說之語,即是受持無量壽佛名號。由此可知佛慈愍至極,以願力成就令世間不識經文者,只要能持佛名號就與受持經文有同樣的功用。由此稱名易行而成就受用之大,同時也是使“阿彌陀佛”名號流通後代,又經中有贊歎聞名念佛人之功德,如經雲:
若善男子及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
《淨土宗的念力成就(耀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