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如何面對痛苦與幸福

  如何面對痛苦與幸福

  很多佛教徒雖然懂得不少佛教理論,甚至還學過五部大論——中觀、因明、慧度等深奧的佛法精華論著,但因爲修行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無法處理好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無法將學到的佛教理念落實、應用到生活當中,時常被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難題弄得焦頭爛額。

  

  按理來說,修行人與普通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是不一樣的。但因爲我們的學佛,往往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修行卻沒有跟上,所以只有聽經聞法的福德,而不會有實際的效果。面對生活的重重壓力時,也與非佛教徒毫無兩樣。在這一點上,我們都需要進步、需要成長。

  

  如何面對痛苦

  

  六道輪回處處皆是痛苦,不是苦苦就變苦,不是變苦就是行苦,尤其是末法時代,更是離不開痛苦。盡管所有生命都不願意接受痛苦,但不管願不願意,所有的生命都要面對痛苦,誰都無法逃避。

  

  世人沒有面對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包括動物也一樣——都希望不愉快的事情早點過去,幸福快快來臨。在這樣的期盼中,一生就這樣蹉跎過去了。

  

  修行人也會面臨痛苦和幸福這兩種境遇,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轉變成修行的助緣、順緣,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會變成修行的障礙,這樣不但修行沒有進步,連正常的生活都會受影響。

  

  在面對痛苦時,如果能以正知正見去對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痛苦就會讓我們心煩意亂、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絕路。

  

  我曾經寫過麥彭仁波切的一個《病苦轉爲道用》的修法(見《慧燈之光》),但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病苦,而是現實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的痛苦,該怎麼樣去面對呢?

  

  此處我不是憑自己的經驗,而是根據以前的高僧大德們豐富的修行經驗、教言與證悟,來爲讀者作簡單的引導。

  

  面對痛苦的方法,可分爲四個階段:一、認定什麼是痛苦;二、確定痛苦的來源;叁、戰勝痛苦;四、解決痛苦的方法。

  

  一、什麼是痛苦

  

  從佛教的觀點簡單地說,痛苦不是物質,也不是任何物質的運動,而是精神的一種特殊感受。

  

  感受是屬于精神領域特有的東西,鋼筋、水泥、磚頭、玻璃等物質不會有感受——既不會感到痛苦,也不會感到幸福。人死了以後,屍體也和石頭、磚頭一樣,在接觸外界的任何東西——地、水、火、風時,都不會有反應。因爲它沒有意識,所以感覺不到任何痛苦或幸福。

  

  精神可分爲兩種:一種叫做分別精神,也即“分別念”;另一種叫做無分別精神,也即“無分別念”。

  

  眼、耳、鼻、舌、身的感受,只有感受沒有思維,所以叫無分別念。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不管我們的意識怎麼樣想,身體卻能分分明明地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痛苦,這就是無分別念。

  

  當看到、聽到一個東西的時候,以第六意識去思維、分析對境的好壞與否,就叫做“分別念”,第六識所感覺到的痛苦,就叫做分別念的痛苦。

  

  二、痛苦的來源

  

  因爲痛苦或者快樂産生時,能檢測到大腦某個部位的腦波會有所變化,所以有些人認爲:痛苦與快樂是大腦活動的産物。其實並非如此,大腦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意識依靠大腦,可以辨別、感受外面的東西,但痛苦與快樂本身,卻不是由大腦産生的。

  

  佛學經典中多次探討並論證過,痛苦來自于我執或執著,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的;此處的結論是,痛苦和幸福的産生,不是來自于外界,而是與我們自己的觀點、習氣或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創造的。

  

  無分別識的痛苦多半與我們的意識沒有太大關系,但修行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也可以轉變無分別識的痛苦。但目前我們要轉變的,是第六意識的痛苦,也即分別識的痛苦。

  

  譬如,當我們開著一輛昂貴的名車時,也許會覺得很有面子、很了不起,傲慢當中夾雜著輕飄飄的快樂,這種快樂就來自于第六意識。從無分別識的感覺而言,開名車與開好一點的普通車不會有那麼大的差別,但第六識卻覺得非常不一樣。同樣,當我們穿名牌衣服時,也會有滿足、快樂、洋洋得意的感覺,這也不是名牌衣服創造的,而是我們的意識創造的。因爲從無分別識的角度來看,質量好一點的衣服與名牌衣服的觸覺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辨別牌子的真假,另一個人拿一件普通衣服給他穿,並告訴他那是世界頂級名牌,他也一樣會産生滿足、快樂的感覺。

  

  當有一天,我們失去了名車,穿不起名牌;或當我們發現鄰居有更好的房子、車子時,痛苦又開始萌生了。雖然我們仍然有衣服穿,不會挨凍受餓,無分別識已經滿足了,但分別識卻會覺得丟人現眼、低人一等。可見,這些感覺都是第六意識創造的。

  

  雖然佛陀不否定物質生活也可以帶來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來自于外界。幸福與痛苦,並不是與外界完全沒有關系,但卻不是最主要的關系。幸福本身並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要想獲得幸福,只有往內心去尋找;要真正解決痛苦,也只有往內心尋找解決方法。所以,我們不能迷迷糊糊地做著金錢能帶來所有幸福的美夢,因爲金錢不能帶來所有的幸福。

  

  啓蒙運動時代的代表人物——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機械唯物主義者拉梅特利在內的很多西方哲學家都認爲,痛苦與快樂來自于外界,幸福不可能從內心産生,要尋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尋找。因此,西方人長時以來,一直鼓勵人們往外追求幸福、尋找快樂。

  

  一般人本來就誤以爲,幸福快樂來自于外界,再加上這些學者們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後的幾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衆所周知,盡管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收入越來越高,但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覺到,這種追求是錯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說已經走向失敗了。

  

  佛教的精神導師們一再告訴我們,內心不要太脆弱。內心脆弱的人,更容易産生痛苦。

  

  什麼叫做內心脆弱?什麼樣的人會內心脆弱呢?

  

  堅強和脆弱也許與遺傳也有一點關系,有些人生來就比較堅強,有些人先天就比較脆弱。但絕大多數與環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習慣有很大關系。從小生長在富裕家庭當中,然後又在貴族學校讀書出來的人,相對來說精神比較脆弱。因爲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問題上都很計較、很挑剔。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後,會越來越嚴重,以致發展到對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環境,都産生強烈反感,所有東西都看不順眼,找不到真正的滿足感。最後的結果,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沒有樂趣,最終可能會走上極端的路。

  

  所以,我們要學得堅強一些,不要讓痛苦輕而易舉地就在心裏生起。

  

  總而言之,痛苦的主要來源,就是自己的執著。

  

  叁、戰勝痛苦

  

  此處所謂的戰勝痛苦,並不是徹底斷除痛苦的根源,從此以後再也不發生類似的痛苦。只有最後解脫的時候,才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就目前而言,用修行的方法把痛苦轉爲道用,使痛苦不至于影響自己的修行與生活,就叫做“戰勝痛苦”。

  

  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有可能來自于金錢、感情、婚姻等等,沒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難戰勝這些痛苦。一般人會在外界中去尋找痛苦的根源,他們解決痛苦的方法,也是改變外境。比如說,假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很不滿,若不解決這個心病,就會一直窩在心裏,讓自己很痛苦。爲了解決這個痛苦,他就可能會去打人、殺人,最終實際上並沒有戰勝痛苦。只有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才不會受到痛苦的影響,才能真正地戰勝痛苦。

  

  四、解決痛苦的方法

  

  我也了解過一點兒心理學的治療方法。我個人認爲:雖然那些方法對有些人有幫助,可以讓當事人暫時輕松一點,但終歸是臨時性的幫助,而不是行之有效且一勞永逸的辦法。

  

  有一位心理醫生說:有人因爲婚姻問題而痛苦時,他會告訴當事人,想象把對方裝在一個箱子或口袋裏,關嚴上鎖以後,從十幾層樓上的窗戶扔出去,然後想象這個人再也沒有了,從這個世界、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這樣心裏也就比較容易離開對方、放下對方。再出問題時,又故技重施。這個辦法雖然看起來很好笑,但對有些人還是有一點緩沖高壓的作用,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凡夫總是這樣,每當遇到痛苦時,第一個反應,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連根拔掉,但對凡夫而言,有些東西是無法推翻和斷除其根源的,只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用卓有成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對。

  

  佛教解決痛苦的方法,可以分爲兩種:一是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解決;二是從勝義谛的角度來解決。

  

  (一)世俗谛的方法

  

  當遇到痛苦、自己做錯事或失去執著之物等等的時候,應該從兩個角度去考慮:第一、通過修行,減輕痛苦;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將痛苦轉爲道用。

  

  1、製止、消除或減輕不願意接受痛苦的心態。

  

  應當思維:我這樣痛苦不但于事無補,而且傷心痛苦也是有害身心的。

  

  輪回當中肯定會有很多痛苦等待著我們,每個凡夫的命運都大同小異——都有生老病死,所有人終究都會死掉。怎麼樣死去,誰都說不清楚。父母可能會離開我們,婚姻、家庭、感情、金錢、工作上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遇到痛苦的時候,如果始終都是拒絕、抵抗、逃避,不敢面對、不敢承受,只能說明我們的抗壓能力很差,內心不堪一擊。因爲內心非常脆弱,無法面對和接受痛苦,出于本能而習慣性地逃避痛苦,時間長了,我們的內心只會越來越脆弱。任何問題都斤斤計較、挑叁揀四。外在環境再好都沒用,什麼都看不順眼。

  

  長此以往,只會導致內心越來越容易受到傷害,沒有任何東西讓自己感到幸福。這樣給我們帶來的創傷更大,最終肯定會在痛苦面前倒下,使自己成爲最大的受害者,而沒有任何益處。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在…

《慧燈之光八 如何面對痛苦與幸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