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论书,是白纸黑字,黄金屋与颜如玉与书,相互间的空有关系;依唯识的了别义,同于心理学的意识活动现象。
书:是有相,但不是黄金屋。
黄金屋:是空相,但不是书。
从书,可以得到黄金屋,是非有相。
从黄金屋,确定来自书,是非空相。
相,是存在的现象;有与空是分别的现象;非有非空是了知的现象。唯识学上谓之万法唯识;心理学叫做意识活动。思量的本身,有主观与客观的不同,依于每一个己所具备的条件,思量所及,更有广狭和深浅;尤其是不同环境的成长过程,往往反应出两个以上相对的心理,而强调自我的意识。因此,从「书」的分别,所产生的价值观,必然地有着黄金屋以外的看法;说有说空,唯识所现,有空之外,总归分别。
6、因果循环--一切事理,因缘和合而生;譬如「鸡与蛋」,相互之间,有相有境,因果关系,循环不息。唯识说鸡与蛋,有如下的理谛,谓:
鸡,是蛋之因,是蛋之果。
蛋,是鸡之因,是鸡之果。
鸡,不一定生蛋,是公鸡。
蛋,不一定成鸡,基因不足。
鸡能生蛋,鸡为蛋所孵出;但此鸡不是此鸡所生之蛋而孵出之鸡。
蛋能成鸡,蛋为鸡所生;但此蛋不是此蛋所孵出之鸡而生之蛋。
从上理谛,于唯识学所建立的因果循环,乃是心理行为或意识活动,必须注重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否则,便将局限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辩之中,违背了因果关系,循环现象,最多止于自我意识,连心理学上的「活动律」也否定了。
7、现行种子--唯识学有「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根本理论;也就是说明现行的果,必具种子的因;种子的因,必具未来的果,一连串现行与种子的关系。譬如:
爱与恨的情感表现。
爱,是交往或相处时融洽的情感。
恨,是交往或分离时破裂的情感。
爱,是意识行为的活动现象,偏于顺境;恨,则是相反的活动现象。
爱,是造成恨的基因;恨,是缘起于爱的得失反应。
现行所发生的爱,蕴藏有恨的种子。
现行所发生的恨,原本有爱的种子。
因爱的保有,耽心恨的发生,维护爱。
因恨的发生,耽心爱的消失,坦露恨。
没有爱与恨的相关因素,如果展现出爱或恨,那是属于个己的极端情感表现;于恨,不是因爱而恨,于爱,连恨的起因也无。
因此,种子因,具未来果;现行果,缘于种子因;如果,种子因不成为果,在于种子的本身是败坏因,要不,就是助缘欠缺。如果,现行果并无种子因,必然不是无因,而是缘于关系因。
8、心缘生法--心的作用,缘于外境;识的变化,依于作用;相互间,颇具「能所」关系。唯识的理法是这样的:
因与缘:因是本体,是能依,是亲与主力者;如现象,如父精母卵,是万物之生因。缘是助力,是所依,是疏与辅力者;如环境,如土壤、阳光、空气、水,以及相关的辅助力量,是万物之生缘。例如:
人或其他动物。
父精母卵是因,母胎母护或他护是缘。
雄精雌卵是因,雌胎雌护或他护是缘。
物或其他植物。
器物的本体是因,如木,竹,金属,非金属等。机械,人工,能源,动力是缘。或者说:人的六根是因,六尘是缘;如眼见色(颜色,形相),如耳闻声,如鼻辨香臭,如舌尝诸味,如身触外境,随意识起分别,在在都是因缘关系。
种子是因,是能依之体,如果菜种子;土壤,阳光,空气,水,人工等是缘,是所依之用,如时空环境的协助。因缘和合而生法,法即是相,是物,是事理;凡所有一切诸法,全赖因与缘的调和及配合;而法的生灭现象,即在于因与缘的顺逆而定,也就是顺应则生,违逆则灭。
五、唯识于心理的力量
心理现象的发生,来自意识分别而生起活动;唯识学上说明这种现象的发生,乃是由于亲因的种子,与疏因的缘境相应;也就是内在的业(自造作所成)力,相应于外在的尘(彼缘境所现)相。亦即是:
「种子生现行。」
种子的内涵,各有不同的意义,源自不同的性质,发生不同的现象;唯识学上谓之六种义相。谓:
1、剎那生灭--意识现象,依于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辨,身所触;发动色、声、香、味、触等尘相,显现剎那生,随即灭,生灭不停的变异之情。
2、力用俱有--根与尘相应而分别,如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臭,舌辨诸味,身触冷暖粗细软硬等;识即是分别的结果,结果的形成,便是根尘相触,分别随起,构成力用;此种力量和作用,即是内外相应的分别意识,往往是同时俱有的现象。
3、循环不息--于唯识学上说因果中相互的因缘,因缘中所关系的因果,是属于循环不息的现象;于心理学上称之为连锁性,循环性;就像是「鸡与蛋」,可以归之于唯识理论中的:
种子生现行。
现行熏种子。
或者叫做相续不断。
4、善恶等性--识之所缘,不外善、恶、无记三种性质;善性是正面,恶性是负面,优劣好坏,分别善恶;无记性,是不能分别,其中有善亦有恶,难以辨别善恶,甚至不善也不恶。
5、众缘具备--识的形成,不是一因而可以发生,必须众缘具备,方能与因和合;比如眼睛有能见之因,必须要有所见之物,能所相应,纔有分别结果。依识是了别于法相,法相的建立,种子是因,助缘非一,众缘具备,种子当发。
6、自性自果--分别功能,各个明朗;如眼见色不见声,如耳闻声不闻味等;外尘缘境,个自分别,从不混淆。也就是说,眼之见性,所见为色,耳之闻性,所闻为声;鼻舌身等,亦复如是。
其次是种子的类别,或者说是「因」的性质差别;在心理学上,依意识活动的发展现象,有儿童的,青少年的,成年人的,以及其他动物的比较心理。同时,更有环境职业范围的差别,涉及工商,法律,情治,军事,医护,以及普通的,变态的,差异的,社会的,教育等应用心理。但是,唯识学上以因缘关系,标出的仅分两大类:
1、本有--谓无始以来,异熟识中的本有,展现于每一个体的生命流程中,其功能作用各有差别。
2、始起--谓无始以来,生命流程中的际遇,皆有各种不同的言行造作,以至于造作时,形成新熏的种子。
如是,从种子的本有与始起,基于生命的流程际遇不同,相对的,凡所有因生果,因缘聚合而生,果成因,因缘聚合而成;很明显的可以发现,因果关系,因缘法则,各个功能作用不同,相应意识各映其趣。所以,种子的分类,仍有不同层次的内涵;为此,且作进一步的说明:
依生起的情形而说:
发起于与生俱来的,有所谓先天或本性的存在值;诸如生命流程中的好坏,贫富,美丑等现象。发起于今生再造的,有所谓后天或环境的影响值;诸如生命流程中的由好变坏,由坏变好,由贫转富,由富转贫等现象。
前者是种子生现行,后者是现行熏种子。
依变化的情形而说:
唯识学中说众生,乃是世间承受生死,具有情感反应的生命者,通常叫做有情众生;众生之中,以「人」为代表,基于人类之属,分别七情六欲,共具「等流习气」,同样的依感受而反应自我意识;但每一个人的反应,无论是同一事或同一时,大体有着相同的概念,却具不同的内涵;因此,种子与现行的因果现象,关系着因与缘境的差异,故而变得非常复杂。
尤其是知识和经验条件,其影响的变化程度更大。
依内蕴的情形而说:
心理的现象,以内蕴为表达的主因,无论是出自言语,或者是行为,都是意念中已经成熟了的种子;在唯识学上,分别有三类现象,也可以说是现象的性质:
善的:以顺心有利益的内涵,施之于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中,属于善良的一面。
恶的:以违逆而损伤的内涵,施之于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中,属于恶劣的一面。
无记的:内涵中所具的性质,有善有恶,善恶难辨,不能确定的,都属于无记。
六、唯识于心理的能所
能,是功能,是主体。
所,是力用,是助缘。
譬如:种子有能生之因,藉外缘的助力而成所生之果;能生种子是现行之因,所生之果是未来之因。是以,唯识上说:
现行种子,摄用归体,将因成果。
所熏种子,摄体归用,将果转因。
不过,种子能生,极易沟通其道理;而所熏种子的状况,在心理的意识活动上,所凭借的是什么?其能所关系如何?却是令人不易了解。因此,唯识学论种子与现行的能所关系,有如下的说明:
1、依言语文字--心理的反应,从言语和文字中,以自我的意识之能,相应于缘境的内涵,或接受,或抗拒,造成各种不同的种子基因;也就是于言语和文字的传播,影响所及,产生或理性,或感性的各种不同反应,构成各种不同的结果。唯识学上叫做名言熏习。
2、依世态分别--世间之内,森罗万有,根尘接触,总不离我所见,我所闻;依于见闻,确定我所好,我所厌;因而,财物,饮食,男女,名位,褒贬等诸般欲望的分别,发生喜、怒、哀、乐等情识作用。唯识学上叫做色识熏习。
3、依烦恼分别--以贪恋,瞋恚,愚痴,傲慢,偏见等言行,不能自我约束,或者是无奈,造成各种不同的烦恼;这些起源于污染或执着的情形,使得自我意识失去安稳,有意或无意的陷入迷惑之中,而构成烦身恼心的状况。唯识学叫做烦恼熏习。
4、依过去种因--生命于生活的运作,有现在的种种,必然也有过去的种种;也就是说,有现在的言行结果,必然形成过去的言行基因;而每一不同时间的现在,必然会造成近期的,远期的,不能记忆了的不同的过去,久而久之,变成了忘失与莫…
《唯识心理学(白云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