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論書,是白紙黑字,黃金屋與顔如玉與書,相互間的空有關系;依唯識的了別義,同于心理學的意識活動現象。
書:是有相,但不是黃金屋。
黃金屋:是空相,但不是書。
從書,可以得到黃金屋,是非有相。
從黃金屋,確定來自書,是非空相。
相,是存在的現象;有與空是分別的現象;非有非空是了知的現象。唯識學上謂之萬法唯識;心理學叫做意識活動。思量的本身,有主觀與客觀的不同,依于每一個己所具備的條件,思量所及,更有廣狹和深淺;尤其是不同環境的成長過程,往往反應出兩個以上相對的心理,而強調自我的意識。因此,從「書」的分別,所産生的價值觀,必然地有著黃金屋以外的看法;說有說空,唯識所現,有空之外,總歸分別。
6、因果循環--一切事理,因緣和合而生;譬如「雞與蛋」,相互之間,有相有境,因果關系,循環不息。唯識說雞與蛋,有如下的理谛,謂:
雞,是蛋之因,是蛋之果。
蛋,是雞之因,是雞之果。
雞,不一定生蛋,是公雞。
蛋,不一定成雞,基因不足。
雞能生蛋,雞爲蛋所孵出;但此雞不是此雞所生之蛋而孵出之雞。
蛋能成雞,蛋爲雞所生;但此蛋不是此蛋所孵出之雞而生之蛋。
從上理谛,于唯識學所建立的因果循環,乃是心理行爲或意識活動,必須注重的主觀與客觀因素;否則,便將局限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辯之中,違背了因果關系,循環現象,最多止于自我意識,連心理學上的「活動律」也否定了。
7、現行種子--唯識學有「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根本理論;也就是說明現行的果,必具種子的因;種子的因,必具未來的果,一連串現行與種子的關系。譬如:
愛與恨的情感表現。
愛,是交往或相處時融洽的情感。
恨,是交往或分離時破裂的情感。
愛,是意識行爲的活動現象,偏于順境;恨,則是相反的活動現象。
愛,是造成恨的基因;恨,是緣起于愛的得失反應。
現行所發生的愛,蘊藏有恨的種子。
現行所發生的恨,原本有愛的種子。
因愛的保有,耽心恨的發生,維護愛。
因恨的發生,耽心愛的消失,坦露恨。
沒有愛與恨的相關因素,如果展現出愛或恨,那是屬于個己的極端情感表現;于恨,不是因愛而恨,于愛,連恨的起因也無。
因此,種子因,具未來果;現行果,緣于種子因;如果,種子因不成爲果,在于種子的本身是敗壞因,要不,就是助緣欠缺。如果,現行果並無種子因,必然不是無因,而是緣于關系因。
8、心緣生法--心的作用,緣于外境;識的變化,依于作用;相互間,頗具「能所」關系。唯識的理法是這樣的:
因與緣:因是本體,是能依,是親與主力者;如現象,如父精母卵,是萬物之生因。緣是助力,是所依,是疏與輔力者;如環境,如土壤、陽光、空氣、水,以及相關的輔助力量,是萬物之生緣。例如:
人或其他動物。
父精母卵是因,母胎母護或他護是緣。
雄精雌卵是因,雌胎雌護或他護是緣。
物或其他植物。
器物的本體是因,如木,竹,金屬,非金屬等。機械,人工,能源,動力是緣。或者說:人的六根是因,六塵是緣;如眼見色(顔色,形相),如耳聞聲,如鼻辨香臭,如舌嘗諸味,如身觸外境,隨意識起分別,在在都是因緣關系。
種子是因,是能依之體,如果菜種子;土壤,陽光,空氣,水,人工等是緣,是所依之用,如時空環境的協助。因緣和合而生法,法即是相,是物,是事理;凡所有一切諸法,全賴因與緣的調和及配合;而法的生滅現象,即在于因與緣的順逆而定,也就是順應則生,違逆則滅。
五、唯識于心理的力量
心理現象的發生,來自意識分別而生起活動;唯識學上說明這種現象的發生,乃是由于親因的種子,與疏因的緣境相應;也就是內在的業(自造作所成)力,相應于外在的塵(彼緣境所現)相。亦即是:
「種子生現行。」
種子的內涵,各有不同的意義,源自不同的性質,發生不同的現象;唯識學上謂之六種義相。謂:
1、剎那生滅--意識現象,依于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辨,身所觸;發動色、聲、香、味、觸等塵相,顯現剎那生,隨即滅,生滅不停的變異之情。
2、力用俱有--根與塵相應而分別,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臭,舌辨諸味,身觸冷暖粗細軟硬等;識即是分別的結果,結果的形成,便是根塵相觸,分別隨起,構成力用;此種力量和作用,即是內外相應的分別意識,往往是同時俱有的現象。
3、循環不息--于唯識學上說因果中相互的因緣,因緣中所關系的因果,是屬于循環不息的現象;于心理學上稱之爲連鎖性,循環性;就像是「雞與蛋」,可以歸之于唯識理論中的:
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
或者叫做相續不斷。
4、善惡等性--識之所緣,不外善、惡、無記叁種性質;善性是正面,惡性是負面,優劣好壞,分別善惡;無記性,是不能分別,其中有善亦有惡,難以辨別善惡,甚至不善也不惡。
5、衆緣具備--識的形成,不是一因而可以發生,必須衆緣具備,方能與因和合;比如眼睛有能見之因,必須要有所見之物,能所相應,纔有分別結果。依識是了別于法相,法相的建立,種子是因,助緣非一,衆緣具備,種子當發。
6、自性自果--分別功能,各個明朗;如眼見色不見聲,如耳聞聲不聞味等;外塵緣境,個自分別,從不混淆。也就是說,眼之見性,所見爲色,耳之聞性,所聞爲聲;鼻舌身等,亦複如是。
其次是種子的類別,或者說是「因」的性質差別;在心理學上,依意識活動的發展現象,有兒童的,青少年的,成年人的,以及其他動物的比較心理。同時,更有環境職業範圍的差別,涉及工商,法律,情治,軍事,醫護,以及普通的,變態的,差異的,社會的,教育等應用心理。但是,唯識學上以因緣關系,標出的僅分兩大類:
1、本有--謂無始以來,異熟識中的本有,展現于每一個體的生命流程中,其功能作用各有差別。
2、始起--謂無始以來,生命流程中的際遇,皆有各種不同的言行造作,以至于造作時,形成新熏的種子。
如是,從種子的本有與始起,基于生命的流程際遇不同,相對的,凡所有因生果,因緣聚合而生,果成因,因緣聚合而成;很明顯的可以發現,因果關系,因緣法則,各個功能作用不同,相應意識各映其趣。所以,種子的分類,仍有不同層次的內涵;爲此,且作進一步的說明:
依生起的情形而說:
發起于與生俱來的,有所謂先天或本性的存在值;諸如生命流程中的好壞,貧富,美醜等現象。發起于今生再造的,有所謂後天或環境的影響值;諸如生命流程中的由好變壞,由壞變好,由貧轉富,由富轉貧等現象。
前者是種子生現行,後者是現行熏種子。
依變化的情形而說:
唯識學中說衆生,乃是世間承受生死,具有情感反應的生命者,通常叫做有情衆生;衆生之中,以「人」爲代表,基于人類之屬,分別七情六欲,共具「等流習氣」,同樣的依感受而反應自我意識;但每一個人的反應,無論是同一事或同一時,大體有著相同的概念,卻具不同的內涵;因此,種子與現行的因果現象,關系著因與緣境的差異,故而變得非常複雜。
尤其是知識和經驗條件,其影響的變化程度更大。
依內蘊的情形而說:
心理的現象,以內蘊爲表達的主因,無論是出自言語,或者是行爲,都是意念中已經成熟了的種子;在唯識學上,分別有叁類現象,也可以說是現象的性質:
善的:以順心有利益的內涵,施之于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中,屬于善良的一面。
惡的:以違逆而損傷的內涵,施之于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中,屬于惡劣的一面。
無記的:內涵中所具的性質,有善有惡,善惡難辨,不能確定的,都屬于無記。
六、唯識于心理的能所
能,是功能,是主體。
所,是力用,是助緣。
譬如:種子有能生之因,藉外緣的助力而成所生之果;能生種子是現行之因,所生之果是未來之因。是以,唯識上說:
現行種子,攝用歸體,將因成果。
所熏種子,攝體歸用,將果轉因。
不過,種子能生,極易溝通其道理;而所熏種子的狀況,在心理的意識活動上,所憑借的是什麼?其能所關系如何?卻是令人不易了解。因此,唯識學論種子與現行的能所關系,有如下的說明:
1、依言語文字--心理的反應,從言語和文字中,以自我的意識之能,相應于緣境的內涵,或接受,或抗拒,造成各種不同的種子基因;也就是于言語和文字的傳播,影響所及,産生或理性,或感性的各種不同反應,構成各種不同的結果。唯識學上叫做名言熏習。
2、依世態分別--世間之內,森羅萬有,根塵接觸,總不離我所見,我所聞;依于見聞,確定我所好,我所厭;因而,財物,飲食,男女,名位,褒貶等諸般欲望的分別,發生喜、怒、哀、樂等情識作用。唯識學上叫做色識熏習。
3、依煩惱分別--以貪戀,瞋恚,愚癡,傲慢,偏見等言行,不能自我約束,或者是無奈,造成各種不同的煩惱;這些起源于汙染或執著的情形,使得自我意識失去安穩,有意或無意的陷入迷惑之中,而構成煩身惱心的狀況。唯識學叫做煩惱熏習。
4、依過去種因--生命于生活的運作,有現在的種種,必然也有過去的種種;也就是說,有現在的言行結果,必然形成過去的言行基因;而每一不同時間的現在,必然會造成近期的,遠期的,不能記憶了的不同的過去,久而久之,變成了忘失與莫…
《唯識心理學(白雲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