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主要道論
宗喀巴大師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頂禮諸至尊上師!
我隨己力而宣說,欲解脫者之津梁,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贊道。
不貪叁有之安樂,爲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喜谛聽!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衆,故當首先尋出離。
人生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修後于諸輪回福,刹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倘若于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思爲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于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叁有中,不斷感受叁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叁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
一旦無有輪翻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爲邊執見所奪。
如是叁主要道論,自己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聞比丘羅桑劄巴(宗喀巴)對侄兒阿旺劄巴之教言。
譯于二000年十月
叁主要道論簡釋科判(略)
叁主要道論簡釋
宗喀巴大師 造頌
索達吉堪布 傳講
頂禮釋迦牟尼佛!
敬禮諸傳承上師!
敬禮顯密善說之源宗喀巴大師!
本論分叁:甲一、初義;甲二、論義;甲叁、末義。
甲一分四:一、釋論名;二、禮敬;叁、立誓造論;四、勸促有緣法器者谛聽。
乙一、(釋論名):叁主要道論
所謂叁主要道,是指學佛的根本,乃叁種最勝要道法門,即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此叁主要道亦是佛陀教法中所彙聚的捷徑竅訣,是全部教義之精華、一切論著之結晶,論義甚深,加持極大,極爲殊勝也。其論既是菩提道次第論的精華攝要,亦是九乘法門中不可缺少的基礎。是故此叁最勝要道法門,是每個學佛者學道修行過程中缺一不可而必須要掌握的根本殊勝法門。
乙二、(禮敬):敬禮諸至尊上師!
此是宗喀巴大師于造論之首,先行禮贊之句。大師恭敬地頂禮所有諸至尊上師!至尊亦謂聖尊之義。按藏文規律而言,至尊二字可分開講,所謂“至”是指將一切衆生引入叁乘法門中,“尊”是指身口意叁門清淨,從未染汙一切煩惱。總之,大師于造論之前,首先頂禮以根本上師仁達瓦爲主的所有傳承上師。如是頂禮有何必要呢?主要爲于造論過程中,遣除一切違緣,增上一切順緣。如是禮贊亦是印度與雪域諸高僧大德們流傳千古之優良軌則。龍樹菩薩亦雲:“若誰造何論,首具禮句者,則知爲善論,隨佛言教著。”是故具此頂禮句者,可知爲佛教論著,亦便于取舍內外教。
乙叁、(立誓造論):
頌曰:
我隨己力而宣說,欲解脫者之津梁,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贊道。
此處宗喀巴大師首先說明爲何造此論。佛陀爲了調化各種根器的一切衆生,然衆生根器有千差萬別,故佛陀宣說了千差萬別之無量法門。然叁藏十二部等八萬四千法門,衆生若要一一修持,于末法時期短暫的人生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爲了引導衆生入于勝道,于此處將佛陀所有的佛經教義言教等,以心要竅訣的方法來歸納爲叁點。這種精要意義,並非我宗喀巴分別念所造,而是隨行彌勒、文殊、普賢、觀音等諸大菩薩經常所稱贊之殊勝道,也是欲求真實解脫者不可缺少之最勝大道,是故今于此處隨自力爲有緣者宣說此叁主要道論之法義。
亦可如是解釋:佛陀至言心要義、最主要之心要精華,就是出離心;諸佛菩薩所贊之道,就是唯一殊勝的菩提心;凡是欲求解脫的最勝大道,就是無二正見智慧,因欲求叁有輪回中解脫者,必須要依靠緣起性空的無二智慧。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如此最殊勝的叁主要道,我于此處爲有緣者宣說也。
以上宣說了造論的目的。
乙四、(勸促有緣法器者谛聽):
頌曰:
不貪叁有之安樂,爲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喜谛聽!
說真實聞受此法需要何等條件耶?首先即是於叁有輪回中不察似有之一切安樂,心裏一點亦不貪著和欲求而作是念:叁有輪回諸安樂,如同草上的露水或陽焰等無少許實義,都是聚滅性的,一刹那亦不會安住,唯有究竟涅槃之安樂,乃恒常究竟無有變異。《積集經》中雲:“凡是貪欲輪回的衆生,常在流轉而不得解脫。”是故應當舍棄對輪回諸樂之貪著,如世尊釋迦牟尼佛,爲欲出家修行而舍棄轉輪王位之樂如棄唾塵,于泥蓮禅河前,日食一滴清水、一粒大麥而精勤苦行,最後于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證道成佛。
第二個條件:即是在不貪著世樂的基礎上,爲暇滿難得的人生獲得實義,不空耗暇滿人生而日間不懈、夜間不眠地勤奮努力聞思修。法王如意寶著的《忠言心之明點》中亦雲:“人生難得如昙花,勝過十萬寶之價。”是故應當不要空耗暇滿人生而精勤聞思修行。
第叁個條件:即是在不空耗人生的基礎上,立志要一心一意地依隨佛陀喜悅贊歎之叁乘勝道法門,並對佛陀所有的教法,都具有堅定不移的無僞信心而趣入佛陀之教證法途。佛經中雲:“諸無正信者,白法不生起,種子爲火燒,綠芽如何生?”如是信爲一切實義功德之母。如頌雲:“正信如同珍寶輪,日夜修行諸善道”。蓮花生大士亦雲:“汝意識淨得加持,心若離疑所思成”等如是所說也。
舍棄輪回諸樂之貪著,不空耗暇滿人生,堅定信心趣入佛道。凡具有如是條件之法緣者,則應以清淨無染的意樂心來谛聽我宗喀巴宣說此叁主要道論之竅訣。如是甚深要義勸請有緣衆生如法谛聽極爲殊勝也。
甲二、(論義)分叁:一、出離心;二、菩提心;叁、正見。
乙一分叁:一、需要發出離心之理由;二、能生出離心之方便法;叁、生出離心之量。
丙一、(需發出離心之理由):
頌曰: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衆,故當首先尋出離。
凡學佛者倘若無有出離心,則彼人亦就無有息滅于叁有輪回苦海之中希求安樂之方法,因此永無解脫叁界輪回束縛之機會。諸衆生由于無始以來之無明習氣所感,而貪著希求叁界輪回中暫時安樂,若不具足出離心,則于叁界輪回的根本無法斷除,將永遠沈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脫,是故出離心非常重要。不論是受比丘戒或沙彌戒或居士戒等何者律門,首先都必須要具足出離心,否則不可能獲得戒體。是故學佛不可缺少的首要基礎就是出離心。如藏印二地所傳下來釋迦光和功德光的戒本中亦雲:“不論受何等別解脫之戒律,必須要具足的意樂條件,即是出離心。”
何爲出離心?所謂出離心者,非僅厭離人道,且于叁界六道都生起強烈的厭煩心,發願超出叁界輪回大苦海,方謂出離心。有者認爲人道很苦,厭離人生,然欲享天樂,如是非真實出離心,乃相似出離心。因爲凡于叁界六道輪回中不論生于何道,皆具苦性,即使生于天界,亦有臨死變壞墮落等苦。彌勒菩薩雲:“不淨房中無香味,叁界輪回無少樂。”
昔有世尊之弟難陀,貪戀其妻不欲出家行道,世尊將其方便引入正法之門,彼雖出家,然不行所學,起心欲遁,世尊以神通力引其至雪山,此處住有一老盲雌猴,示彼問曰:此猴與汝妻芬陀日迦孰美?答曰:百千之分亦不及一,我妻爲美。世尊又將其引至天界,世尊退坐一邊,告言,汝自往觀。彼見一切天子各住自宮,衆多天女圍繞娛戲,享受不可思議安樂受用而住。獨有一宮,住多天女,然無天子,故問女,答曰:于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難陀,于世守戒,從彼處死後,當生天界,此即其宮。難陀聽完喜樂往返,至世尊前,世尊問曰:諸天女與汝妻孰美?答曰:諸天女較我妻爲美,其差別如前老盲猴與我妻芬陀日迦之別。難陀回人境後,爲欲將來享受天樂,故持戒而住。世尊遂告諸比丘言:難陀乃爲欲生天界而出家,汝等乃以涅槃之意樂而出家,所趣異道,是故汝等與難陀勿得議事相處,來勿與語,勿坐一座。諸比丘衆皆如教奉行,時彼難陀極生苦惱,作如是念:諸比丘衆雖皆舍我,然阿難陀乃我之弟,或當愍我。乃至阿難陀前,彼亦離座而去,遂問其因,告以世尊所說諸事,難陀于此憂苦煎迫。爾時世尊複來問言,難陀汝欲見地獄否?答曰:欲見。乃以神通力引其至地獄處,告言,汝自往觀,難陀往見一切地獄處所,皆有無量衆生在受各種無量痛苦,唯有一處有一空镬,其中火焰熊熊熾燃,衆多獄卒圍繞而住,遂問其因,何故镬中無余有情?答曰: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難陀希求天樂守護戒律,當生天境享樂,善果既盡當生彼地獄處受無量痛苦。難陀聽後,驚懼而返,從此以後難陀徹底斷除欲享天樂之貪著心,發起了強烈的出離心,爲超離叁界輪回而真實守護戒律修行,最終證得阿羅漢之果位。
是故叁界輪回純如火宅,如羅刹國、寶劍林等無少許安樂,整個輪回皆充滿痛苦的本性,因此心裏應當生起強烈的厭離心,願超出叁界輪回。因爲衆生都是由于無始以來的貪著,而希欲叁有輪回中暫時之安樂,是故皆被深重無明煩惱習氣束縛,于生死輪回苦海中不得解脫之機會,以至感受無量難忍的痛苦。故凡欲獲得超出苦海之究竟安樂者,首先應當要尋求殊勝穩固的出離心,是極爲重要也。
丙二…
《叁主要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