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開始論義正文的第二科目--論的自性。論的自性部分有很多支分,概要而言可分爲:前行、叁士道修法。
前行分爲七個支分
首先是一、暇滿人身難得支分。
頌曰:
獲此難得暇滿大舟時 爲度自他出離輪回海
故而當于晝夜不散漫 聞思修行是爲佛子行
沒有生在八種無暇的地方,就是八種有暇。修行佛法的順緣,就是圓滿了自己所具足的五種圓滿,和外界所具足的五種圓滿,加起來就是十種圓滿。具足了這十八種暇滿的時候,就像獲得了出離輪回大海的大船一樣,從比喻、數量還有它的因緣這叁種來思維的話,十八暇滿都是非常難得的,得到了之後,就具有很大的利益。
現在,我們修行解脫和遍智佛果的時候,具有自由、具足各種圓滿的因緣,這裏我們所難以值遇的“時間”,也非常圓滿,最難以獲得的“暇滿人身”也獲得了,最難以值遇的“佛陀教法”我們也值遇了,最難以見到的“上師仁波切”我們也見到了,最難以獲得的“教言”我們也已經獲得了,得到了這樣的身體之後,就不能令其空耗!爲了將等同虛空的一切有情衆生解脫,令其成就佛果,所以我們就應該毫不散漫地將一切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放在學習佛法上,而且完全地依止上師的教言,通過四種方式來觀察自己的心續,所謂四種觀察的正理,就是:聞思的正理、修行的正理、依靠方便修行的正理,還有法性的正理。
觀察善知識所講的法義,光憑自己的聽聞,懂得了一點是不夠的,要思維並且來修行毫不散漫的行爲,這樣具足了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非常難得的,這就像聖天菩薩所說的:“暇滿的人身非常難得到,而得到了,如果讓它空耗,那是非常可惜的!因爲未來我們怎麼能夠再得到這樣的暇滿人身呢?”
那我們現在要這樣地思維,絕不可以讓自己白白地空耗自己的生命,因爲這個暇滿的人身不是我們可以反反複複地得到的,而即便是得到了人身也難以如此地暇滿,而即便是得到了這個人身,也是難以遇到真正的佛法的,遇到了這樣的佛法,也很難遇到具德的上師,遇到上師,你也很難得到殊勝的教言。聖天菩薩說:“得到暇滿的人身,就像在苦海得到了大舟一樣,得到了它的時候,就要跨越苦海,這才是有意義的!我們現在得到了暇滿的人身,一定要修行解脫和一切遍智的究竟佛果!”
阿底峽尊者說:“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的,我們要通過不斷地觀察,確定珍惜暇滿的人身!”
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之後,也不能輕易地說,我現在得到了暇滿的人身,自己就足夠了,不是這樣的,要從數量和比喻的方面來觀察,學會珍惜自己的暇滿人身,這時候要知道,得到它是非常不容易的,失去它是非常地迅速的,對于它的珍惜,就要像美女頭上著了火一樣,似乎自己馬上就要無常一樣,要有這樣的緊迫感,還要像屋裏有毒蛇一樣,你要這樣迫切地出離。年輕的美女頭發非常地漂亮,但是頭發忽然著了火的話,她絕對不會放一會兒再說,而她會趕快地把火撲滅;你的屋子裏忽然有毒蛇,你絕對是不會安坐著的,你會趕快把它趕出去!我們要迅速地修行能夠解脫的佛法,而不是去推托,我們絕對不要再一個小時、一分鍾、一秒鍾地浪費時間,我們現在得到了暇滿的人身,而且遇到了具相的善知識,在這個時候絕對不要讓自己去放逸,要迅速地修行解脫之法!寂天菩薩是這樣說的:“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的,得到之後一定要讓它具有意義!”
我們得到人身的時候,一定要讓它具有意義,如果沒有意義地讓它空耗了的話,這非常可惜!就比如說你得到了一個如意摩尼寶,你沒有把它當成是如意摩尼寶,而是當成一塊石頭,那它的功德就不能夠顯發出來,白白地浪費了,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這樣暇滿的人身的時候,如果沒有修法,而是讓它空耗的話,那是非常愚蠢的,所以如果只是認爲現在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了,已經非常地好了,沒有真正的去修行正法,這是最愚蠢的事情!因爲這個原因,所以水銀洞的無著菩薩說:“因爲暇滿的人身這樣的難得,所以得到的時候絕對不能讓它空耗,要非常慎重、不放逸地修法,使它具有意義!”
關鍵是自己不能夠欺騙自己,別人贊歎你,你也沒有什麼可高興的,別人說你不好,你也沒有什麼好不高興的,關鍵你自己給你自己做證實,究竟怎樣,自己清楚,如果這樣能如理修行的話,就使自己暇滿的人身真實地具有意義了,這是暇滿難得的講義。
二、遠離叁毒惡緣之境——家鄉的支分。
頌中說:
于親友方貪心如水湧 對敵怨方嗔恨似火熾
忘失取舍愚癡昏暗衆 遠離家鄉是爲佛子行
使自己産生貪心的,比如說自己的父親、母親或者是非常喜歡的親戚朋友,自己非常貼近的人,最容易讓你産生極大的貪心!對他們的貪心生起來的時候像洪水一樣洶湧澎湃,難以抵擋。過去自己雖然也有正知正念攝持自己的心,但是當自己對家鄉産生留戀的時候,因爲這極其熾盛的貪心的緣故,使自己難以控製心緒,從而使自己的心散亂于無意義的世法當中。
對于自己的家鄉很容易障道,你所喜歡的是你的父母、親戚、朋友這些,當然也有不喜歡的對立方。對于喜歡的熾盛貪戀;對于對立方的如火熾嗔恨,那這個時候煩惱就非常粗重。這樣一來,不論是對親方之貪,還有對敵方之嗔,全部成爲散亂的因緣。在這樣的時候,就會失去正知和正念,從而使自己于應取應舍之處悉皆蒙昧。
正確的取舍,當取的,指的是一切善法;當舍的,指的是一切惡法。那麼在一個因緣散亂的環境當中,當取的不取,當舍的不舍,就會完全墮落愚癡的深淵當中。這樣一來,就把自己一切的修行道路堵塞了。所以,爲了修行佛法的緣故,于自己能夠産生貪、嗔、癡的環境也就是對于家鄉的貪戀,應該生起出離之心。
就像比喻當中所說的,家鄉像牢籠一樣,你自己所貪戀的人就像獄卒一樣在看守著你,使你不能逃出他們的魔爪。因此,作爲一個希求解脫的菩提薩垛的學子,應該遠離容易使自己産生貪嗔癡的家鄉,這才是一切諸佛佛子所應有的、稀有的行徑。
叁、依止靜處支分
遠離惡境諸緣之後,是自己能夠修行善法依止靜處支分。
頌詞說:
遠離惡境逐漸煩惱輕 了無懶散善行自然增
心地明清于法生定信 依止靜處是爲佛子行
這裏所說的遠離惡境,指容易産生貪嗔癡之境的家鄉。那麼,遠離這樣的家鄉惡境之後呢?不是說遠離家鄉、到其他地方去、到另一個城市裏去遊玩、玩耍,這樣不是遠離惡境。
我們所說的遠離惡境指的是要依止寂靜處,就是阿蘭若處的意思。何爲依止阿蘭若處呢?如果你到了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那麼你自己粗重的煩惱,貪嗔癡之境自然會消失,煩惱會漸漸減輕;因爲煩惱逐漸減輕,能使你散亂、放逸、籌計或者生起各種計較的心會漸漸地熄滅,你自己的心會漸漸地靜下來;當你對殊勝的本尊或者修行光明大圓滿、修行叁摩地等等一切方法心能趣入的時候,你的心就會漸漸與法相合,能夠讓自己修行善法的行爲自然得到增長。所以依止寂靜處後,自己在修行方面,外界的違緣是沒有的,只有存在順緣。
寂靜處就像寺院等。寺院和寂靜處、阿蘭若處在修行上是一個意思。所以說遠離家鄉這樣粗重的煩惱外境後,應該依止安靜的地方。在這樣安靜的地方沒有值得你去煩惱的,沒有值得你去執著的。不管是做農業、牧業也好,經營也好,任何事情,這個地方都不存在,所以你的心只能夠逐漸地靜下來。那麼,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你的心也就能堪任于法,能夠修行佛法。這時,依靠般若的智慧,也能夠善巧地取舍和觀察當取當舍之處;這樣,對于取舍之處毫不蒙昧;然後在修行的時候也一定能夠産生定信;産生定信之後,于佛法當中自然會得不退轉。所以說依止靜處會具足很多功德。依止靜處是一切諸佛、菩薩稀有的行徑。
四、下面是修行無常舍棄今生的支分:
常時相伴親友各自分 辛勤所置財物遺空痕
身房終被心識客所棄 舍今生念是爲佛子行
這幾句所講的是:不論是我們貪執多麼深的人,像父母啊、親戚啊、朋友啊等等,所有一切自己所生貪心的這些,不管我們對他們有多麼熱愛、多麼執著,但是他們到了死的時候還是要舍我們而去,或者我們死的時候要舍他們而去,畢竟是要各自分開的,不可能常時和你在一起。所以說這是無常的。
莫說是自身外在的親戚、朋友,還有父母兄弟他們,就是包括自己用了非常大的辛勤,經受了許多波折收集來的財物,或自己所受用的東西,這一切也都是無常的。它們不論任何一個都不可能與你時刻同在。你到了死的時候,它們不可能跟你去,對你生命就毫無意義了。因此,這些也都是無常之法,都是身外的無常之法。
外在的無常之法,自己不應生起任何執著;你再想一想與你與生俱來的身體,比如說你的肉啊、骨頭啊、血這些等等,你最貪執的這個人身,有朝一日到了該舍報的時候,你的身體象空房子一樣,你的心像在房間裏住的客人一樣,心識必定會舍它而去。到這時候,就像從酥油當中拔一根毛一樣,毫無阻礙地,心識就從這個身體當中離去了。所以說,不論是親戚、朋友也好,自己的豐裕財寶也好,還是自己的身體也好,任何一個東西都不可能永遠擁有,任何東西都處于一個無常的自性當中。
如果說,我們在收集財物的時候,認爲自己需要更多更多的東西,哪怕是財寶等同毗沙門天王財富的時候,也毫不知足,認爲這些就是對自己有用的,那就說明自己對生命執爲太長久的緣故,沒有一個短的意樂和發心。如果自己想到生死無常,你就會覺得外在對你並無意義;所以說,想到外在東西對你生死毫無意義的緣故,那麼就應該把今生當中的貪執全部當下放棄,讓自己的心趨于正法當中。
如果能這樣修行的話,憶念死亡會使自己産生一個決定于法的信心的。
憶念死亡當中有叁個根本,九種…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