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叁章 佛典妙喻

  第叁章 佛典妙喻

  波斯匿王醜女緣

  我們對人不要有傲慢或輕視的態度,對于出家人也-不可生起輕慢的心,因爲這樣對佛教沒有好處,對自己卻有損品德,甚至影響自己來生的果報。今舉印度古時候波斯匿王的女兒爲例,做爲警惕。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瑞安住。當時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生下一個女兒,面貌極爲醜陋,到底有多醜,據經典的形容:皮膚粗糙,猶如蛇皮;頭發粗黃,猶如馬尾。波斯匿王看到這個女兒,心裏不高興,便指示內宮宮女,好好的看住她,不准讓她走出去外面,怕被別人看見。波斯匿王自己心裏想:「這個女兒雖然醜形不像個人,但總是末利夫人所生的啊!」于是仍把她細心撫養長大,再看因緣將她嫁出去。

  爲了女兒的婚事,國王常常憂愁,但又奈何呢?等到公主長大了,便指示大臣征尋原本是豪族種姓、而現在貧乏窮困的男子,要招爲驸馬。大臣奉旨到處尋找,終于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年青人,便將他帶來詣見國王。國王看見此人,立即帶到自己的客廳,單獨與他談話,國王說:「我知道你原本是貴族,但現在貧窮。我有一個女兒,末利夫人所生,面貌極爲醜陋,想下嫁給你,希望你不會拒絕。當時這位貧窮的年輕人,跪下來回報國王:縱然大王以狗賞賜,我也應當接受,何況是末利夫人所生之女?承蒙大王不棄,我願奉命接納。」

  國王就將公主嫁給了這位年輕人爲妻,並且爲他們建造房子,內設七道都上了鎖的門戶。另外又吩咐女婿,若要出門,就必須上鎖,避免公主外出被別人看見。國王又賜給他們很多錢財,讓他們生活無所欠缺,並封給女婿一個官位。往後的日子,生活得非常的富裕。

  這位驸馬經常與王宮貴族參加宴會或聚會。凡是前來赴會的達官顯貴,都是夫婦一起參與,獨驸馬爺從不將自己的妻子帶來。衆人一直在懷疑,也感到奇怪,都猜想公主本人不是端莊美麗豔如天女,便是極醜無比如鬼怪,這才不敢帶出來。于是大家想方設計要去看看公主到底長個什麼樣子。經過一番商量,決定將驸馬灌醉,再從他身上拿到鎖匙,指派五人前往驸馬的家,一窺公主的廬山真面目。

  就在那批人商量的同時,國王的女兒心中也在煩惱著,深感慚愧,哀歎自己到底造了哪些罪業,使丈夫如此厭惡自己,老是被關在屋內,不見天日,也見不得人。但隨即又想,當今佛陀在世,常以慈悲觀諸衆生,如有苦厄的人,就前往度化。當下公主就以虔誠恭敬的心,心中祈禱,遙禮世尊,望佛陀能前來慈悲教訓。

  則于公主精誠懇切,敬心純笃,竟然感動到佛陀。佛知其意,即刻來到她家,出現在公主之前。佛陀先從地中踴出,頭上绀發相現,公主舉頭看到佛的發相,倍加歡喜,敬心極深,頭發就自然的變成細軟的绀青色相。佛陀漸漸現出慈容,公主看見,心懷歡喜,整個臉也跟著端莊豔麗起來,所有醜陋的相,粗糙的皮膚,自然化滅。佛陀漸漸現出全身,金色晃昱,讓公主看見。公主看見佛身相好,益增歡喜,身體也變得無比端嚴,猶如天女。佛陀便爲她說種種法門,使她心開意解,證得須陀洹果,踴躍之情難以形容。而後佛陀就騰空而去了。

  就在這個時候,拿著鎖匙的五個人,開門進去裏面,見到公主相貌端莊,舉世無匹。當時這五人議論紛紛,贊歎著天下竟然有如此美麗的女子,難怪驸馬不肯將妻子帶出來。看過以後,就把鎖匙還給驸馬,各自回去。

  驸馬醉醒回家,一進門內,看見一位美豔過人的婦女,歡喜地問道:「你是什麼人?」公主回答說:「我是你的妻子啊!」丈夫又問說:「你以前極爲醜陋,現在爲何變得如此端莊?」公主就將佛陀慈悲現示的經過告訴丈夫,又說:「我很想去見父王,你可否爲我傳話給父王?」

  驸馬就依公主的話,立刻前往王宮,禀告國王,說:「公主想求見大王,不知可否?」國王說:「不要談這件事了,趕快將每道門戶關閉,千萬不要讓她出來!」

  女婿回禀國王說:「爲什麼要這樣呢?公主蒙佛陀威德加持,現下相貌莊嚴,舉世無雙,跟天女一樣啊!」國王聽了以後,也感到驚訝,就說:「若真是如此,盡速請來會面。」立即隆重地派車輛迎接公主進入宮中。等國王親自見到公主時,其美麗真是世無等雙。國王在極爲歡喜踴躍之時,立刻下令駕車,和末利夫人前往佛陀住所。

  頂禮佛足以後,退下一步,長跪合掌而恭敬地禀報說:「世尊!不知道我這個女兒,過去生中修得什麼福報,乃能生在豪貴富樂之家;而到底又造作何業,生得如此醜陋的身形面貌,像牛馬畜生般,願世尊慈悲開示!」

  當時世尊告訴國王及末利夫人:「你們仔細聽,我慢慢爲你們解說。」原來,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爲波羅奈的大國,國中有一位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當時這位大富長者,在他家裏,經常供養一位辟支佛(比阿羅漢更高一層的聖者),身體粗惡,形狀醜陋而憔悴,非常難看。大富長者家中有一位小女兒,每次看見辟支佛來,心中就很厭惡,態度輕慢、呵罵毀謗,罵他「面貌醜陋,身皮康惡,真是令人討厭!」

  當辟支佛知道自己不久即將進入涅槃,于是就在長者家中現大神變,踴身虛空,身出水火的現各種神通,讓長者一家人看得清清楚楚,然後又飛下來,回到長者家中。當下長者歡喜不已,長者女則慚愧無比,悔過自責,跪著向聖者求哀忏悔:「唯願聖者慈哀,當見寬恕。我之前發了惡心,罪業深厚,希望聖者不要記挂在心。今准我忏悔,願令罪業消滅。

  佛陀告訴大王:「知道了嗎?當時長者女由于诋毀辟支佛的原因,于後生處,常常受生爲醜陋的身形。後來因見到神通而向其求哀忏悔,所以今生得端正之身。其相好超世奇特,無有能及,常生于富貴之家,尊榮豪貴,無所缺少,又能遇到我爲她解除憂苦,都是由于供養辟支佛的緣故。」當時波斯匿王與夫人,及諸臣民等,聽聞佛陀說如是業報因緣,個個心開意解,有的證得須陀洹果,有的證得斯陀含或阿那含,也有的證得阿羅漢,各自發辟支佛心或無上菩提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則故事的重點,是要提醒大家,不可以有輕慢心,要有恭敬供養心。爾一旦有過錯,就要有慚愧悔過之心。

  依裏沙長者本生因緣

  任何一個人的個性,幾乎都跟過去世有銜接遺傳的關系。譬如說,有人生下來以後,就比較有喜舍心,有些人的性格是只想占便宜而不肯吃虧。也有的人極悭吝不舍的,但如果遇到善知識,給予方便善巧的指點,也都能改悭吝爲喜舍心的。現在就爲大家說佛陀在祗園精舍時,一個貪欲豪商的故事。

  距王舍城不遠,有一個市鎮名叫「糖鎮」,那裏住著一位長者,綽號「貪欲豪商」。他有八億財産,不過卻是連草尖上的一滴油也不肯施與人的,自己也不使用,也不想把自己所積的財産用于孩子、沙門、婆羅門身上,恰如羅刹鬼所管理的蓮池一樣,置之不用。

  一日,佛陀在黎明時觀察全世界能成就菩提的衆生,看見住在距離四十由旬之處的貪欲長者與其妻子,已到證得預流果的時機。那長者在前一日,爲了供國王使役而進宮,在歸途中看見一名饑餓的鄉人在吃餡子發酸的饅頭。自己也覺得餓了。他一邊走回家去,一邊這樣想:「假使我說要吃饅頭,許多人也想與我同吃吧?這樣我便得非花費許多米、酥和糖不可,所以這話對誰都講不得。」

  他忍住饑餓走著,在行走中漸漸憔悴起來,身上的血管都顯露出來。一回到家,他因耐不住饑餓,便跑入臥室,躺到床上睡下。雖然餓到如此地步,他還是怕花費錢財,不對任何人說。

  這時他的妻子進來了,撫著他的背問道:「您的身體不舒服嗎?」長者道:「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妻子道:「莫非國王動怒了?」長者道:「國王一點也不動怒。」妻子道:「莫非孩子們或者女婢、男仆有事不稱你的心嗎?」長者道:「沒有這樣的事。」妻子道:「那你有什麼切望的事物嗎?」

  妻子雖這樣問他,他卻因爲怕花錢而只是躺著不答。于是妻子又道:「你有什麼願望,請說吧!」他吞吞吐吐地道:「實在說,我有一個願望。」妻子道:「你希望什麼?」長者道:「我想吃饅頭。」妻子道:「那你爲什麼不說呢?難道你是貧窮之人嗎?現在我就去做足夠供全鎮人吃的饅頭就是了。」

  長者道:「爲什麼做這樣的事呢?讓鎮上的人自食其力吧。」妻子道:「那麼做足夠供本街鄰裏吃的饅頭吧。」長者道:「你真有錢。」妻子道:「那麼做足夠供全家吃的饅頭吧。」長者道:「你的度量真大。」妻子道:「那麼做足夠供家中孩子們吃的饅頭吧。」長者道:「爲什麼這樣顧到孩子們呢?」妻子道:「那麼做足夠供你我二人吃飽的饅頭怎樣?」長者道:「你也想吃嗎?」妻子道:「那麼做只供你一個人吃的吧。」

  長者道:「好吧。不過,倘使在這裏做,許多人會張著眼睛看見的。你不要用精米,拿了碎米與鍋子,再帶一點極少的乳酥、蜜與糖到七層樓閣上的高臺去做,我到那裏獨自坐著吃吧。」

  妻子答應說:「是。」于是就叫人拿了該用的東西,登到高閣,叫婢女來請主人上去。長者先把厲門關上,又將所有門戶上了鎖,登到第七層的高臺,複將入口堵塞好,然後坐下。于是妻子就架起鍋子,燃著了火,做起饅頭來。

  卻說,佛在黎明時分對大目犍連尊者說:「目犍連!在距王舍城不遠的糖鎮,有一個貪欲的長者,他想吃饅頭,因怕被人看見,在第七層的高閣上叫妻子做著饅頭。你可到那裏去,引導那長者離了我欲,叫他們夫婦拿了饅頭與乳酥、蜜糖,用你的威神力把他們帶到祗園精舍來,今日我與五百比丘一同用饅頭當飯吧。」尊者道:「是!世尊。」

  目犍連尊者奉佛之命,立即用神通力,前往該鎮,在正對高閣的窗口的空中,整衣而立,如一尊寶像。長者見了尊者,就心驚肉跳起來了:「我就是怕這種冢夥,所以才到這裏來的,而這家夥卻來站在窗口!」

  長者忘了一切,就如投入火中的鹽和糖一般,沸然大…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叁章 佛典妙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