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二

  下面开始论义正文的第二科目--论的自性。论的自性部分有很多支分,概要而言可分为:前行、三士道修法。

  前行分为七个支分

  首先是一、暇满人身难得支分。

  颂曰:

  获此难得暇满大舟时 为度自他出离轮回海

  故而当于昼夜不散漫 闻思修行是为佛子行

  没有生在八种无暇的地方,就是八种有暇。修行佛法的顺缘,就是圆满了自己所具足的五种圆满,和外界所具足的五种圆满,加起来就是十种圆满。具足了这十八种暇满的时候,就像获得了出离轮回大海的大船一样,从比喻、数量还有它的因缘这三种来思维的话,十八暇满都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了之后,就具有很大的利益。

  现在,我们修行解脱和遍智佛果的时候,具有自由、具足各种圆满的因缘,这里我们所难以值遇的“时间”,也非常圆满,最难以获得的“暇满人身”也获得了,最难以值遇的“佛陀教法”我们也值遇了,最难以见到的“上师仁波切”我们也见到了,最难以获得的“教言”我们也已经获得了,得到了这样的身体之后,就不能令其空耗!为了将等同虚空的一切有情众生解脱,令其成就佛果,所以我们就应该毫不散漫地将一切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佛法上,而且完全地依止上师的教言,通过四种方式来观察自己的心续,所谓四种观察的正理,就是:闻思的正理、修行的正理、依靠方便修行的正理,还有法性的正理。

  观察善知识所讲的法义,光凭自己的听闻,懂得了一点是不够的,要思维并且来修行毫不散漫的行为,这样具足了暇满的人身是非常非常难得的,这就像圣天菩萨所说的:“暇满的人身非常难得到,而得到了,如果让它空耗,那是非常可惜的!因为未来我们怎么能够再得到这样的暇满人身呢?”

  那我们现在要这样地思维,绝不可以让自己白白地空耗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个暇满的人身不是我们可以反反复复地得到的,而即便是得到了人身也难以如此地暇满,而即便是得到了这个人身,也是难以遇到真正的佛法的,遇到了这样的佛法,也很难遇到具德的上师,遇到上师,你也很难得到殊胜的教言。圣天菩萨说:“得到暇满的人身,就像在苦海得到了大舟一样,得到了它的时候,就要跨越苦海,这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现在得到了暇满的人身,一定要修行解脱和一切遍智的究竟佛果!”

  阿底峡尊者说:“暇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观察,确定珍惜暇满的人身!”

  我们得到了暇满人身之后,也不能轻易地说,我现在得到了暇满的人身,自己就足够了,不是这样的,要从数量和比喻的方面来观察,学会珍惜自己的暇满人身,这时候要知道,得到它是非常不容易的,失去它是非常地迅速的,对于它的珍惜,就要像美女头上着了火一样,似乎自己马上就要无常一样,要有这样的紧迫感,还要像屋里有毒蛇一样,你要这样迫切地出离。年轻的美女头发非常地漂亮,但是头发忽然着了火的话,她绝对不会放一会儿再说,而她会赶快地把火扑灭;你的屋子里忽然有毒蛇,你绝对是不会安坐着的,你会赶快把它赶出去!我们要迅速地修行能够解脱的佛法,而不是去推托,我们绝对不要再一个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地浪费时间,我们现在得到了暇满的人身,而且遇到了具相的善知识,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要让自己去放逸,要迅速地修行解脱之法!寂天菩萨是这样说的:“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之后一定要让它具有意义!”

  我们得到人身的时候,一定要让它具有意义,如果没有意义地让它空耗了的话,这非常可惜!就比如说你得到了一个如意摩尼宝,你没有把它当成是如意摩尼宝,而是当成一块石头,那它的功德就不能够显发出来,白白地浪费了,所以我们现在得到了这样暇满的人身的时候,如果没有修法,而是让它空耗的话,那是非常愚蠢的,所以如果只是认为现在已经获得了暇满的人身了,已经非常地好了,没有真正的去修行正法,这是最愚蠢的事情!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水银洞的无著菩萨说:“因为暇满的人身这样的难得,所以得到的时候绝对不能让它空耗,要非常慎重、不放逸地修法,使它具有意义!”

  关键是自己不能够欺骗自己,别人赞叹你,你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别人说你不好,你也没有什么好不高兴的,关键你自己给你自己做证实,究竟怎样,自己清楚,如果这样能如理修行的话,就使自己暇满的人身真实地具有意义了,这是暇满难得的讲义。

  二、远离三毒恶缘之境——家乡的支分。

  颂中说:

  于亲友方贪心如水涌 对敌怨方嗔恨似火炽

  忘失取舍愚痴昏暗众 远离家乡是为佛子行

  使自己产生贪心的,比如说自己的父亲、母亲或者是非常喜欢的亲戚朋友,自己非常贴近的人,最容易让你产生极大的贪心!对他们的贪心生起来的时候像洪水一样汹涌澎湃,难以抵挡。过去自己虽然也有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心,但是当自己对家乡产生留恋的时候,因为这极其炽盛的贪心的缘故,使自己难以控制心绪,从而使自己的心散乱于无意义的世法当中。

  对于自己的家乡很容易障道,你所喜欢的是你的父母、亲戚、朋友这些,当然也有不喜欢的对立方。对于喜欢的炽盛贪恋;对于对立方的如火炽嗔恨,那这个时候烦恼就非常粗重。这样一来,不论是对亲方之贪,还有对敌方之嗔,全部成为散乱的因缘。在这样的时候,就会失去正知和正念,从而使自己于应取应舍之处悉皆蒙昧。

  正确的取舍,当取的,指的是一切善法;当舍的,指的是一切恶法。那么在一个因缘散乱的环境当中,当取的不取,当舍的不舍,就会完全堕落愚痴的深渊当中。这样一来,就把自己一切的修行道路堵塞了。所以,为了修行佛法的缘故,于自己能够产生贪、嗔、痴的环境也就是对于家乡的贪恋,应该生起出离之心。

  就像比喻当中所说的,家乡像牢笼一样,你自己所贪恋的人就像狱卒一样在看守着你,使你不能逃出他们的魔爪。因此,作为一个希求解脱的菩提萨垛的学子,应该远离容易使自己产生贪嗔痴的家乡,这才是一切诸佛佛子所应有的、稀有的行径。

  三、依止静处支分

  远离恶境诸缘之后,是自己能够修行善法依止静处支分。

  颂词说:

  远离恶境逐渐烦恼轻 了无懒散善行自然增

  心地明清于法生定信 依止静处是为佛子行

  这里所说的远离恶境,指容易产生贪嗔痴之境的家乡。那么,远离这样的家乡恶境之后呢?不是说远离家乡、到其他地方去、到另一个城市里去游玩、玩耍,这样不是远离恶境。

  我们所说的远离恶境指的是要依止寂静处,就是阿兰若处的意思。何为依止阿兰若处呢?如果你到了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那么你自己粗重的烦恼,贪嗔痴之境自然会消失,烦恼会渐渐减轻;因为烦恼逐渐减轻,能使你散乱、放逸、筹计或者生起各种计较的心会渐渐地熄灭,你自己的心会渐渐地静下来;当你对殊胜的本尊或者修行光明大圆满、修行三摩地等等一切方法心能趣入的时候,你的心就会渐渐与法相合,能够让自己修行善法的行为自然得到增长。所以依止寂静处后,自己在修行方面,外界的违缘是没有的,只有存在顺缘。

  寂静处就像寺院等。寺院和寂静处、阿兰若处在修行上是一个意思。所以说远离家乡这样粗重的烦恼外境后,应该依止安静的地方。在这样安静的地方没有值得你去烦恼的,没有值得你去执着的。不管是做农业、牧业也好,经营也好,任何事情,这个地方都不存在,所以你的心只能够逐渐地静下来。那么,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你的心也就能堪任于法,能够修行佛法。这时,依靠般若的智慧,也能够善巧地取舍和观察当取当舍之处;这样,对于取舍之处毫不蒙昧;然后在修行的时候也一定能够产生定信;产生定信之后,于佛法当中自然会得不退转。所以说依止静处会具足很多功德。依止静处是一切诸佛、菩萨稀有的行径。

  四、下面是修行无常舍弃今生的支分:

  常时相伴亲友各自分 辛勤所置财物遗空痕

  身房终被心识客所弃 舍今生念是为佛子行

  这几句所讲的是:不论是我们贪执多么深的人,像父母啊、亲戚啊、朋友啊等等,所有一切自己所生贪心的这些,不管我们对他们有多么热爱、多么执着,但是他们到了死的时候还是要舍我们而去,或者我们死的时候要舍他们而去,毕竟是要各自分开的,不可能常时和你在一起。所以说这是无常的。

  莫说是自身外在的亲戚、朋友,还有父母兄弟他们,就是包括自己用了非常大的辛勤,经受了许多波折收集来的财物,或自己所受用的东西,这一切也都是无常的。它们不论任何一个都不可能与你时刻同在。你到了死的时候,它们不可能跟你去,对你生命就毫无意义了。因此,这些也都是无常之法,都是身外的无常之法。

  外在的无常之法,自己不应生起任何执著;你再想一想与你与生俱来的身体,比如说你的肉啊、骨头啊、血这些等等,你最贪执的这个人身,有朝一日到了该舍报的时候,你的身体象空房子一样,你的心像在房间里住的客人一样,心识必定会舍它而去。到这时候,就像从酥油当中拔一根毛一样,毫无阻碍地,心识就从这个身体当中离去了。所以说,不论是亲戚、朋友也好,自己的丰裕财宝也好,还是自己的身体也好,任何一个东西都不可能永远拥有,任何东西都处于一个无常的自性当中。

  如果说,我们在收集财物的时候,认为自己需要更多更多的东西,哪怕是财宝等同毗沙门天王财富的时候,也毫不知足,认为这些就是对自己有用的,那就说明自己对生命执为太长久的缘故,没有一个短的意乐和发心。如果自己想到生死无常,你就会觉得外在对你并无意义;所以说,想到外在东西对你生死毫无意义的缘故,那么就应该把今生当中的贪执全部当下放弃,让自己的心趋于正法当中。

  如果能这样修行的话,忆念死亡会使自己产生一个决定于法的信心的。

  忆念死亡当中有三个根本,九种…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